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金融航空母艦花旗還能撐多久?

金融航空母艦花旗還能撐多久?

乾隆來

金融

shutterstock

623期

2008-11-27 17:13

十一月以來,花旗集團股價重挫七成以上,市值僅剩兩百億美元。在美國財政部再度提撥二百億美元緊急救援之後,花旗或許還能撐過短期危機,但兩百年的光榮歷史如何延續?大家還在等著看。

作為華爾街的旗艦、美國金融帝國的象徵,花旗集團(Citigroup)的股價在十一月十七日起的五個交易日內,突然暴跌六○%,股價總市值剩下不到二百億美元,在短短一年之內,花旗集團的總市值憑空蒸發掉一千六百億美元。

某種程度來說,這個雄霸全球銀行界的金融集團,的確已經淪為填不勝填的無底錢坑。除了已經增資四百億美元之外,今年十月初,美國財政部強制入股二五○億美元,十一月二十四日,美國政府再度撥款兩百億美元注資花旗。約略計算一下,若扣除這些增資的金額,花旗集團原有股東的價值早已是負數。

 

花旗集團成立一九六年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八一二年九月十四日開業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當年創業的資本金就高達二百萬美元,至一八九五年,花旗銀行已經發展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

 

一九一四年,花旗領先所有美國銀行,在當時全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美國商業銀行的第一家海外分行。一九二八年,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從這個時點起算,花旗銀行稱霸全球銀行界,已經長達八十年。至今,花旗集團在全球一○七個國家營運,客戶數超過兩億人,仍然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跨國金融事業。

 

事實上,我們現在熟悉的金融產品,有一大部分都來自花旗銀行,例如今天遍布大街小巷的自動提款機,就是一九七○年代花旗銀行董事長Walter Wriston傾全力發展出來的產品。更早之前,銀行存款複利計算、個人信用貸款、可轉讓定期存單、以及支票存款帳戶等,都是花旗銀行在不同時期創造出來的新產品。

 

這艘全球金融業的領航員、永不歇息的金融航空母艦,將要面臨什麼危機?

 

股價崩盤引爆信心危機

 

美東時間十一月二十日,花旗集團的股價在一天之內重挫二六%,創下花旗股價上市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市場謠言四起,花旗集團在全世界一○七個國家的總經理(Country Heads)紛紛打電話回集團總部探詢究竟。星期五,集團執行長潘迪特(Vikram Pandit)的辦公室擠滿了焦慮的銀行高層,思索如何對抗投資人強大的賣壓。花旗的股價雖然在盤前漲了一五%,但是開盤不過半個小時,又已經重挫了二○%。

 

眼見危機分分秒秒擴大,潘迪特決定召集分布各國的全球決策主管,他在前後二十六分鐘的全球電話會議中,不斷強調「維持客戶的信心是第一要務」,他要求所有的主管要讓所有的客戶了解,花旗集團的資產負債表極為穩健、有非常充分的流動性保證,「要對客戶展現你們對銀行的信心、絕不動搖的信心!」

 

為了鞏固客戶的信心,潘迪特還決定,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美國主要城市的報紙上,刊登大量形象廣告,強調花旗集團「提供穩定、面對挑戰、掌握機會」,這個廣告隨後也刊登在台灣、香港、新加坡與倫敦的報紙。

 

不只如此,花旗的董事會也有大動作,同樣在二十一日星期五,集團召集了臨時董事會,討論如何穩定股價、化解百年來最大的危機,董事長比沙弗爵士(Sir Win Bischoff)從葡萄牙以電話會議的形式主持董事會,尋找所有化解危機的方案;還有,花旗集團的最大個人股東、著名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子阿瓦里德,也公告他認為花旗的股價已經嚴重低估,因此他個人將持股提高到五%,增持一%。

 

有更大的風暴正在浮現?

 

但是,周五的努力似乎並沒有說服投資人,當天道瓊指數收盤大漲四九四點(六.五%),但是花旗集團的股價卻繼續重挫二○%,收盤每股三.七七美元。股價的崩跌,讓投資人想到兩個月前的雷曼兄弟、AIG、以及八個月前的貝爾史登。這些公司都是股價先崩跌,引發交易對手抽縮資金、或是被信用評等公司降低評等,最終導致公司失敗。花旗是遠比這些公司更為穩健的金融機構,沒有道理步上崩潰的後塵,但是股價莫名重挫,卻同樣令人不寒而慄。

 

花旗集團面對金融海嘯,早已採取必要的措施,在今年二月之前,就已經完成四百億美元的現金增資,強化資本結構;此外,依集團財報,雖然自去年第四季慘虧九十八億美元以來,過去四季總計已出現了超過二百億美元龐大的虧損,但多為來自大量提存準備或是提列金融資產市價價差的損失,在實際營運表現上,花旗集團今年前三季仍然有超過四五○億美元的淨營業現金流入;同時,公司發行金融債券的平均存續期間已經延長到七年,二○○九年完全沒有再融資的必要。還有,在緊急時刻,花旗集團有非常充裕的管道接受聯邦準備理事會資金。

 

花旗集團的財務長Gary Crittenden在十一月二十一日的電話會議中,也強調花旗本身業務的穩健,他說花旗不像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旗下有龐大的房屋貸款業務(BOA所屬Countrywide Financial是美國最大的房貸機構),而剛剛買下華盛頓互惠銀行的摩根大通,房貸提存壓力也比花旗要大。整體看來,花旗相對於其他銀行,有更為強勁的國際金融業務,獲利來源更為分散與穩健。

 

的確,以今年前九月營收狀況分析,信用卡、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等三大事業,各占集團營收的三三%、四七%、二○%,業務分布堪稱均衡。並且,包括拉美、歐非中東等區域,均各有貢獻集團二成以上營收,至於亞洲市場,對集團的營收貢獻度更已逼近三成,就國際布局的角度來說,花旗集團也有足夠的分散程度,足以降低單一區域的集中風險。

 

增資順利、營運穩健,這些論證都沒錯,相對於競爭同業,花旗的資產負債不算最壞的,但是,為何投資人要拚命殺出花旗的股票?莫非,有更大的風暴正在浮現?

