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聯合報會不會大裁員?P.34

聯合報會不會大裁員?P.34

夜深了,花了三千萬元整修門面的聯合報大樓,從廣大的石子地板上打出微微的黃燈,若隱若現的氣氛,把將在九月十六日滿五十歲的聯合報,呈現出另一番風情。

黑夜的盡頭就是黎明。對現在的聯合報來說,步入五十,正是關鍵,因為報業環境惡劣,無人能預料「黑夜究竟還有多長」,即使破曉在即,外界也不禁好奇,未來,王家後代又將如何在漫漫白日創造榮景?

先就王家目前度過「黑夜」的能力來分析。

去年十月二日,中國時報歡慶「五十大壽」,未料,十一月中旬,中時網科就無預警地裁員,打破中時體系五十年來零裁員的紀錄;今年六月,更是上演著「大裁員」的行動劇。

對照於中時,聯合報旋即宣布「今年內絕對不裁員、不減薪」,給了全體同仁一顆「定心丸」,姑且不論聯合報是否有可能在明年裁員、減薪,至少,現階段較健全的體質,有目共睹。

為何在全球報業一片不景氣聲中,聯合報依舊能夠直直地「挺」住。答案和王家第二代以聯合報董事長王必成為首的經營團隊與經營理念有關。


報紙短五公分──一年少花千萬元

王必成擁有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化工碩士學位,曾在美國通用汽車工作,民國六十年,在父親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的電召下,回台接手報業。聯合報系雖然家大業大,王必成也有極豐沛的人脈,但對人際關係絲毫不張揚。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必成節儉成性,一只不到千元的電子錶,可以用上十年,身上所穿的每一件襯衫,幾乎都有二十年的歷史,請人吃飯,常開的玩笑話是:「我是學化工的,所以,我知道魚翅的成分是膠質,無益人體,還是吃簡單點比較好。」

如此樸實的個性,同樣反映在報業經營上。一般民眾也許很難注意到,聯合報系報紙總比同業短少五公分,可別小看這短短的五公分,曾陪同王惕吾擔任採購紙張任務,現為星報副社長的王安嘉證實:「一年至少節省上千萬元。」

光從「紙張」上下手,還只是「小兒科」。早在五年前,王必成就預知終有面臨景氣蕭條挑戰的一天,因此,展開了一連串的因應措施。

像是印務部,經過多年改革,已省下四百多名人力;編輯部,也剛完成日報和晚報地方中心的合併,一年也將省下一千多萬元的開銷,現正籌畫各報編譯部門與相關單位的整合,希望能讓資源發揮到極高的效益。


已優退優離上千名員工──年底前還會再辦一次優退

另外,各報發行單位把零售報的實銷率提高到較合理的標準,所省下的紙張、油墨和運送費用,每年又至少有六千萬元,而這幾年實施的優退優離方案,初步估計已減少上千名員工,所花的二十多億元成本,聯合報產業工會理事長楊建文預估:「兩年就能回本。」

在工會的主導下,年底前可能還會有另一波優退優離方案,讓報系人力更為精簡,但相關條件與內容,工會現還在與聯合報總管理處洽談當中。

除了「節流」,王家第二代也設法「開源」。從利用現有資源著手,來做報紙、雜誌的代印、代送,包括財訊快報、產經日報、小百科報報等,這些周邊事業帶來的收入,每年超過兩億元。

最近一個牽涉「開源」與「節流」的典型例子是,五報一網業務單位的辦公空間整併,把原來分散在不同空間的職員,集中在一起辦公,不但工作效率提升,所省下的六層樓也將出租,預計每年將帶進上千萬元的收入。


聯合報營收每月短少一億元

這六層樓中,已有第三大樓第一樓出租給星巴克咖啡,負責大樓裝修計畫的王安嘉透露,「還有兩層樓正在接洽中。」原來裝修計畫就是以提升利潤為導向,不像一些同仁所說:「有錢修門面,沒錢請吃粽子(註:聯合報今年首度停發端午節一萬元獎金)。」

儘管有了以上種種方案,面對風雨飄搖的報業環境,聯合報還是難以「力挽狂瀾」,王必成在今年八月二十日報系主管會報中,便明白指出:「國際紙價和匯率的變化,每年讓我們至少增加八億元的成本,且廣告市場大幅萎縮,光聯合報營收,每月至少比過去同期少一億元。」

站在這個時局點來看,聯合報系營收「趨勢向下」,已是不爭的事實。倒是王必成和王安嘉皆異口同聲強調:「至今,聯合報仍是零負債的公司。」

只要是在聯合報系工作多年的一級主管,必定聽過王必成提到的「水庫理論」。所謂「水庫理論」,指的是聯合報系永遠有一個水源充足的水庫,以備不時之需,水荒來臨時,不至於人人喊渴。

然而,聯合報系財務尚未透明化,不少高階主管們對於董事長的「信心喊話」,雖頗能認同,但也不免私下質疑:「這個水庫究竟是石門水庫,還只是一攤小水池?」


三兄妹心結少一點團結多一點

在財務上,王家力抗百年來難得的報業不景氣,王家第二代也就顯得更為分工、合作,試圖在同一條船上同心協力,好衝破突來的大風大浪。

一位報界人士分析,王家和其他同業最大不同處,就在於「心結少一點、團結多一點」。王家第二代的分工非常清楚,在職務上,大哥王必成是聯合報董事長,次子王必立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精於財務,現為總管理處總經理,長女王效蘭一度旅居瑞士,對文化、流行敏感度頗高,現是聯合報與民生報發行人。

