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台灣人才如何在中國職場生存?

台灣人才如何在中國職場生存?

方德琳

產業動態

攝影/陳俊銘

851期

2013-04-11 14:07

為擺脫低薪苦勞困局,台灣年輕人越來越想去中國工作。薪水翻倍、每年至少8%的經濟成長,這是大家追逐的中國夢,這個夢同樣也吸引全世界一流人才,使中國一級城市成為人才競爭最激烈的戰區。

想去中國工作嗎?先測驗一下自己的忍耐度。

場景一:北京、上海。上午八點的地鐵裡擠滿上班人潮。左推右擠還得撞開別人才勉強上得了車。好不容易擠進車廂,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距離,前後左右都被眾人夾擊。站穩後突然一陣反胃,車廂裡怎麼傳來一陣陣難聞的氣味?

場景二:上海。看到台灣的鮮芋仙,家鄉古早味,決定買一碗解鄉愁。一坐定發現一碗要價人民幣十八元,相當新台幣八十元,幾乎比台北貴一倍。到上海南京西路年輕人最愛的新元素餐廳,吃一客美式早餐約人民幣一百元,接近新台幣五百元。上海物價比你想像中貴!

場景三:上海、北京。排隊等買票,三不五時就有嬸嬸伯伯插隊,有的年輕父母不好意思,會先叫小孩來卡位。好不容易輪到你買票,突然左右兩邊又再伸出五隻手指搶先把錢遞進售票口。什麼是先來後到?這裡可沒有這樣的規矩!

閉著眼想一想,置身這樣場景,你,可以不生氣嗎?


台灣越來越多人想去中國工作,尤其是年輕人。

根據二○一二年《聯合報》調查中心調查,二十到二十九歲是最願意到中國工作的世代,總計有四成,比起一一年又高出八個百分點。而國內一○四人力銀行與一一一一人力銀行分別在去年與今年初調查新鮮人登陸工作意願,兩家都得到高達九成以上的結論。

一○四獵才顧問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觀察,這兩年新鮮人登陸意願高,主要是因台灣年輕世代失業率高所導致。意願高的背後是迫於無奈的危機感,這也讓他替年輕人擔心,在非全然主動登陸的情況下,有多少人可以通過擠地鐵、被人插隊、物價高的生活考驗,「而且,這還只是最起碼的生活調適而已。」

小綠、Carrie、Marie,這三位七年級生在一一年前後來到上海。每周末,幾位好友就約出來吃飯聊天,彼此吐吐一周來的怨氣。Marie透露,她想回台灣,「我來第一年就想回去。但我知道台灣工作也不好找。」所有親朋好友都不贊成她的決定,「他們認為,很多人想來未必能來,如果就這樣放棄回去,實在太可惜。」Marie說。

 

前往中國工作 西進

 

台灣青年大陸工作

與中國人競爭的台灣新生代 Carrie( 左起)、小綠、Marie,她們都是隻身前往、要與中國人同台競爭的七年級生。除了台灣特質外,她們還要學會打死不退的狠勁,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心理準備一:與全亞洲競爭 卻拿比台灣還低的薪水

 

不少到中國工作的年輕人,前兩年都有這樣進退兩難的心情。「頭兩年是很大的關卡,生活適應是最主要的壓力。等這階段過去後,還有文化適應融合等挑戰。」晉麗明提醒想去中國工作,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才行。

在上海,我們見到另一位不到三十歲、台大商研所畢業的年輕人,他叫林佑勳。今年六月,他來中國即將滿兩年。當初懷抱破釜沉舟的心情到異地工作,現在的他,多了一份歷練成長後的苦澀。

 

林佑勳 西進

林佑勳


林佑勳原本是台大社工系,但他不喜歡當社工;在當兵時,他努力準備商學研究所考試,希望可以轉到企業界工作。

 

那一年是○八年,全球經濟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

他記憶猶新,「當時整個氛圍很慘淡。」因為自己正努力要擠進去取得一席之地,卻沒想到台灣經濟體風雨飄搖,「心情沮喪又孤立。」他說。


在台灣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第一次,他開始有到國外工作的念頭。恰巧碩二時,強生中國(台灣簡稱嬌生)派人到台灣找儲備幹部,他很積極地抓住這個機會。

第一輪,林佑勳入選,台灣總計有七個人被安排到上海,進行三天兩夜的第二輪考試。「到了上海才知道,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日本……二十多人一起競爭。」在這場與全亞洲優秀人才同台競技的擂台上,林佑勳是唯一被錄取的台灣人。

經過激烈競賽後,原本以為該有不錯薪資待遇,沒想到林佑勳拿到的薪水卻比台灣嬌生儲備幹部還低。「我曾向人資反映,至少也應該和台灣薪水一樣。但她態度是,如果你不要,會有別人願意接受這個條件。」為了節省開銷,林佑勳的住處位在閩行區的工業區內,月租金人民幣兩千五百元(約新台幣一萬二千元);同樣一房一廳的房型,住在市區內,則需要人民幣四千元,遠超過他所能負擔。

