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休修法聲浪又起,不過少有人發現,新法上路後,連帶加重許多社福團體的人事費用,伊甸基金會認為,以服務「人」為主的行業特性,難以適用,也讓公益團體經營更捉襟見肘。
日前,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底下安置遭性侵、家暴等少女的「德蓮之家」突然宣布停業,原因是「一例一休」實行後,安置機構須二十四小時輪班的情況下,加劇人力不足問題,讓社福團體在新制下的困境浮上枱面。
「一例一休」當初的政策目的是降低全國平均總工時,而根據主計總處統計,二○一七年一至六月,雖然平均加班工時有下降,但程度上不如加班費增加來得顯著。平均月加班費一六九九元,較去年同期增加八.二%。
降低工時的目的未達成,反而讓加班費的成本上升,針對宗教團體、NGO等非營利組織來說,壓力不能說不小,國內知名社福團體伊甸基金會,從一月至今,光是加班費,就多了一千三百萬元,「我們的收入來源是固定的,當入不敷出時,受影響的不只是員工,還包含被照顧的個案。」伊甸基金會總管理處處長李士青說。
須值夜班 公益活動多在假日
李士青說,以服務長者、身心障礙者為主的伊甸,各機構人力比都高於政府規定,例如長照機構的夜間人力比規定是一個員工照顧最多十五人,伊甸已達到一名員工照顧十二人的水平,即使如此,在一例一休施行後,規定每七天一定要休一天例假日,而休假日上班,要給予更高的加班費,因此機構排班,「常遇到排不出班的狀況,雖然仍符合人力比規定,但每個員工的工作量就變得非常吃緊。」李士青補充。
另外,伊甸時常在假日舉辦公益活動,通常是一個上午,從九點到十二點,加上活動前後員工的收拾整理,大概就是工作五個小時,他說,以前辦活動就按小時給加班費,但現在做五個小時也要給八小時的錢,「社福團體的收入來源,不外乎政府補助和外界捐款,但這兩部分都沒有增加時,就對我們造成不小的負擔。」李士青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