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電子股大審判 P.40

電子股大審判 P.40

十年來,電子業高度成長,許多投資人充分享受這一段黃金歲月。但是,近兩年多,電子股風采盡失,代之而起的是惡性循環的產能及價格競賽,以及不斷破底的股價。是什麼因素造成電子股今天的局面?過去以政策及資金大幅挹注的電子業,吸引過多人才投入,大量的分紅配股,甚至造成了資源的不當扭曲,使得供過於求的問題更加嚴重,產業競爭沒有停止的一天。

更嚴重的是,許多電子公司老闆年年調降財務預測,炒作自家股票,公司上市後大量出脫持股,大搞個人利益,完全不把股東利益放在眼裡。這樣的電子公司,當然得面對投資人的大審判!

這是一個審判的年代,尤其是對於已陷入低度成長的電子業,此時此刻才正開始要面臨嚴苛的檢驗。

近兩年半以來,全球幾個主要股市都出現大跌,其中尤以科技股的跌幅最大,在美(包括紐約及那斯達克兩個交易市場)、英、法、德、日、香港、韓國及台灣等九個主要交易所中,那斯達克的跌幅最高,達六八%以上,市值則從六.七兆美元縮水至二.一三兆美元。

跌幅第二名的則是台灣股市,縮水達四八%以上,市值則從四千七百億美元跌到二千四百億美元,大約有八兆四千億元新台幣蒸發不見了,其中六成以上都是電子股。台灣數百萬的電子股民,在這場資產重分配的過程中,不少人早已陷入驚慌失措之中,迄今大部分人的心情都還無法平復,心中都有一個最大的疑問:「以前電子股那麼好,為什麼現在會如此不堪?」


十年來資金過度集中電子股 供過於求的問題最嚴重

電子股到底出了什麼事?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正視過去資源過度集中在電子業的情況。過去十年,電子業持續高成長,不僅政府以租稅優惠獎勵投資,電子公司也以優厚的員工配股吸引人才,另外資本市場也投注大量的資金,讓電子業能夠充分集資並擴充營運規模。

不過,這種獨厚電子產業的環境,卻造成資源運用不當,資本市場長期扭曲,種下今天電子業的惡果。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又以產業盲目投資導致供過於求,以及資金過度追逐電子股,這兩個問題所造成的後遺症最嚴重。

以最近幾年電子業的投資為例,產能過剩的問題已到了很難解決的地步,包括半導體、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印刷電路板、主機板、液晶顯示器等產業,不僅大幅擴充在台灣的生產線,甚至很多再移到中國大陸,生產基地一設就是台灣的五倍、十倍大。這種近乎無限制的產能成長,當然造成嚴重的供過於求。

另外,員工分紅配股的制度,也是鼓勵人才大量投入電子業的主因。根據台灣經濟新報社社長鍾俊文的統計,民國八十二年上市櫃公司的稅後純益為一三七八億元,員工現金分紅為十九億元,股票分紅依市值計算為九十二億元,兩者合計一一二億元,占總稅後純益的八%。但是到了八十五年,此一比率已經躍升到一八%,到了九十年,更高達七一%。鍾俊文說:「如果再加上繳稅給政府,已經超過這些公司的總盈餘,從這點來看,投資人買股票一定賠。」正因為這種高額員工獎勵制度,因此吸引更多後繼者競相投入,也成為電子業過度投資的主因。


分紅配股大量吸引人才投入 電子業現增募資太容易

另外,資本市場過度集中在電子股,投資人將大筆資金不斷挹注到電子業,也是電子公司得以不斷擴充的助力。以八十八年光碟片產業景氣最熱時為例,錸德、中環就分別以每股一二七元及一二○元的溢價辦理現金增資,兩家公司一口氣就從資本市場拿走兩百億元,類似這樣的現增,幾乎在每個產業景氣最熱絡時,都不斷地被複製。

事實上,過去幾年電子股的市值大約只占大盤的六成,但成交量卻長期達到市場總量的八成,資金過度傾斜到電子股,讓電子公司本益比偏高,也太容易從投資大眾取得資金,而這些公司在現金滿口袋的情況下,往往又做出許多不當的擴充及投資,一步步造成今天資產肥胖的病症。

