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五大金融巨頭透視全球經濟

五大金融巨頭透視全球經濟
新加坡投資公司總裁陳慶炎

王之杰

金融

Top Photo

633期

2009-02-05 09:28

一場由倫敦政經學院院長主持的研討會,找來了全球金融界要角,包括歐洲央行總裁、巴克萊銀行董事長、瑞士信貸集團主席、全球前五大私募基金KKR創辦人及新加坡投資公司總裁等,為浩劫過後的全球金融把脈。

當大中華區正在歡度農曆新年時,一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正在瑞士召開,經歷去年金融海嘯襲擊後,參與的人士不減反增,並將這次會議視為溝通、檢討甚至規畫未來的平台。一般媒體多將焦點集中在與會的四十位各國政要身上,忽略其他二百多場實質且深入的討論,其中名為「全球金融體系未來景況」的研討會,就是媒體遺珠之一。

這場由倫敦政經學院院長大衛斯主持的研討會,找來了全球金融界的一線重量級人士,包括: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Jean- Claude Trichet)、巴克萊銀行董事長安奎斯(Marcus Agius)、瑞士信貸集團主席凱霍茲(Walter B. Kielholz)、全球前五大私募基金KKR的創辦人卡維斯(Henry R. Kravis)及新加坡投資公司總裁陳慶炎等全球金融要角,等於把海嘯發生之前全球資金熱潮下參與者——投資銀行、主權基金、私募基金及避險基金,全都聚在一起,為全球金融把脈。本刊特將九十分鐘討論會的精華濃縮(發言順序已經調整),希望藉由這些一方之霸的想法,整理出未來金融產業可能的走向,摘要如下:

 

重建金融 主權基金能扮演穩定角色


主持人倫敦政經學院院長大衛斯問(以下簡稱主持人):主權基金在上一波熱錢流竄時,是國際金融體系上的重要角色,特別是新加坡投資公司又是歷史最悠久的主權基金,你們怎麼看主權基金在浩劫之後的未來角色?

新加坡投資公司總裁陳慶炎:我想主權基金不能與其他金融機構或組織分開來看,特別是在目前政經情勢不穩定的時候,如果全球金融體系沒有真正回復穩定,經濟發展也很難回到成長的軌道上。金融海嘯的經驗告訴我們,全球金融體系必須經歷一次大重整,才能真正健康發展下去,要改造,還是得從各國央行來帶動,美國仍是馬首是瞻的角色,當然歐洲央行、日本及其他都需要加入。以往央行的角色,在於維持物價穩定及穩定發展,未來,維持金融秩序及穩定,恐怕是各國央行必須切實執行的重要任務。

我想在金融穩定的過程中,主權基金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因為主權基金在市場動盪時,可以協助穩定,供應資金,也能避免恐慌性殺盤出現。另外,主權基金身為專業金融產品的買家,也可促進金融產品未來的發展。

未來金融產業的發展,商業銀行將重回主流擔負傳統借貸的角色,但在融資審查及借貸成數上,可能都比金融風暴之前更為嚴格;其他比較附屬的金融機構,像是避險基金或是私募,這些原本受政府規範較鬆的機構,未來相關法規會更為嚴厲,其規模一定會比以前縮減,投資銀行則會介於它們之間,其規模及影響力,當然也會相對限縮。

 

要避免國家化與保護主義


在未來的金融體制上最重要的議題,我想是如何處理金融機構目前幾乎「國有化」的問題。去年的緊急狀況確實需要政府立即的介入,收購股權或擔保一些債務,但當狀況解除之後,政府應該思考如何交還經營權並順利退出,因為如果政府仍掌握經營,那全球的主要金融機構,變成是幾個重要國家的政府在經營,我相信這對全球經濟體系將是不好的發展,未來重要課題在於如何將銀行或金融機構「去國家化」,如何在去國家化的過程中,免除保護主義。

另外,我也覺得,在金融重整過程中,要避免過度保護或過度規範的可能,之前就是過度開放或是鬆散規範才釀成風暴,在重建過程中,很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果這些不小心處理,金融不穩定狀況就可能延長。

