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升息 006208 美元

她2個月0收入/他被迫離職,7成勞工憂心放無薪假,專家曝「這時間點」是好轉關鍵

她2個月0收入/他被迫離職,7成勞工憂心放無薪假,專家曝「這時間點」是好轉關鍵

蘇君薇

焦點新聞

達志

2021-09-02 15:31

勞動部1日公布最新減班休息(無薪假)統計,共4822家、58731人,創下新高,其中,住宿餐飲及批發零售業仍最受影響,但無薪假人數增加最多的為旅行社。

不過,隨著疫情趨緩,以及政府將陸續推動之振興五倍券、動滋券等,無薪假的狀況會否出現好轉?對此,求職網調查指出,待10月推動五倍券後,應持續觀察至年底。

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高達將近7成(69.6%)的勞工有財務壓力,每個月的財務缺口,平均達到7401元;面對疫情衝擊經濟,共計7成7(76.8%)勞工害怕被放無薪假。

 

若突然被放無薪假,在可複選狀況下,6成(60.2%)的勞工會找兼差工作,過半數(50.2%)勞工會找新的正職工作,33.4%勞工會進修補習考證照,也有20.6%的勞工考慮創業。

 

今年34歲的斜槓青年菱菱(化名),平時擔任酒促、賣場PG及保險業務,5月中旬「班表突然被撤掉」,接著碰上疫情爆發、三級警戒,原本月收最高可達4、5萬元,瞬間被砍半至2、3萬元。

 

本身得負擔房租、照顧媽媽,每月財務缺口一度達到3萬元,疫情嚴峻期間積極找工作,也因居住地為萬華,屢遭面試公司拒絕,甚至網購生活品也被告知無法寄送。

 

菱菱透露,「6、7月基本上是0收入,8月後工作有比較回溫」,疫情期間,她也申請了紓困貸款,認為低利率幫助蠻大,但名額較少,目前工作狀況回穩後,打算繼續斜槓。

 

而比無薪假更可怕的,莫過於直接失去工作。調查顯示,合計66.3%勞工擔心近期遭公司裁員。

 

若發覺公司有裁員計畫,在可複選狀況下,6成8(68.6%)勞工的因應方法為馬上去找下一份正職工作、42.6%勞工開始省吃儉用存錢、41.2%會馬上去找兼差工作。面對裁員,高達8成(83.2%)以上的人考慮去參加職業訓練。

 

現年40歲的單尼(化名),原在運輸業擔任法務人員,疫情爆發後,除了本身工作,還得支援各項行政作業,頻頻加班導致生病,向公司反映未果被迫離職。

 

原以為有國立大學研究所的學歷,加上自身專業,應能很快找到工作,「結果面試時,對方有暗示比較想找大學新鮮人…」待業半年,多次求職不成,單尼計畫參加職訓課程,希望取得「都更推廣/危老重建推動師」等證照,讓自己避免長期失業。

 

調查並發現,有高達7成(77.2%)以上的公司認為,碰上不景氣時,實施無薪假將成為整個企業界的常態;若被迫實施無薪假,待未來業績恢復後,仍有高達72.1%的企業願意給員工薪資補償。

 

不過,政府近日宣布,預計10月推出五倍券,數位五倍券9月22日起可先綁定,後續也規畫推出動滋券、藝FUN券等協助振興紓困。

 

對此,39歲的舞蹈老師Warren表示,舞蹈教室一個班級至少6人起跳,疫情期間配合政府規定不得群聚,已超過3個月無收入,收入瞬間歸零,目前疫情雖已回穩,但學生仍不太敢上課,可能要降到一級才能回歸正常上課。

 

Warren說,去年(2020)政府推出動滋券,成效不錯,今年他申請政府提供的紓困方案,獲得4萬元助益極大,希望後續政府若推出動滋券、藝FUN券,別有太多限制,能給予相關產業幫助。

 

至於企業實施無薪假的狀況,有無可能持續惡化或好轉?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認為,以餐飲業來說,若大家都對內用有信心,景氣就能回溫,若整體來看,要等到10月五倍券上路後,持續觀察到年底。

 

延伸閱讀:無薪假人數創新高!勞動律師:放無薪假(減班休息)前一定要注意的10大事項

 

同時呼籲,勞資雙方應確實達成協商共識,畢竟某種程度來說,無薪假是公司將「營運風險」轉嫁給受僱勞工,日後營運恢復正常,資方確實要考慮提供勞方薪資或福利上的補貼。

 

楊宗斌更進一步表示,若無經過勞資協商,公司不能單方面採取「變相無薪假」,比如強迫休事假、預支未來年假、「不打卡」彈性工時等,都是成為無薪假的「黑數」。

延伸閱讀

無薪假飆新高、物價一直漲! 微解封救經濟有望? 專家提2建議、1關鍵

2021-07-08

無薪假人數創新高!勞動律師:放無薪假(減班休息)前一定要注意的10大事項

2021-06-22

無薪假勞工看過來! 薪資最多月領10900元 補貼延長最多24個月

2021-06-09

4月台股ETF除息秀登場!00909、00929、00733⋯一表15檔完整看:這2檔黑馬「年化配息率衝雙位數」

2024-04-06

存股50張00929...股價一路漲16→20元,重新加碼的3個理由!高股息+勞保退休金,月領4萬簡單過生活

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