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高麗菜又價崩!台灣菜價波動大問題出在哪?

高麗菜又價崩!台灣菜價波動大問題出在哪?

林韋伶

政治社會

達志

2018-12-07 09:56

連鎖超市因為高麗菜盛產,推出買一送一的活動;臉書上又看到朋友傳來農民含淚拋售高麗菜的訊息,一顆如籃球大般的高麗菜只要10元?!今年以來,從香蕉、鳳梨到高麗菜都「價崩」過一輪,台灣農產品產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在臉書上貼出要含淚拋售高麗菜的林榮逸,是在苗栗縣擁有4~5分地、種了約1.2萬顆高麗菜的苦主,說起這次從9月底至今的心血全泡湯,他只有無奈,而且這次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遇到高麗菜價格崩盤。過去以種草莓跟番茄為主的他,為了善用農地,只種過3次高麗菜,但沒想到每次都遇到價格崩盤。

 

林榮逸悶悶不樂地說:「我都給它(高麗菜)吃最好的,每顆高麗菜都長得像籃球一樣大。」但這些被他當作寶貝照顧,尺寸像籃球一樣大的高麗菜,在價格崩盤的時候,一顆只值10元。盤點這次的損失,就算在拍賣當天臉友捧場,1.2萬顆高麗菜全數銷售一空,林榮逸還是要認賠4、5萬元,更不用說從9月到現在每天農務勞動都是做白工。林榮逸細數這幾次的受傷經驗,喊著:「以後真的不敢再種高麗菜了!」

 

農委會警訊傳遞不及?

 

事實上,林榮逸並不是沒有收到來自農委會預警,只是他收到預警的時間,竟然是已經栽種完的第2天。林榮逸抱怨:「我種高麗菜要提早20天訂苗、整地,但在過程中我都沒有接到訊息,一直到9月25號種完,隔天才接到高麗菜量太多的警訊發布,但我都已經種下去了耶。」

 

農委會澄清,根據大宗蔬菜供育苗量統計資訊,農糧署從9月中就開始透過多元媒體管道,發布11月甘藍(高麗菜)超產警訊,只是接續3旬種植面積仍持續增加,農糧署除了持續發布警訊外,也開始著手研擬盛產期收購加工、輔導外銷及行銷等措施。

農糧署9月中發布的警示,農民一直到9月26日才收到訊息,這中間究竟出了什麼差錯?

 

農民不信任政府、政府不懂農民心態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現在自己在花蓮也有個快樂農場,常與農民打成一片,也更能了解農民的心態,張善政11月底在臉書上就寫到:「農委會9月11日有發出預警,而高麗菜崩盤兩個禮拜過去了,回推盛產時間,為何政府預警提早發布60天還無效呢?這就必須瞭解農民作業的實務。當你田租好、開始育苗(或者買苗)、打好田、肥料也灑進田裡了,就等定植了。這時候你收到農委會預警,你會怎麼選擇?答案是,我資材都買了,資訊不夠即時,所以我還是會種下去,賭一把。盛產是一回事,但也搞不好碰到別的葉菜短缺,還是可以賭到好價錢,這就是農民心態。這樣心態履試不爽,農民才不管他是不是會導致產量過盛。」

 

長年觀察台灣農民與政府互動的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分析:「這是農民對政府不夠信任。」原來,就算農糧署提出了警訊、建議減產,台灣農民雖然種蔬菜,但不是吃素的,有些人甚至會把政府警訊當作「反指標」,想著如果大家都聽話不種高麗菜,現在反而應該要積極搶種,因為以後如果不小心有個什麼天災人禍,反而沒有東西賣,高麗菜可能歉收,自己便可以享受到更高的利潤。

 

就算最終的結果如農糧署所預料,作物產量真的過多了,政府面對失控的農產品價格,還是要發動收購加工、冷凍儲存、輔導外銷或行銷等機制,甚至如果情勢夠嚴重,還有可能啟動收購,雷立芬分析:「不管農民聽不聽話政府一樣都救,那他們為什麼要聽話?」

 

台灣是民主國家、自由經濟市場

 

從生產到銷售,從苗場、農民生產、盤商收購到消費者購買,每一個環節都是影響菜價的關鍵,但因為台灣是個民主國家、信奉自由經濟,農委會就算掌握了農產可能生產過量,也只能用「建議」、「呼籲」的方式請苗場、農民去調整,請進口商不要進口太多,也請消費者盡量多吃、多買國貨。

 

雷立芬分析:「台灣的農業規模真的很小,農作種類多、選擇多,又可以進口,只要哪種農產品盛產就容易崩盤,像現在,又不能強制民眾都吃高麗菜。另外,像台灣青花菜進口也多,當知道國內青花菜生產過多,就會跟進口商講不要進青花菜了,但沒有約束力。」

 

問題其實有解方?

 

面對這些問題,到底有沒有解方呢?農委會代理主委陳吉仲今天下鄉到雲林表示要傾聽農民的心聲,且表達想要聽建言,主委想要的建言,我們幫忙整理出以下幾項。

 

雷立芬認為,政府與農民的互信關係要重新建立,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再齊頭式發放補助。過去不管農民是否有聽起政府建議,只要受價格崩跌影響者就可獲得救助,雷立芬認為,如果可以改變為「只補助當初有聽政府建議調整農作者」,也就是確認這些農民儘管已經聽取建議,但最後還是受價崩所苦,再行發放補助,而對於存著僥倖心態的農民,讓他們自負盈虧,這將有效提升未來農委會提供建議的有效性。

 

此外,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兼任教授黃萬傳則建議,應該投資一些資金在空拍機等技術,透過影像掌握各地農產生產情況,目前台灣有少數青年農民已經在用這樣的技術,證明是真的可行。

 

同時,黃萬傳也以紐、澳、美國、加拿大等農業大國的案例來做借鏡,認為台灣可以試著規定生產面積配額、上市配額,讓農民清楚知道只能種多少面積,或是就算種多了,能拿去市場賣的也是有限,這樣就能有效避免過度生產問題。

 

黃萬傳分析,像是美國農產品運銷訓令(marketing order)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透過:特定節日禁運、次級品直接轉作加工用、冷凍儲存技術,以及利用生物技術延緩採收,就有機會讓農產品整體平均售價提高、增加農民收入。

延伸閱讀

農委會稱菜價平穩 農民影片嗆林聰賢:要吃土了

2018-09-07

瑪莉亞颱風來勢洶洶 菜價驚漲逾3成

2018-07-10

老謝:菜價仍然徘徊在低檔

2018-04-22

菜價之亂那幾天 北農吳音寧做了什麼?

2018-03-22

菜價失控 背後該檢討的三件事

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