 

裁員與虧損透露經營壓力

 

經過九、十兩個月的整併之後,花旗集團排名美國第四大金融機構,是所謂「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中相對較小的,十一月之後,美國的商用不動產市場開始崩跌,代表商用不動產融資的CMBS證券利率從三%往上竄高到六%,而後花旗公布龐大的第三季虧損;接著執行長潘迪特又宣布全球將要裁員五萬兩千人;十一月中旬,花旗宣布將要買回旗下七間結構投資公司(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SIV)的剩餘資產,公司估計,總金額將高達一七四億美元,代表著公司又將要吃下一筆巨額的虧損;連續的重大訊息,讓投資人驚覺到花旗集團正面臨不尋常的經營壓力。

 

花旗集團僅剩二百億美元的總市值,意味著將公司買下、分拆之後的價值,高於目前集團合併的價值,市場也不斷傳言,花旗將要出售旗下的Smith Barney證券公司。但是分拆與出售證券公司的可能性,都已經被執行長潘迪特否決了,事實上,以美國經濟衰退幅度之快速,其他存活的金融業者,不論是美國銀行、摩根大通、或者一個月前與花旗競爭買走美聯銀行的富國銀行,都沒有能力再吃下花旗集團。

 

原先,市場投資人也在討論,聯邦政府會不會動用七千億美元的紓困基金(目前剩下四千一百億美元),來入股花旗集團,走AIG的模式接管花旗集團?但是,花旗集團營運正常,沒有龐大的融資壓力,更重要的是,花旗的資產負債結構還算穩健,如果政府接管了花旗集團,估計至少要投入一千億美元,但是接管之後,焦點會轉移到存活的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與富國銀行,這些比花旗更大的銀行,如果遭逢同樣的賣壓,已經焦頭爛額的聯邦政府,還有能力救嗎?

 

二百億挹注難起作用?

 

美國時間十一月二十四日凌晨時分,答案初步揭曉。美國財政部表示將撥款二百億美元換取花旗的優先股,此外,財政部與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同意,將對花旗集團三千餘億美元風險貸款與證券提供一定程度的擔保。

 

最新的紓困計畫來得及時,但與「完全接管」所需要的千億美元規模相較,政府的援救之手似又顯得有所保留。對於當下花旗所面臨的重大危機,二百億美元是否只能達到杯水車薪的效果?或者,這是幫助花旗度過短期乾旱的一陣及時雨?恐怕仍待後續觀察。

 

花旗集團的危機,掀起美國金融體系又一波海嘯,花旗的主管們要怎麼度危機,是花旗自己的問題,還是另一場風暴的前奏?全世界的投資人都在看。

(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副總經理)
 

■台灣金融模範生能倖免於難?


歷史悠久的花旗集團,一直以來都是全球金融業的模範生,對於布局全球、擴充營業網路的動作十分積極。早在1964年,花旗銀行就進駐台灣設立營業代表處,成為第一家進駐台灣的外商銀行。早先一步打進台灣市場,確實也為花旗開啟了高知名度。

 

在台灣,花旗銀行不僅已是外商銀行的代名詞,還可說是培訓金融人才的搖籃。相對於保守的本國銀行體系,花旗銀行多年來訓練出一批優秀的金融精英,在台灣每一個角落影響著銀行與企業財務的發展。台灣投資人耳熟能詳的知名金融人士,包括盧正昕、宋學仁、郭明鑑、陳聖德、張孝威、丁予康等數不盡的銀行董事長與上市公司財務長,都是「喝花旗奶水長大」的花旗精英。

 

2007年12月1日,花旗正式合併僑銀,台灣據點從原本11間增加至66間分行,員工人數也從3500人,增進到現在擁有5700人的規模。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字,花旗台灣前八個月的稅前盈餘高達新台幣112億元,以仍在整併中的情況下,獲利表現直追冠軍,實力驚人的表現,更為本土銀行帶來極大壓力。

 

據花旗台灣區總裁利明獻表示,由於目前仍在進行兩間銀行的整併工作,購併的效益還沒明顯出現,因此主要的獲利來源還是以花旗銀行為主。

 

不過,在金融風暴來襲下,即使花旗台灣能夠持續為美國總公司貢獻獲利,恐怕仍然無法抵擋來自總部的瘦身壓力。

 

在花旗總部宣布大舉裁員之後,市場上也立刻傳出台灣花旗將裁員800人、14%的消息。雖然花旗台灣辦公室予以澄清,並強調目前尚未收到任何來自總部關於裁員的訊息,但一般仍然認為,在花旗集團命懸一線的情況下,台灣花旗要避免淪為母集團自救的提款機,恐怕並不容易。

延伸閱讀

台灣擺脫「垃圾島」花數十年努力,外媒驚訝:回收率超高…世界名曲變垃圾車配樂全因這2人?

2023-01-09

全球第一台「移動工廠」,每2秒處理一支寶特瓶!他從世足賽獲靈感、萬華回收起家,把棄瓶變布料、背包...

2023-07-13

解讀3C賣場生與死》小米蘋果大贏市場!燦坤是跑最快的輸家 為何全國電子「揪感心」就能超越它?

2019-12-24

真的是舊機換新機!舊手機沒用了「10月快回收」 環保署送iPhone等9支新型手機

2020-09-24

3年換3個董座、業績持續下滑...燦坤還保得住3C通路龍頭?

20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