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升息 006208 美元

200億瞬間蒸發…台灣為「颱風假」付出的高昂代價:中國、香港與日本都怎麼做

200億瞬間蒸發…台灣為「颱風假」付出的高昂代價:中國、香港與日本都怎麼做

2019-09-30 19:59

對台灣民眾來說,颱風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能不能放假?但是,我更希望民眾能更理性地去了解放颱風假的理由。颱風假不應該是一個福利,而是合理的考量。

 

很多台灣民眾都把颱風假當做不可剝奪的「福利」,雖然不是官員,但我自己有兩次就因為「政治不正確」而被民眾罵得臭頭。

 

一次是2005年馬莎颱風過後,我跟林能暉教授合寫了一篇讀者投書,評論颱風假這個台灣特有的現象。

 

我們特地請教中央大學產經所教授劉錦龍,從各方面數據,大致算出放一天颱風假台灣整體產業可能付出的代價,記得這是台灣第一次有人完整算出颱風假可能造成的影響。

 

根據2005年的估算,以我國平均每日出口金額超過3億美元來估算,一日沒有出口或出口減少,預計損失將達新台幣90億元以上;股市每天成交以千億元計算,稅收就少了3億元,證券公司少了1.4億元營收。此外,900萬就業人口,放颱風假時,大約有八成人不上班但照領薪水,以平均日薪1100元來計算,產業界至少得白白付出97億元成本。

 

而這些還不包括金融機關每天數百億元的交易、外匯及其他商品的手續費收入、多數產業業績下滑等損失,林林總總加起來,放一天颱風假,就可以讓台灣整體經濟瞬間蒸發200億元。

 

雖說放颱風假,百貨公司、KTV等特定產業生意反而會變好,但總的來說,受惠產業多出來的那點業績,絕對不可能平衡掉整體產業所付出的高額損失。

 

此文一出,過去這十多年被很多立委引用拿去質詢,痛批颱風假浮濫,我這個講大實話的始作俑者,果然被想放假的民眾罵翻,但這還不是被罵得最慘的一次。

 

放不放假爭議大

 

最慘的是發生在2014年7月,中颱麥德姆襲台,全台停班停課,我在臉書上寫道:「颱風假放得對嗎?昨晚到今天的實際風雨,臉書上不少人慶幸無風無雨,賺到免費放假,甚至揶揄氣象預測不準。現在來看,其實只有三分之一的縣市可能勉強到放假標準,但在這種氛圍下,誰敢說我不放?有的地方風很大,有些沒到(放假標準),但雨勢可就大了,要留意。以前研究過颱風假的準確性不到五成,真的該研議像美、日等國改用更先進的方法,以交通設施為標準或是應該用耽誤幾個小時,上下午再區分。但想想,能有小確幸,或許是台灣人的小福利。」

 

此文一出,媒體紛紛拿來大做文章,而且全部緊咬只有三分之一縣市勉強達到放假標準」,沒人強調我針對風雨大的地區「要留意」的訊息。新聞曝光那天,我的臉書湧入200萬人次瀏覽,簡直被來罵戰的留言灌爆。

 

溫和一點的民眾說:「政府和企業主不應該這麼斤斤計較,白放總比出人命好……」激烈一點的則表示:「颱風天政府沒放假,人民傷亡他負責嗎?」、「他的這篇言論讓所有網友怒火(中燒)」、「希望大愛電視台可以叫他出來面對,請他說清楚」,就連隔天復興航空在澎湖失事,竟然也有網友把這兩件事綁在一起談,「你看連飛機都失事了,彭啟明還說不用放假」……甚至還有人寫長信到我擔任氣象主播的大愛電視台投訴我「言論失衡問題」,批評我說颱風假是台灣人的小確幸,此言「太以管窺天」、「可惜彭先生平時叮嚀氣象狀況,卻在颱風天一大早認為颱風假似乎不該放,在風雨天未有悲天憫人之心,也違背上人以愛以善為寶的一貫理念」,文末甚至建議大愛台「終止與其或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的合作關係」。

 

對於這些鋪天蓋地的批評指教,我虛心接受,但也難掩無奈。對台灣民眾來說,颱風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能不能放假?但是,我更希望民眾能更理性地去了解放颱風假的理由。颱風假不應該是一個福利,而是合理的考量。

 

各國做法不同

 

 

與台灣鄰近的中國、香港與日本,也是常受到颱風影響的國家,人家是怎麼做的呢?

