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理財 etf 台股 殖利率 2024總統大選

凱美上演台灣版李森事件?

凱美上演台灣版李森事件?

一九九五年,二十八歲的霸菱銀行期貨交易員李森,
因為操作日經指數期貨讓公司慘賠九億英鎊,霸菱二三二年商譽毀於一旦。
今年八月,有三十年歷史的上櫃公司凱美電機,將「李森事件」翻版演出,結果將會如何……

八月十八日,位在汐止新台五路遠東世界中心十三樓的凱美電機,財務經理李杰倫、簽證財報的勤業會計師與大眾、建華、華南、中國信託、交銀、誠泰、台企銀等七家銀行代表,激烈討論著凱美在每一家銀行從事外匯交易的金額、並估計潛在損失到底有多少?眼看挖掘出來的合約部位愈來愈大,會計師臉色愈來愈凝重。
隔週,八月二十四、二十五日,中度颱風艾利狂襲北台灣,股市連續兩天休市,當大部分民眾都在家躲颱風時,李杰倫冒著風雨,到事務所與會計師針對公司需提列的匯兌損失金額進行談判,討論中數度發生爭執,只見會計師臉色一沉,發出最後通碟:「如果不照我的方式認列虧損數字,我只好選擇拒簽!」
二十六日,會計師出具查核報告書,凱美上半年損益表爆出匯兌淨損九千萬元,比第一季損失金額再增七千萬元。主因外匯選擇權操作提列大幅虧損。

從認虧損到損失回沖──凱美讓櫃買中心不敢放寬心

隨後,凱美透過公關宴請記者,向媒體表示「半年財務數字很爛,請大家多包涵。」反應在股價上,從八月三十一日到九月七日,短短一週,跌幅達一五%。股價跌破五元關卡,大股東接著出面護盤,配合公司發布新聞稿宣布營運出現轉機的利多,拉抬公司股價。
新聞稿甚至指稱,外匯選擇權即將平倉,第三季預計可以把匯兌損失回沖七千萬元。短短一個月不到,公司先公布認列九千萬元損失的財報,接著又發布未經會計師簽證認同的損失回沖數字。投資人看得一頭霧水,管理上櫃股票的櫃檯買賣中心副總經理周康紀說,對因為操作衍生性商品大虧的公司,櫃買中心將選案進行實地查核。
凱美半年報附註顯示,凱美帳列的外匯選擇權合約金額包括六千七百萬歐元、一億三千萬美元,遠期外匯合約金額則有八千九百萬歐元、九千二百萬美元,以及七十九億日圓。如以六月三十日匯率計算,合約金額全部折合台幣一百六十五億元,是公司十三億股本的十二倍,是去年母子公司合併營收二十二億元的七倍。
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在半年報中,凱美變現性最強的現金加計短期投資只有三千三百萬元,流動比率連續五季不足一○○%,顯示公司流動資產根本不足以支應流動負債,另扣除存貨的速動比率更只有五○%的水準。面對龐大的外匯交易部位,凱美如何應付突如其來的外匯市場波動,令人好奇。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合約金額三個月暴增二十倍

看了凱美的財報,一位資深外匯交易員表示,依凱美帳列的外匯交易部位看,暴露的風險令人瞠目結舌。一位曾與凱美往來的銀行主管甚至直言:「過去幾個月,我們已不斷縮減凱美的操作額度,因為這家公司已不是在做『外匯避險』,根本是在trade(交易)」。
外匯交易室主管分析,一般公司從事外匯避險,合約金額通常不會超過公司單月營收,如果外匯交易額度達公司營收的一.五倍以上,這已經不是在「避險」,而是在「投機炒作」。
凱美現在每月平均營收僅一.五億元,帳上卻有一六五億的外匯操作部位,而且公司銷貨收的是美元,採購零組件付的是日幣,帳上卻有大批歐元部位。會計師在財報上揭露的避險部位只有二百萬美元,其餘一百六十五億台幣的部位全是「以交易為目的」的操作,為要賺取匯差。
將凱美半年報揭露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金額,與第一季財報相比,短短三個月內竟暴增二十倍。姑且不論凱美體質是否能承受如此龐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部位,財務人員為何在一季間將部位擴增到如此之大?公司內部為何沒有管控?這些疑問讓銀行、會計師和主管機關想不透。
八十五年就上櫃的凱美,在上櫃後基本面就一直表現不佳。掛牌後首年度即調降財測,每次宣布要轉虧為盈,最後都無疾而終。在上市櫃被動元件廠中,生產鋁質電容的公司,凱美規模最小,與同業立隆及世昕相比,同業多認為,凱美財務結構不夠健康。一年多前,凱美曾宣稱接獲新力PS2的鋁質電容訂單,後來證實是由立隆接下。去年凱美一度揮別連續兩年虧損,勉強擠出每股稅後盈餘○.一元獲利,但今年上半年稅前卻馬上再大虧○.九六元,虧損數字比前三年加起來還高。
由於公司一直想在營運上有轉機,先後投資子公司凱宣科技、飛盟國際、愛普克科技等,卻不見起色。美國子公司JAMICON CORP.(U.S.A.)更因帳面價值變成負數而暫停營業,今年半年報認列轉投資虧損七千萬元,是造成公司上半年大虧的第二項主因。