另外一個讓我擔憂的是,如果銀行國家化的程度太深,金融精英就會往公部門集中,這也是不利未來整體金融業的發展,因為政府單位牽涉到政治、預算及政黨等因素,以往因為華爾街的高薪,讓金融精英往私部門跑,但在銀行國有化之後,情況恐怕反轉,這不是個好現象。

巴克萊銀行董事長安奎斯:如果銀行變成政府部門的一支,真的不利未來發展,尤其在英國,國營化企業形象並不好,金融體系要繼續發展,一定要體認到,我們本來從事的就是一個風險行業,如果變成單調的借貸機構,就一點也沒有吸引力了,健全的銀行體系,會讓經濟及產業獲得更好的發展,適度的金融創新、研發應該被鼓勵,如果反向過來壓抑,那就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決策。

 

控制貨幣供給是不切實際


瑞士信貸集團主席凱霍茲:目前有人在討論歐洲央行是否需要新的工具,控制或規範過剩的資金?因為以往只有利率工具一項而已。在實務上,我認為這很難執行,當景氣好的時候,有太多誘因會讓金融機構或借款人提高借貸水位,屆時媒體又會說某某企業找不到錢擴張,我認為央行若要在控制利率以外,找到其他控制貨幣供給的工具,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跨國監理本來就不容易,特別是在這次受傷的金融機構中,與我們有類似的背景,國內市場小,國際上的布局卻廣,全球金融化的結果,需要跨國合作才能建立新的監理機制。

至於未來投資銀行怎麼辦,我們應該問自己顧客基礎在哪裡?這些顧客到底需要何種產品?以後我想瑞士信貸的經營應該會分為三塊:私人銀行業務,可能會成為最重要的項目,一般臨櫃商業銀行的模式也會繼續維持,而國際投資銀行項目可能會縮小到一個事業部的水準而已。

 

重建歐洲 強化IMF的監理能力


主持人問:歐洲是這次的重災區,金融風暴暴露出歐盟及歐元區的問題,因為當冰島、英國、德國、比利時、瑞士金融機構出現問題,似乎都沒有統籌的機構能出面解決,在這次風暴之後,如何進行跨國的監理及合作?歐洲央行本身或歐盟應該如何改革?

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答:重建不只是政府或是各國央行的責任,如果我們想要穩定金融,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更大程度的透明,對於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甚至法規等,都必須進一步透明化,同時強化國際貨幣組織(IMF)及其相關組織的監理能力。IMF是重要核心,目前IMF負責範圍廣,肩負不少國家之間相互溝通的責任,但執行起來,卻嫌鬆散,所謂的共識,也是一些範圍太廣、焦點不集中的想法,沒有辦法負責。

至於歐洲央行或歐盟引發的問題,正如你所提,我們確實應該加強在政策上執行的強度。在這次風暴中,我們發現,建立一個跨國界金融監管的機制非常重要,但在目前的機制中,歐洲央行確實沒有強制手段對各國金融機構進行監理,在《馬斯垂克條約》中,確實有規定,各國應該給予歐盟相關機構權力執行相關監管工作,我們會繼續往這個方向走。

所有銀行體系,不論私人銀行或是中央銀行,都應該扮演衰退緩衝器的角色,當不景氣來臨時,可利用金融工具協助貸方度過難關,類似汽車中「防撞氣囊」的功能。

 

私募的未來 私募基金沒死也不會死


主持人問:在這次金融風暴之後,私募基金以往的經營模式還能適用嗎? 你們需不需要調整過去的模式?

KKR的創辦人卡維斯: 主持人這樣的問話方式,是我近日來碰到最溫和的說法,我們這行最近總是被質疑:私募基金大概已經沒有明天了吧!私募基金當然還沒死,也不會死!不過我想有四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回答:第一、在銀根緊縮時,我們還能進行購併或私有化的行動嗎?第二、在銀根緊縮時,我們如何募到錢?三、未來如何有效率經營基金?四、我們能贏取投資人及政府的信任嗎?

