房價居高不下、房貸政策趨嚴,對許多首購族而言,現在買房是一場需要精算與理解制度的挑戰。「阿宅地產顧問」蕭大立表示,由於央行加強金檢,部分銀行核貸條件從衡量「負債比70%」調整為「收支比200%」,代表月收入至少需為支出總額的兩倍,才可能取得最高成數貸款。想依傳統「333原則」讓每月房貸負擔在1/3以下已難實踐,他提供一套簡易公式,先評估自身每月可負擔房貸出發試算,快速推估能買到的房屋總價。
評估每月可負擔房貸
一公式速算可買總價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24年12月和全年薪資調查,台灣人均年收約70萬元,總薪資平均數首度突破6萬元,達60,984元。不過多數民眾仍感覺薪資無法跟上房價漲幅,地產顧問蕭大立坦言,以最基本「買房333原則」來看,每月薪水中三分之一支付房貸、三分之一儲蓄理財、三分之一用於日常生活開銷,是最安全的財務守則,但房價漲幅使這項原則難以實踐,「現在較常建議將買房視為投資理財方法之一,依個人風險承受度、理財投資報酬等彈性決定個人能支付的房貸比例。」
蕭大立推薦一套試算公式,先記住三個數字:100、0.3982與0.8,再乘上可負擔的月房貸金額,就能快速推估總房價。(公式為:可負擔的月房貸金額× 100 ÷ 0.3982÷ 0.8)
以家庭每月可支付房貸4萬元為例,買得起的房價推算如下:
4萬 × 100 ÷ 0.3982 ≒ 1,005萬 (貸款總額)
1,005萬 ÷ 0.8 ≒ 1,256萬元 (可負擔房價)
此算法基於地板利率2.56%、貸款30年、貸到8成為前提。若貸款100萬,每月支付利息約3,982元。他也提醒,不同貸款利率與還款年限會讓結果略有差異,建議可搭配各大試算網站同步評估。
掌握授信「5P原則」
提升房貸條件
不少首購族在申請房貸時,對銀行審核標準感到茫然。蕭大立指出,銀行主要依據「5P原則」評估貸款風險:
People(借款人):評估借款人信用分數、還款紀錄、理財習慣。銀行會透過聯徵中心調閱借款人信用報告,若曾有還款延遲或是從未辦卡與銀行往來紀錄,會影響銀行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評估。
Purpose(資金用途):申辦貸款時,需與銀行表明貸款實際用途。依目前政府加強金檢,將房屋增貸投入股市或理財商品的灰色地帶會嚴格查辦。
Payment(還款來源):銀行需評估借款人是否具備穩定收入,需出示足夠財力證明。
Protection(債權保障):申辦房貸一次就是20、30年,銀行為確保借款人不會還不出款,會要求提供擔保品(可能是房屋)或找保證人。
Perspective(授信展望):銀行評估借款人工作內容及財力狀況。若本身職業屬於高薪且穩定度高者如醫師、公務員、百大企業員工,可享更佳貸款條件。由於貸款時程動輒幾十年,通常銀行對「穩定」更加要求,若是創業老闆,自營業者或接案工作者,因收入波動大,常難以符合標準。可透過保證人、財力證明或股票資產等方式補強。
負債比改收支比核貸
收入條件差距近一倍
在銀行審核房貸時,「我能貸到幾成?」往往成為首購族最在意的關鍵,背後計算方式則取決於銀行採用的審核標準。蕭大立指出,當前市場上主要有兩種方式:「收支比」及「負債比」。
收支比計算方式:
公式:(月收入 ÷ 月支出)× 100%
月收入:包含報稅資料中揭露的年收入總額(含薪資、獎金等)÷ 12
月支出:房貸月付金額 + 當地最低生活費 + 其他債務(如信貸、車貸、信用卡分期等)
負債比計算方式:
公式:(每月總負債還款金額 ÷ 月收入)× 100%
分子僅包含每月貸款還款金額(如房貸、信貸、學貸等)
分母為月收入,不須扣除生活費等項目
蕭大立指出,多數銀行負債比在60%~70%內即可能核貸全額,且評估方式相對彈性。而由於近期金檢嚴格,坊間有銀行將房貸審核轉為以「收支比」達200%為條件,代表月收入至少需為支出總額的兩倍,才可能取得最高成數貸款。
「以新北市1500萬住宅貸款八成為例,若用收支比算法,年收入需達155萬元以上;但若改用負債比七成的算法,只需81.9萬元。」
蕭大立表示,目前並非所有銀行都採收支比標準,有些僅是參考,銀行有時會對VIP客戶給予更寬鬆彈性的標準。買房族可主動詢問貸款專員銀行審核邏輯,並善用不同銀行放貸差異,尋找最適合自己申貸的方案。
蕭大立進一步補充,有些貸款人希望申辦「理財型房貸」讓資金彈性運用,它與目前民眾貸款主流「指數型房貸」最大差別,是已償還部分本金可借出使用,採隨借隨還方式,動用到資金才會開始計息。缺點是利率比指數型房貸高,且年限是一年一簽,即使可延長也無法像指數型房貸年限一樣長,月繳負擔較重,因此多數民眾採指數型房貸。「不過理財型房貸利率雖高一些,但通常不會高於信貸利率,對需資金周轉、投資需頻繁撥款的貸款人還是可考慮。」
除了理財型房貸,哪些民眾適合使用抵利型房貸?有哪些條件與限制?歡迎收聽《毛利小姐變有房》https://lihi.cc/7Z6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