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未來恐遇乾旱危機?李鴻源:這兩件事做好之前 台灣人沒資格談缺水

未來恐遇乾旱危機?李鴻源:這兩件事做好之前 台灣人沒資格談缺水

黃健誠

焦點新聞

陳弘岱 攝

2020-12-09 18:00

對於未來台灣可能面臨的缺水問題,以水利專業見長的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直言,以目前狀況來說,水庫淤積問題難以解決、台灣也無土地可新建水庫,若無法開源,就只能朝節流去規劃,要是無法做到調高水價、發展水資源回收,「那台灣人就沒有資格談論缺水這件事」。

未來台灣若爆發缺水危機,南部肯定首當其衝,李鴻源解釋,北部有約4到6成的水由颱風帶進來,水情相對穩定,但南部卻高達約9成。他指出,在省政府水利處長時期,曾規劃過美濃水庫,但案子最後因諸多原因擱置,後來轉做曾文溪越域引水計畫,但還是因莫拉克颱風將高屏溪河段抬高60公尺,引洪隧道堵死而告吹。

 

李鴻源說,雖然1998年時,曾藉由高屏溪的攔河堰工程,稍稍緩解嚴峻水情,但南台灣自南化水庫完工啟用後,再也沒有大型水資源開發計畫,且各地水庫的淤積情況,恐怕只會日益嚴重,因此,未來怎麼可能不缺水?

 

長期來看,台灣確實可能面臨缺水危機。李鴻源認為,既然無法開源,那就只能從節流做起,具體而言有兩大方向,第一就是水的回收再利用、第二則是檢討水價過低的問題。

 

一天放流285萬噸廢水可供千萬人使用 水回收再利用勢在必行

 

李鴻源指出,國內的污水處理廠一天處理285萬噸的生活污水,285萬噸水的概念,大概是一天可供一千萬人的用水量、也是半座翡翠水庫的水量,這些經由污水處理廠處理過後的水,全部放流掉,寶貴的水資源也就這樣流失。

 

李鴻源提到,由於污水處理廠在內政部營建署轄下、水資源開發則為經濟部水利署職掌範圍,他在2013年內政部長任內,曾請營建署從南到北找出8座示範廠,在污水處理廠外再設一座再生水廠,將原本直接放流的廢水,回收處理成再生水後,交由水利署運用。

 

8座示範廠都運行後,每日回收污水量約30萬噸,李鴻源說,雖然也有中鋼等廠商,願以高於自來水售價來買回收水,以維持穩定水源供給,但後來再生水計畫未再向外延伸,相當可惜。

 

合理能源價格是經濟驅動力 調高水價可刺激回收水產業

 

但是,再生水產業無法在台灣生根,顯然與水價太低脫不了關係。李鴻源說,再生水成本一度27元、自來水一度10元,兩者差距甚大,自然發展不出節水產業,反觀新加坡的自來水,一度最高達40元,高昂水價也刺激回收水、節流等相關產業。

 

2019年,台灣每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量為284公升,這個數字約為荷蘭的2倍多,李鴻源指出,低廉的水價導致浪費,民眾對環保的概念,也只停留在「馬桶水箱放保特瓶」,但真正該做的是調高水價,藉此喚醒民眾對廢水回收再利用的觀念,政府應將其列入政策優先處理事項。

 

李鴻源說,合理的油、電、水價,是經濟的驅動力,建議政府應傾全力促成;例如,可強制要求工業需做到8成以上的回收水,否則最嚴重可吊銷執照,但同時也邀集工研院、國立大學等單位,協助企業做好水回收,並給予政策性貸款支持,如此一來,不但可促進水回收、節流產業發展,也可省下8成以上的用水。

 

李鴻源舉例,1970年代,荷蘭開始推動回收水相關政策時,就要求工廠的回收水需達8成,後來這樣的強制規定,不僅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同時也讓工業的產值增加3倍,這正是「合理能源價格是經濟驅動力」的實例。

 

台積電是國內企業節水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李鴻源指出,據2011年資料顯示,台積電原本一天需要的水高達30萬噸,相當於一個彰化縣的用水量,但台積電投資5千萬元做水回收設備後,有8.5成到9成的廢水,可以回收再利用,一年可省下2億水費。

 

由台積電的案例可看出,政府應以「輔導產業採用水回收設備」的方式,取代給予水價補貼,如此一來,才可能將缺水危機化為轉機。

 

李鴻源也提到,政府若想做好水資源回收再利用及調高水價,勢必會面臨大量跨部會溝通成本,但,基於水資源的重要性,他呼籲政府,應盡快對水資源政策,進行通盤檢討及規劃,才能留給後代子孫「不缺水的未來」。

延伸閱讀

00940、00939、00878、00919...存股哪1檔領息最多?他38歲提早退休身價上億:用成分股聯發科算給你看

2024-03-22

兆豐金、合庫金...買了一堆太貴的金融股,該向下攤平還是改買高股息ETF?存股達人2案例算給你聽

2024-03-08

1個理由,我把00941全賣了!她年領168萬股息、42歲提早退休:台股2萬點,存股只留這3檔ETF

2024-03-25

賣掉存股6年華南金(2880),改買00919的3個理由!台股2萬點買進高股息ETF「1個訣竅避免套牢」

2024-03-07

台股傳奇交易員!巨人傑17歲進股市、本金只有1萬,31歲翻成交量5千億超級散戶:即使賠1元也要找出原因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