第一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沒有問題」。即使銀行緊縮銀根,我們仍然能繼續購併的行動,我在這行做了四十年,回顧歷史,其實有不少次出現資金緊俏的問題。

一九七八年,當時美國的基本放款利率大概在二一%的水準,通膨率大約在一三%,失業率居高不下,當時聯準會主席,在我們進行一項大型購併的前兩天,突然施行信用緊縮政策,沒有提出明確需求的融資案不可能過關,當時可能比現在的狀況還嚴峻。又如一九九一年,全美超過三十家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接管,市場資金也相當緊,但我們還是過來了。

 

銀行外仍有許多融資管道


私募基金不是在市場買賣股票的行業,我們把資金注入需要幫助的公司,改善體質,進行的是長期的投資。我們關心的是,未來公司的債務是否能順利償還。KKR估計,在未來三年,光是美國就有一.七兆美元的企業債務到期,一.五兆美元是屬於投資型的債券,其他的○.二兆美元屬於垃圾等級,若擴大五年來看,則有三兆美元企業借款將到期。

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能順利募資嗎?其實除了銀行以外,我們的融資管道還有很多,目前包括主權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都還有不少資金,他們也許擔心到市場買債券會產生損失,就會來找我們,用長期投資的觀點投資企業。另外,我們也在旗下設立了證券部門,可以直接對外募資,一些大型的基金公司,富達、坦伯頓,都可直接投資我們。在購併公司上,也許目前購買價格不像以前會用EBIDA(稅前及折舊攤提前淨利)的十幾倍出價,這個倍數一定會減少,但相對投資報酬率也會較高。

至於第三個問題:基金仍有效經營嗎?KKR是一個百分之百集中在改進收購公司經營績效的基金,買進公司之後,我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在研發及資本支出有效投入,讓投資能產生一定的獲利,回饋給投資人,我們平均買進公司再賣出的時間是七年,但在資本市場不振時,賣價不好時,我們重整企業的時間一定會拉長,這就得更積極進行轄下企業重整及績效管理。

 

風暴之後 按市價計算損益法則應修正


觀眾問:在這次金融風暴之後,各位認為「按市價計算損益」(mark to market)的會計原則需要改變嗎?

KKR的創辦人卡維斯: 按市價計價確實影響很大,按市價計價在於衡量流動性及風險大小,我覺得有修正必要,因為金融資產無法交易,不代表資產永遠減損,因此我認為國際有必要檢討按市價計價這個原則。

瑞士信貸集團主席凱霍茲:在我念書時,銀行或保險公司都被視為是一個中介者,銀行支付存款人短期利率水準,而用長期利率的水準貸給他人,賺取其中的差價。

但在按市價計價這個原則實施之後,就把銀行這個長線的功能破壞掉了,如果銀行或保險公司都不願做這樣長線的考量,那麼誰來支撐長期的經濟發展?當然因為過去幾年的多頭發展,按市價計價會讓金融機構的帳面數字非常好看,這提供了誘因讓大家樂意採用這項原則,我認為未來應該建立另一種計算投資損益的方法,不同投資項目其按市價計算的方法也應該不同,這樣才能免除按市價計價法則帶來的困擾。

 

巴克萊銀行董事長安奎斯


“ 如果銀行變成政府部門的一支,真的不利未來發展,金融體系要繼續發展,一定要體認到風險。”

 

瑞士信貸集團主席凱霍茲


“ 央行若要在利率之外,找到其他控制貨幣供給的工具,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新加坡投資公司總裁陳慶炎


“ 主權基金在市場動盪時,可以協助穩定,供應資金,也能避免恐慌性殺盤出現。”

 

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


“ 所有銀行體系,不論私人或是中央銀行,都應該扮演衰退緩衝器的角色。”

 

KKR創辦人卡維斯


“ 即使銀行縮銀根,私募基金仍能繼續購併的行動,回顧歷史,資金比現在緊俏的情況所在多有。”

延伸閱讀

發錢了!勞保、國保12筆給付「這4天」入帳,最高領5.2萬…快刷簿子看哪一天領錢

2023-10-30

國民年金「落日條款」10月退場,1招享領「雙年金」!比一次領多,勞保+國保怎麼領最划算?

2023-09-27

「海邊走走」創辦人低報員工勞保,認罪緩刑2年...「高薪低報」有何影響?律師提醒:可檢舉

2023-09-25

勞保繳一輩子全成泡沫!「4種人」退休領不到錢⋯專家:這情況年資歸零、多繳保費也不會退還

2023-09-17

勞保年資、基數怎麼算才對?注意「1眉角」退休還能多領10個月,一文看懂

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