近來發生跳票事件的華彩軟體,一度也是未上市公司的熱門標的,一位投資華彩的創投公司主管說,「早先我們不覺得這個投資案有什麼問題,一直到華彩募足錢後,準備要跨入創投業時,我們才覺得這個案子一定會出狀況。我們本身就有創投的專業,投資華彩是希望他們把軟體專業做好,但是,華彩卻拿我們的錢去做創投,這不是很可笑嗎?」


大量進行非本業轉投資 國巨是資源誤用的「範例」

華彩事件絕對不是特例,許多電子公司不僅大量進行轉投資,更有許多投資與本業完全無關,國巨就是明顯案例之一。在景氣好的時候,國巨花費巨資買進信義計畫區的房地產,另外也買了與本業無關的聲寶公司及德記洋行,這些非本業的投資,不僅造成國巨資源的誤用,在不景氣的今年,國巨還提列大規模的業外損失,拖累了本業及股價。

亞東證券董事兼資深協理張漢傑認為,台灣股市投資人以散戶居多,大部分人都只注意損益表, 或是看每股稅後純益( EPS )的數字,藉以做為投資的標準,但事實上資產負債表也很重要,企業的體質到底如何,其實從資產負債表上看得更清楚,尤其是長期投資的品質如何,公司的體態是否輕盈,都會嚴重影響到這家公司的經營績效,這是未來投資人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

除了轉投資項目太複雜及經營績效不彰外,電子業目前最可議之處,恐怕還是部分經營者的心態,許多經營者只照顧個人利益,卻不把股東權益放在眼裡。要觀察經營者的心態,有兩個最關鍵的指標,一是哪些公司經常會調降財務預測?二是到底哪些經營者持股大量減少?


財測最會吹牛七家公司 出現五個年度調降財測

根據台灣經濟新報的統計,過去六年來,在所有上市櫃電子公司所做的財務預測中,包括致福、旺宏等七家公司是五個年度連續調降,另外還有十四家公司也出現四個年度調降財測,這些經常預測不準的企業,股價也往往劇烈波動,甚至還出現大股東出脫持股的狀況。對於這些誠信有問題的經營者,投資人當然應盡可能謹慎,對這些老闆的發言,也得時時抱持質疑的態度。

至於在持股大量減少的部分,有不少企業大股東在公司上市後就大量出脫持股,其中以振發電腦的董監事持股比率從六五%降到一五%,總計大賣五成的持股數為最高,類似振發大股東出脫股權的案例也不少,一旦大股東以實際行動看壞企業前景,當然很難要求經營者還能專心經營。

以八十四年上市的鴻海為例,公司上市至今已七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個人的股權還維持在二六%以上,這種高持股的經營者,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往往會一致,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當然應該以這種公司為優先標的。相對來看,許多大股東不僅大量降低在母公司的持股,一旦要進行各種轉投資時,大股東個人又占了大量的股權,將利益放在自己口袋,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並已成為電子業的通病。

「電子股大審判」絕對不只是一個聳動的標題而已,受傷的投資人要從苦痛中平復過來,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投資人在家財散盡時,絕對不能不記取教訓,否則,這樣的錯誤將會一犯再犯,永無回頭的機會。

延伸閱讀

台積電工程師出走中國以為是「小螺絲大解放」…3年後回台第一句話:不用擔心「黨」查封公司真好

2022-11-17

魏德聖被查封身家,控郭台強設局是壞人:沒匯款4500萬紀錄、投資賽德克巴萊一半,版稅卻全歸他

2023-07-19

拋棄繼承期限一到,銀行立刻讓法院查封帳戶!連父親都沒見過就要背債...她急哭:我怎麼還得清2千萬

2022-08-04

「一張本票簽下去」魏德聖資產被查封…欠郭台強4500萬他喊冤!昔曾提路難走:閃過這坑卻撞牆

2023-07-19

「錢不是我媽借的,為何離婚後還要幫我爸還錢」她房子莫名被查封,起因竟是曾當前夫的連帶保證人

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