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中美貿易戰》中國再度閉關,對美國、台灣、韓國的影響有多大?

中美貿易戰》中國再度閉關,對美國、台灣、韓國的影響有多大?

2019-06-04 13:34

中美貿易戰持續延燒,《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於新書《科技島鏈》中指出,面對未來的世界,可能會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情境。第一種,中國以國家資本橫掃世界,一帶一路串連了新的世界,新秩序隱然成形。第二種,美國成功壓制中國崛起,世界秩序重整。第三種是中美雙方對峙的僵局持續。其中,針對第二種情境,如果往悲觀的方向預測中美關係,例如「冷戰再現」導致中國再度閉關,對於過去20多年來仰賴中國經濟成長而獲益的周邊國家,會面對什麼樣的情境?

 

2018年台灣對大陸、香港的出口,貢獻總出口的41%,遠高於對東協出口的17.7%。如果中國大陸經濟萎縮,對台灣而言是「硬著陸」。只是台商仰賴中國內地市場者相對較少,比重更高的是電腦、手機品牌業者與外商加工出口的商機。

 

為了面對蘋果、戴爾、惠普這些美系大客戶,組裝業者的優先選擇是在美國現地生產。其實,目前已經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勞動成本比重越來越低,不是真正的考量,但關鍵是地廣人稀的美國找不到足夠的人,而與原先的供應鏈之間如何連結,也是高難度的工作。

 

以工業電腦為例,要求35%的在地自製(Local content)才能註明原產地,讓銷往美國的工業電腦業者,將原本位於中國的生產線移回台灣。從2018年年中開始,中美貿易關係出現變化之後,環繞在桃園機場附近的工業區炙手可熱,工業區的土地之爭,甚至延燒到苗栗、宜蘭等地。

 

在亞洲的鄰近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印度、印尼當然樂觀其成,而已經是手機生產基地的越南,更在期待轉移自中國的業者改到越南投資。但我認為未來的物聯網時代是多元需求的時代,能與當地服務系統連結的在地生產體系是未來趨勢。無論台商、韓商、日商,都得面對如何培養在地生產組裝業者,改以提供零件與解決方案來創造價值。

 

台商加速轉移,中美貿易齟齬的影響會降低,但整個供應鏈的轉移至少得10年功夫,不少對中國前景樂觀的台商,仍會抱著觀望的態度,撤退的速度將慢於韓國(如三星手機生產已經全面撤離中國大陸)等其他國家。短期內中美對抗加劇,台商不可能全身而退,甚至會是各國廠商中受傷最重的族群。

 

美方劍已出鞘,不可能兵不血刃,無功而返。中方最可能重利引誘美國設立中國可以接受的停損點,時間是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活動啟動之前,讓美國總統大選仍在川普掌握之中。至於暗中運作反川普的力量,必然讓美國深惡痛覺,中國應不敢輕易嘗試,而且下一個總統也可能食髓知味,比照川普的戰略繼續對中國施壓。

 

中國內部將面對更大的壓力,習近平如何維持領導地位,會是個嚴厲的考驗。美國的如意算盤可能是「壓榨到中國可以接受的極限;到習近平政府幾近崩潰的邊緣」。無論如何,有一些工作是無論樂觀或悲觀,台灣都得做好準備,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跟著別人搖旗吶喊。

 

上海股市在2018年市值蒸發了2.4兆美元,是全球股市中跌幅最大者。中國汽車銷售數量每個月都在下滑,繼美韓汽車大廠大陸工廠減產之後,日產也宣布在中國減產20%,而2018年是1990年以來,中國汽車銷售數量第一次減少的年度,更讓人擔憂的是中國車廠的稼動率可能不到60%。

 

2018年底,美國宣布原本要針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附加關稅的措施延後90天實施。很多企業解讀為「給你們三個月的逃脫期」,在90天的期限內,盡可能分散生產基地。

 

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有條件的接受美國的勒索,並透過協商逐一落實正常的雙邊貿易關係。這個情境基本上是以拖待變,希望透過不斷的折衝,減緩對中國的衝擊,而且增加美國內部的壓力。

 

中國可能犧牲內部的成長,減緩一帶一路的推進,重新檢討中國製造2025的進程。中國將儘可能維持5%的經濟成長率,而美國取回發球權,做活全球的經濟,讓自由貿易的概念重新成為經濟體系的主軸。

 