每天到公司上班,他必須擠半小時地鐵。「車廂裡每天都有人吵架,因為太擠了。還有一次,有乘客喝多,當場吐出來,我實在受不了一定要換到別的車廂;可是,坐在他兩旁位置的人都不動聲色,照樣坐在那裡,實在超強的!」林佑勳說。車廂裡的氣味,高八度的嘈雜聲,即使到這裡快兩年,他還是很不習慣。

在公司裡,林佑勳負責行銷,同一組裡七成同事是中國人、一成台灣人,其他來自香港、美國等地。

「你無法想像,這裡的人其實很缺創意刺激。」個性並非外向的林佑勳,已經主持過兩次公司尾牙晚會,「我只是把『超級比一比』拿來玩,連音樂都一樣,根本沒有什麼;結果全場High瘋了,還有中國同事對我說『這和春晚一樣精采』,有沒有很誇張?」他大笑說。

 

10年後,我會在哪裡? 台大商研所畢業的林佑勳,在激烈的面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強生中國。他說:「我很清楚,中國是我工作的基地。」但中國變化很快,10年後他會在哪裡?現在也沒有十足把握。

 

心理準備二:謙虛、忠誠不是美德 你得敢要、敢邀功

 

但來到上海,他也發現除了做事能力外,也要學習像中國人一樣會邀功。「中國同事的個性比較張揚、開放,你聽他們講話會被嚇到,很誇張;台灣人通常認為這是分內該做的,默默地做。」結果他發現,頂頭上司確實比較容易看見中國同事績效,「這是我還在調整學習的地方。」他說。

這兩年忍受孤獨、擠地鐵、難吃食物的辛苦代價,終於讓林佑勳累積向上跳升的經驗能力。目前,他手上已經有五、六個工作機會,其中陸資企業最願意給好條件,開出多五成的薪水挖角。算一算,總計這兩年薪水已經調三成,若決定跳槽,薪資就比一年多前調高將近一倍。

很多人說,上海是吃人的市場,兩年下來,林佑勳也開始懷疑究竟台灣人自傲的忠誠、負責,是不是一種奴性?

「以前我們被教導,謙虛是美德,這裡謙虛才不是美德;台灣講忠誠度,這裡人哪有忠誠度,每個人都很敢要,也很會跳槽。」這是很現實問題,前兩年拿低薪,不就是為了「先蹲後跳」,追逐薪水倍數成長?

 

2013年中國職場趨勢

▲點擊圖片放大


外企在中國市場也很辛苦,難保有一天不會大裁員;而陸資企業,薪水比較高,也進入中國市場主流,但少了外資企業文化保護傘,代表要更快融入中國人的做事文化,他擔心會不會很快陣亡?

 

中國地方政府特闢專區招募台灣人才。

看準台灣人越來越想去中國工作,中國地方政府也特闢專區招募台灣人才。

 

殘酷現實一:以前「外派」福利好 現在當本地人聘雇

 

即使現在同事大部分是中國人,林佑勳最常往來的朋友還是台灣人,「坦白說,這部分,我現在還沒有調整得很好。」原本他以為只要一直在外企工作就好,現在知道想法太天真,「十年後,我會在哪裡,突然沒把握了。」眼前的他,神情略微一沉,對是否要去陸企的關鍵決定,心中還沒有清楚答案。

也在東吳大學教書的晉麗明,常常遇到學生問他該不該到中國工作。他認為,這問題根本沒有選擇,因為台灣就業環境不利年輕人,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他也知道,去中國工作有多艱難,「以前,大家都報導成功案例,其實大家不曉得這下面有多少人鎩羽而歸,屍骨無存。」他估計,五年內回台灣的比率絕對超過六成。

「如果沒有正確認識,來中國其實是死路一條。」兩岸職場專家黃至堯說,他是一○四人力銀行中國分公司前總監,目前是一勢企管顧問創辦人。他到上海快八年,看到從早期的高管,中階台幹,到現在基層的年輕上班族,台灣人才到中國工作的年齡越來越低,但相對來說,他們的條件也不如以往。

在二○○○年左右,台商要派一個人到中國工作,福利津貼至少要比台灣多一倍才能找到志願者;而中國外企聘用台灣人擔任高階主管也會用「外派」條件,機票、房屋津貼、配司機,都是很基本福利。

現在,外企聘用台灣人改成「local hire」(當地聘雇)條件,沒有機票補助;外企每三年簽一次約,之前還享有外籍人士聘雇條件的人,每續簽一次就少一些津貼。而台籍企業外派的幹部,至今最多也只比台灣薪資多兩成。