 

香港停班停課的標準是看天文台的風球信號,當三號風球信號(以台灣標準來看,約平均風6到7級)時,幼兒園停課;要到八號風球信號(平均風9或10級,陣風15到16級)時,才會停班停課。

 

中國則根據其2004年公布的《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試行辦法》,依顏色警戒停工停課的層級範圍,要達紅色(也就是6小時內影響地區平均風力12級以上),才建議全面放假。就放假的標準而言,是比台灣嚴苛許多。

 

日本則是沒有颱風假的。若有颱風來襲,各工廠、公司行號由老闆自行負責,主要是評估風雨對交通的影響,公家機關也是照常上班為民辦事。但若遇到路況危險、行車困難,若證據明確,可以請公假。至於各級學校,則是根據氣象台發布的警報決定停課與否。

 

對於日本沒有颱風假這一點,我個人不予置評,但日本有一點做得很好,值得師法:他們非常看重天氣對交通系統的影響,針對新幹線各級道路,都有很詳細的天氣應對辦法。當降水量、積雪、凍結、高波(海浪、海嘯)、風速、能見度等有變化時,不同的交通系統就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例如減速、停駛、封路等。就這點來看,台灣還有許多進步空間,目前似乎只有五楊高架道路有做強風偵測,訂出行車管制標準,其他種類的道路,在規範的細緻度上,遠不及日本完善。

 

我曾與一位碩士班學生合作過一個研究:過去10年間,颱風假「放對假」的比例。結果發現,「放對的」竟然不到二分之一。我可以理解首長在民意或選票壓力下,經常會陷入「料敵從寬」的政治考量,但我認為我們應該要用更科學、更細緻的管理方式,來面對這些每年都會造訪台灣的天災。

 

風險意識與應變能力才是重點

 

我跟林能暉教授12年前的那篇投書就寫到:「目前氣象科技之監測或預測能力都大幅提升,氣象局已經具備幾個小時預測的掌握,和過去對颱風不了解的程度有很大差異,我們是否有必要和過去數十年一樣,以公權力宣布放假,實有檢討空間。」

 

如今,12年過去了,我相信氣象科技應該又有更長足的進步,我們是不是能夠提供更細緻、更區域化的數據,供地方首長做為決策參考,並且滿足大多數產業的經濟需求?

 

為什麼我要強調「更區域化」呢?因為每個地區的防禦能力不同,同樣的風雨強度發生在台北可能不痛不癢,但是發生在其他防禦力比較低的地方,可能就會釀成嚴重災情,不能以同一套標準視之。

 

而我12年前的觀點:「具體作為上,應該要讓許多交通單位、公路、鐵路及捷運等大眾運輸系統都納入風險控管機制,何時該停駛、管理道路,乃至政府公權力禁止在戶外活動,都必須有更細緻的規劃。」至今看來,仍是我衷心的建議,而不是每次風災都糾結在放假上頭。

 

2017年七月,美國佛羅里達州遭遇艾瑪颶風侵襲,登陸時大約是三級颶風的等級,相當於中度颱風到強颱。當時佛州的防災人員出來開記者會,宣布當陣風達到每秒20公尺的時候,消防隊、警察都不會出勤,請在警戒區域的民眾必須到政府指定的避難中心,因為災害發生時,防災人員的安危是最重要的。這項作法在現階段台灣可能很難做到,但很值得我國未來防災的思維借鏡。

 

面對颱風這個年年都可能帶來麻煩、但我們又深深依賴的天災,我們應該少一點政治口水,多一點防災思維,讓應對機制回歸到國家風險管理和緊急應變上,才是面對無常天災的正確態度。

 

作者簡介

彭啟明
氣象學家,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博士,現任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國立中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氣象法修訂後取得台灣第一張個人及公司氣象預報證照,成功將氣象生活化及產業化,並推動台灣的開放資料。專長在氣候變遷、大氣化學及風險管理。

李翠卿
台大政治系、政大新聞研究所。曾任職財經雜誌多年,現為專職文字工作者,有書籍作品若干,企業傳記作品《信任帶來新幸福―信義房屋的故事》曾獲金書獎。

 

本文摘自《天有可測風雲:彭啟明的資料經濟與科學創業之路

 

延伸閱讀

颱風過後正是看屋好時機!5大細節抓出漏水屋

2019-09-30

米塔颱風來襲!4大外送業者、速食業暫停外送

2019-09-30

颱風路線東飄西移,搞得我好狂亂阿~一次整理:颱風與台灣的10種糾纏方式

2019-08-23

颱風來襲菜價飆漲,這樣買菜省荷包!營養師教你選對這3樣,膳食纖維比葉菜類還多

2019-08-08

颱風一來,全島氣氛都變了!日本人眼中的台灣人:颱風不可怕,只怕沒放假

20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