但這種情境之下,中國將失去競爭力,甚至處於崩潰邊緣,但日子一久,中共延續政權的壓力就更大了。在這種架構下,美國人食髓知味,會對更多智財權、國家資本投資議題施壓,要求中國遵守WTO等國際自由貿易等協議與規範,之後並將不定期祭出類似「301條款」、「WTO」這類規章要求中國就範。就算中國製造2025往後遞延,經濟仍會深度受創。其實,美國還未啟動報復計畫,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中國半導體產業就出現了明顯的動搖。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估計,2019年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將持平,反倒是台灣的設備投資可能增加24%。這也顯示台灣在中美角力的過程中,一方面角色敏感,二方面也確實成了兩強對抗的觀察指標。

 

為何出現這些逆轉呢?我想關鍵在於投資信心,台灣半導體業者的投資信心是來自川普的「大作為」。原本應在台灣投資的半導體業,卻因為「中國製造2025」而信心大失,過去貢獻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很少低於20%的台灣,在2018年跌到剩下15%,但估計2019年又可以回到20%以上,若考慮台商在中國大陸設廠的金額,台灣極可能超過23%。

 

如果中美雙方的歧見長期化,加上中國經濟走低的話,市場需求可能減半,而2019年中國半導體設備的需求,也不會如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估的119億美元,甚至可能跌到100億美元以下。

 

不僅半導體業受到重創,面板上游的設備業也將比照辦理。如果大勢不變,根據先前的估計,到2021年時,中國面板業對全球的貢獻值將是台韓的加總,比重達45%至50%。但2020年以後,更先進的投資設備與技術將遭遇嚴格的管控,更多科技業的菁英也不會再覬覦中國的科技紅利,一旦中國政府最需要的人才不願意拿自己的青春賭明天的話,中國科技產業的進度將會放緩,並且重新回到以民族主義為訴求的科技人才養成模式。

 

中國重傷 經濟崩盤

 

美國尚未揮舞殺手鐧,中國人卻已躺了滿地。當然美國也保留雙方休兵的可能性,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十面埋伏,但網開一面的戰略仍被尊崇。

 

許多經濟研究機構說,6.5%的GDP成長率是中國維持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IMF已經預測,2019年中國的GDP成長率就是「維穩邊緣」的6.2%,但2020年可能是5.0%,這就足以讓人膽戰心驚了。

 

2018年底,中國企業開始出現裁員、減薪的風潮。資金緊俏,民營企業違約案例大增,銀行緊縮銀根,人均所得超過2萬美元的北京,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二手房沒有流動性,大家看到的是銀行機構的信用風險,經濟的難題從去槓桿轉化為穩槓桿。被視為中國叫車服務的領頭羊,滴滴出行在市場上的風光,最後還是得面對市場的檢驗。據媒體報導,2018年虧損109億人民幣的滴滴出行,決定裁員15%,涉及的員工多達2,000人。

 

2018年下半,手機大廠金立的上下游供應商開始出現資金緊俏的現象,相互調款應急;指紋辨識大廠歐菲光員工因為加班時數變少而鬧事;偉創力的子公司、蘋果供應鏈的業者也都中槍,中國電子業的供應鏈開始出現處於緊繃狀態。

 

考驗確實是從2018年才真正開始,根據Gfk的調查,2018年中國手機價量齊跌的現象在中國市場十分罕見。其次,過去中國手機品牌總是緊咬三星、蘋果,以性價比為號召,在自己熟悉的國內市場與管道上競爭。

 

但現在蘋果的新機種被視為了無新意,而韓國三星手機強調以差異化、新功能取代價格優勢,而不是一味的以高規格取勝。至此,我們可以宣布,中國手機市場也從百花齊放,進入寡頭競爭的新時代。

 

誰來買單

 

關門發展產業過去似乎可行,現在卻出現撞牆的現象。如果中國手機產業掀起了淘汰賽,而中國政府與雜牌、山寨業者都是同一種思維,為何中國政府可以穿牆而過?我們必須以最謹慎的態度,面對中國經濟在美國政府用針刺破氣球後可能出現的經濟蕭條。如果我們做出最悲觀的分析,那兩岸關係會是什麼樣的情境呢?