有趣的是,三人的個性不盡相同,王必成向來只看大方向,方向決定之後,就交由精明又滿腦子點子的王必立去規畫,之後,再由親和力強、曝光率高的王效蘭去執行。

三人偶有爭執,但通常都由大哥王必成統籌,「總是要相忍為報嘛。」一位報系一級主管透露,光從三人常常互相搭對方的便車,便可看出「感情應該不錯,沒有什麼心結可言吧」。

每當三人意見相左,決議的準則通常是「只要爸爸在世時不會做的決定,我們也一定不能做」。像是「非到最後關頭,絕不能隨便蓋大樓」的標準,便是來自父親的遺訓。


不投資本業以外的事業

有了創辦人這位「精神領袖」在前方引導,王家第二代也就堅持「不投資本業以外的事業」,所以,同業會養棒球隊、成立旅行社,這都不是王家自認「擅長」的事。

王家第二代多少保留了創辦人「講情講理、尊重專業」的傳統。聯合報一位高階主管回憶,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出國採訪,那時,月薪不過九千多元,但王必成為了鼓勵年輕人,自掏腰包給了一萬多元零用金,令他感念不已。

聯合理財網總經理顏光佑也記得,當年創辦人往生,三兄妹特將父親的遺物留給各個一級主管,他分配的是一條紅色領帶,至今每有重要聚會或公開場合,他總戴著這條領帶出席,「好記得創辦人『正派辦報』的精神。」

雖然眼前的聯合報系未傳財務問題,也有三兄妹互相協調、合作,但聯合報系想要再創另一個五十年,在全球華文報系一展風華,未來所面臨的挑戰,才正一一浮現。


如何跳脫「外省人報紙」困境?

首先,便是長久以來遭人討論的報風問題。在不少讀者心中,聯合報是「外省人的報紙」,難以反映「台灣人的民意」,而多年前曾發生「退報救台灣」活動,及阿扁選台北市長期間,單挑聯合報,阿扁得力助手羅文嘉在鎂光燈前,聲嘶力竭地撕毀聯合報,又將聯合報的「意形形態」問題搬上台面。

一位資深媒體工作者便認為,聯合報想要擁抱所有族群,「丟掉現有包袱,不自限言論尺度與方向」是極重要的目標。

其次,聯合報系積習已久的僵硬組織文化,也有待調整。現已有官方成立的聯 8達網站,作為雙向溝通的管道,但在人力適當運用方面,似乎還有一大段路途要走。

如同楊建文所說:「聯合報最急需要做的就是『轉型』。」不少害怕「改變」的員工,一旦面臨組織上的調整,常會慌了手腳,不知自己的「價值」何在,報社當務之急,應培養員工第二、第三專長,讓次級人力走入 e 化時代後, 還有發揮的空間。


第三代忘了老臣的貢獻

曾有人質疑:「王家第二代專門守成,第三代除了網路事業外,其餘部分略顯開創性不足。」第三代的接棒問題,也是聯合報還能走多久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王家第三代八人當中,扣除還在念書的,或長年旅居國外,根本不識中文,連華文報紙都看不懂的,未來五年內,就只有王必成的長女王安嘉,及王必立的長子王文杉能涉足報業經營。

兩人年齡相當,全喝洋墨水長大,更巧的是,王文杉念的是經濟,王安嘉專攻財務,前者在報社負責「管人」,後者則專司「管錢」,可說是搭配得相當好。在美國文化洗禮下,兩人也帶進了美式的管理作風。

就有報系員工觀察到,「兩人會從數字面來看問題,一旦決定了,就徹底執行,不若第一代、第二代有人情味。」因而招致一些老員工的抱怨連連,直嚷著「第三代忘了老臣子的貢獻」。


五十年社慶發金幣是打腫臉充胖子?

然而,中國五千年來講求的「人情味」,是否適用於科學管理,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如何拉攏員工的向心力,又能同時達到管理績效,確實在在考驗著這兩位平均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

儘管王必成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聯合報並非一定要由王家第三代來接班」,但業界認為,王文杉的接班態勢已相當明顯,否則,不會掛著總管理處副總經理頭銜,卻掌握了大多數事項的決定權,對於頂頭上司老爸,也止於「挑公文給爸爸看」。

這次聯合報五十周年慶,社方特地為所有員工準備一面一兩重金幣,因為這面金幣,還在聯 8 達網站引起一番唇槍舌劍, 有人直言:「社方打腫臉充胖子,營收每下愈況,還送什麼金幣?」也有人認為這是社方美意,大家共體時艱就對了。

無論如何,「發金牌」事小,社方有沒有「願景」,第三代能否打破常言道「富不過三代」的迷思,聯合報系能否再舉辦下一個五十年社慶,才是四千多名員工與報系董事會所應思考的。

否則,將徒留幾經燈光設計的美美地板,以及獨自矗立著的幾棟聯合報系大樓。



延伸閱讀

為何他說「AI不是炒作」?分析師:科技股下半年看漲15%,它「優於大盤」將成最大贏家

2023-08-12

緯創、緯穎、信錦...飆股後能信多少?謝金河:市場只專注當下,點名鴻海伺服器報導「也是陷阱」

2023-08-08

廣達獲利大驚奇!上半年狂賺165億,暴增55% AI伺服器今年營收雙位數成長,訂單旺到2024

2023-08-11

電動車只是過渡!中油老董點出「氫能社會」關鍵,趙天麟:政府拿出推動風、光的一半力氣就夠了

2023-08-07

施振榮、童子賢的造車夢 2025年將成真!為何「非鴻海系」的科技業攻電動車 是從物流車底盤開始?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