從數十萬到九千萬──外匯避險交易損失愈避愈大

本業經營困難,轉投資又無法挹注盈餘,凱美只好盡力防堵可能產生的任何費用或支出。根據李杰倫自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公司在資產避險操作上常有匯差損失,這些損失多半介於數十萬元到數百萬元之間,起因於採購部門下單向國外採買後,要七天的時間,相關信用狀文件才會送到財務部門,等到財務部門進行外匯避險交易時,匯率早已改變。
李杰倫為了減少這七天匯差的損失,開始進行遠匯交易,設法將損失彌平,從九十一年開始,這樣的「額外」避險逐漸變成常態,而且因為操作失利,把先前的損失打平,李杰倫的進場部位愈來愈大。
這樣的額外避險,有兩種結果,一是獲得收益,正好符合當初彌補匯差的動機,但如果失手造成虧損,李杰倫則會透過往來銀行再賣出一個外匯選擇權(option),用收取權利金的方式,「暫時」將之前虧損的金額打平,如此帳上則無資金流動,不必立即秀出虧損數字。
這種用選擇權把遠匯交易部位打平的「淨額交割」(netting)操作手法,由於外匯選擇權仍曝露在匯率波動風險中,尤其為了取得較高的權利金,賣出深度價內或賣出合約金額較大的選擇權是唯二的兩條途徑,但不論走哪一條,除非行情抓得精準,資深交易員說,這類操作很容易造成虧損再擴大。
用淨額交割隱藏遠匯損失,如同吸食大麻,當一個人手氣背的時候,虧損的金額會愈蓋愈大。就像八年前爆發的「李森事件」一樣,李森最初面對的「錯帳」只有二萬英鎊,但為了掩飾這筆錯帳,李森利用職權,更改稽核系統,將虧損數字塞往特定帳戶,以逃避內部稽核。一年之後,隱藏的損失金額,激增到五千萬英鎊,直到李森被捕,虧損破洞變成天文數字的九億英鎊,連大羅神仙都無力回天。
去年歐元大幅升值,雙B車價連番調漲,樂壞了車商,然而凱美炒匯的破洞也愈做愈大,同樣是從消除微不足道的虧損開始,李杰倫用公司資金大舉「交易」外匯的結果,竟與李森事件的發展有些神似。李杰倫去年就看錯歐元走勢造成虧損,但公司卻是直到今年才認列損失,分析原因,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的不健全,給了李杰倫和凱美適時的躲藏空間。

從總經理到法人代表──對凱美內控缺失難辭其咎

凱美一年多來操作衍生性商品的部位,銀行是否對會計師的函證具實回覆?簽證會計師手下的查帳員是否針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確實查核?櫃買中心已向凱美簽證會計師調閱工作底稿,深入追查。
依凱美公司內部控制所規定外匯交易以二千萬美元為上限,半年報帳列金額卻遠超過此數字。望著攤在桌上的各家銀行買賣外匯資料,李杰倫坦誠,他的操作「確有超過董事會賦予權限」,但他強調,公司已修改「衍生性商品交易處理程序」,九月一日起除了未到期的合約外,一律不准再做避險以外操作。
會計師則在半年報的查核說明項下,點名凱美內部控制有瑕疪。針對凱美的內控缺失,證期局官員則指出,外匯交易超過董事會授權,交易水單上誰簽字,誰就要負責。
觀察凱美的外匯合約買賣付款憑證,除了李杰倫簽字外,凱美總經理何文等也赫然在列,顯示何文等應該知情。如果總經理有授權,那麼由總經理控制的稽核部門自然難以發揮功能。至於董事會中惟一的法人中華開發工業銀行,竟然也沒有發現,未即時進行監督,同樣難辭其咎。
去年上半年,當時股本二十八億元的上市公司研華電腦同樣因操作外匯造成業外大虧,第二季匯兌損失高達二億元,研華獲利因此縮水二一%,股價大跌三成,研華董事長劉克振還為此向股東道歉。
在劉克振對外道歉時,凱美在外匯市場的進出愈來愈大膽,一年之後,證明凱美的手氣不但沒有研華好,而且因為賭得更大,儘管實際損失不比研華,但對一家市值只有六億餘元的小公司,竟能因為炒匯,半年大虧近億元,這樁台灣版的「李森事件」或許不能讓外匯炒家勒馬,但主管機關應該正視衍生性商品的管理問題。

 

 

 

延伸閱讀

張忠謀年逾九旬依然發表高論,馬雲未滿60卻只能噤聲不語!從橫跨20年的馬雲傳奇看變調的中國夢

2023-07-19

全球晶片荒,問題不在供應鏈!台灣非凡崛起給西方國家的啟示:台積電如何顛覆半導體產業?

2023-03-06

「彰化來的孩子一點也不輸人」秀傳醫院創辦人黃明和:為何當年我選擇離開引以為傲的台大醫院

2023-08-16

退休就是為了去創業!鑫山保代林重文:那時,最後以「回鄉照顧金孫」才說服老闆讓我提前退休

2023-08-28

「那時最好的學生不是學理工就是念醫科...」貝爾實驗室全球執行副總裁許濬:填志願影響一生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