 

華為對創新的科技虎視眈眈,無論是無所不在的5G技術,或者能藉此與三星、蘋果爭霸的手機零件、雲端運算技術,華為無役不與,在中國的地位,幾乎成為三星之於韓國的旗艦角色。川普如果想打七吋要害,華為確實是個最好的選擇,既可以讓中方皮開肉綻,心也淌血。但華為在2018年的半導體採購金額高達210億美元,在全球排名僅次於三星、蘋果,一旦華為採購斷鏈,受傷的企業必然哀鴻遍野。

 

華為是使用台積電先進製程的第一批客戶,對台積電而言,中國市場是一年超過60億美元的大買賣。一旦美國抵制華為,全球供應鏈必定受創,產業景氣將回到低點。如果華為手機的全球銷售量跌落2億支以內,全球第一的電信設備,只能專注中國內地市場與中國友好國家。這對美國而言,是短空長多,對大陸而言,則是「長痛短痛都是痛」。

 

其次,美國會不會介入台灣的總統大選?一般相信,現在美國的智庫對於「掌握台灣,制衡中國崛起」有一定共識,反倒是台灣是否更有決心面對中國,內部卻出現很多分歧。在新的美國政策之下,美方一定更希望民進黨繼續執政。在2019年農曆年後接任高雄副市長的葉匡時說,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看不見的變數是美國是否會介入台灣的大選。

 

中共政權垮台,台灣會如何因應?萬一垮台,大陸人民會像我高中教科書裡頭寫的「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一樣嗎?如果大陸不安定是中美貿易紛爭後的副產品,我們又怎麼知道不會有更多偷渡客飄洋過海湧入台灣呢?

 

台灣在經濟上必須多元並進,新南向政策不應被挑戰,這無關統獨。如果我們同意物聯網是個多元無窮變化的市場,5G的服務會出現更多民營的微型電信公司(Micro Operators),那麼本土市場與新興市場的重要性就無可挑戰。

 

到2010年時,中國已有超過200種產業的規模世界第一,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製造大國。2015年中國推出「中國製造2025」的計畫,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希望從製造大國,蛻變為製造強國。

 

對公部門而言,鐵路、公路、機場、電廠等基礎建設投資已趨於飽和,在產業領域,鋼鐵、造船、汽車、化工等大型項目也都供過於求,配合國家政策,又能有大筆投資商機的,莫過於半導體、OLED與5G的基礎建設等動輒數十億美元的大計畫,這也是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對這些項目趨之若鶩的原因。

 

然而,中國面對的是「過多的資金在追逐有限的人才與項目」,我對這類的投資持保留態度,但大部分的中國人顯然不做如是想。

 

先搶先贏,但所有的投資,必然要面對實際的檢驗。過去中國犧牲環保、家庭親子關係,換來今日的大國地位,一旦中國被打回原形,一個以美國為首的新帝國主義形成,中國很可能自亂陣腳,世界秩序也將重新洗牌。

 

本文摘自《科技島鏈》一書。

 


 

作者簡介

 

黃欽勇。34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路見證了PC、行動通信與物聯網時代的變革。他是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的創辦人,長期受邀在台灣各大知名院校講課,著有《巧借東風》、《出擊》、《西進與長征》、《打造數位台灣》、《跨世紀資訊商戰》、《電腦王國ROC》等書。

 

他擔任經濟部、台北市政府、宜蘭縣政府、華聚基金會顧問,過去帶領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歷任大聯大、桃園機場、航發會、外貿協會等多家機構董事,也曾旅居韓國與美國,遍訪中國主要城市與歐美、亞太知名企業,受邀到微軟、台積電、鴻海、友達、聯電、宏碁、聯想、三星、華為、京東方、應用材料、新思科技、Rohm、Epson等多家國際企業總部講授產業趨勢,為身經百戰的跨界創業與產業專家。

 

黃欽勇創辦之DIGITIMES每日發佈上百則即時、全面性的科技產業新聞,並提供研究報告與專業顧問服務,中英文網站是全球掌握台灣與亞太科技動態的權威來源。目前擁有4.3萬名付費會員與超過15萬名電子報會員,線下每年舉辦130場以上專業研討會活動,是一跨業多元服務平台。

 

延伸閱讀

中美貿易戰》經濟學家分析:為什麼美國要弄死華為,卻讓三星變成世界品牌

2019-05-28

貿易戰中國要打稀土牌?不怎麼稀有,但很怪...「稀土金屬」如何成為中國的專賣商品

2019-05-23

中美貿易戰:現在開始,是台灣年輕人最好的時代

2019-05-22

女兒已出嫁、兒子40歲不婚忙工作...68歲退休人壽高管:在家和老婆大眼瞪小眼,不找工作早晚會生病

2022-03-14

丈夫40歲第1次健康檢查就發現肝腫瘤!陳月卿為愛成「養生控」:20多年來早餐維持1習慣

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