如果在上海、北京等一級城市,這多出來的兩成薪資其實沒有感覺,因為他們的物價已經比台北高。然而,被外派的台籍幹部尚且可能拿到多兩成薪資;而沒有經驗、沒有任何專業的年輕人,就根本沒有談判條件,甚至可能像林佑勳一樣拿到比台灣還低的薪資。

「我看那些早五年來的前輩,過得超好的!」在台籍企業裡擔任行銷的Carrie說。他們明顯感受越晚進入中國,條件越差,這也是年輕人西進中國的宿命。

 

殘酷現實二:台灣人才無優勢 要在最短時間拿出績效

 

早期去的台幹是主管,中國人都是部屬;現在年輕人去中國則要和中國人同台競爭,文化適應難度更高。

中國前三大人力網站智聯招聘市場總監陳嘉傑觀察,其實不只台灣人才,其他國家人才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都已不太明顯。這幾年,中國人出國機率變多,國際化的視野提升,加上中國「海歸」人才增加,都使得中國就業市場人才發生劇烈變化。

若真要論台灣人才還有哪些優勢,陳嘉傑認為,在尖端科技人才以及創意文化,或教育培訓產業領域,台灣人勉強還能領先。

如果沒有所謂的台灣優勢,那麼年輕人到中國要如何競爭?汎亞人力資源總監曾翊銘說:「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把績效展現出來。」他觀察,台灣人會做事,但是很難在高度競爭下搶先脫穎而出。「我們喜歡溫暖,講情義,狠度不夠。」

晉麗明打比方說,中國人是為「脫貧」而競爭,台灣人沒有這樣的急迫感。要和他們同台較量,就不能想著憑「我是台灣人」競爭,而是要憑「績效」競爭。「既然決定從小池塘市場到大海來打拚,就要有抵抗大風大浪,甚至大海嘯的準備。」他說。

 

殘酷現實三:前兩年別想高薪 且陣亡率也最高

 

想到中國工作的上班族,不少人抱著「去試試看,賺一票再說。」但現在起薪不高,想領高薪就得像林佑勳一樣,得熬過前兩年才能開花結果。

根據本刊調查,曾在中國工作,目前已經回台灣的人中,有高達七成以上是在兩年內回來,陣亡率最高。前兩年不僅要適應有形的工作壓力,無形的生活品質也是很大的挑戰,而本刊的問卷調查顯示,前兩年就決定回台灣的主因是:不適應生活環境。

然而,「前兩年還在磨你的文化和專業,不可能拿高薪,所以兩年內回來其實是白忙一場。」晉麗明說。

在中國,薪資的爆發性成長發生在有兩、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黃至堯觀察,在台灣,工作二十年後的薪水能比初入職場時薪資高出四、五倍已經算很好;但在中國,工作二十年後薪資高十倍算普通,三十倍也常看到,這三十倍高薪,中國人就是靠不斷跳槽累積。「在中國,待兩年不離職是不正常的,會讓大家覺得你沒能力。」

中國有句玩笑話說,「不用問人家是不是正在找工作,因為中國人隨時都在找工作。」陳嘉傑說,今年初中國的職缺數比去年增加兩倍,但是競爭更激烈,平均一個工作有十六個人搶,而在一線城市的競爭數居然高達三十人。「因為大家隨時隨地都想換工作。」他說。

 

中國工作困擾

▲點擊圖片放大

 

去中國工作 為什麼回台灣

▲點擊圖片放大

 

殘酷現實四:去中國工作沒退路 回台等於白忙一場

 

如果兩年內不適應想回台灣怎麼辦?晉麗明說出一個殘酷的事實:「中國回台灣的職涯是中斷的。」一○四人力銀行曾經調查有外派台籍幹部的企業,高達七成以上並沒有規畫台幹回來的工作管道。

很多人以為中國經驗對回台找工作有幫助,事實上,中國經驗很難應用在台灣市場上。晉麗明舉例說,兩岸通路經銷商類型完全不同,在中國打通路經營經銷商的專業,很難移植到台灣來。

「三十歲以下的人,想去中國磨兩年經驗可以,畢竟回台年紀還輕,公司會看重你的獨立、耐挫力,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去澳洲打工一樣。」但三十歲以上的人應該要想清楚,回台退路並不寬廣。

目前在鼎新電腦人資處擔任總經理的林娟說,三月上旬,她到清華大學演講,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畢業後,要如何才能去中國工作?」她感受,幾年前去中國工作,父母態度多半是:「小孩為何要去受苦?」現在父母的態度則是:「有沒有機會去中國?」兩岸此消彼長的發展形勢已很明顯。

 

北京地鐵

世界最擁擠的職場 上午八點多,北京地鐵擠滿上班的人潮,容不得你慢下來,只能往前擠。

 

到中國工作畢竟是很大的挑戰,除抱定背水一戰的決心外,妥善安排規畫可以降低陣亡率。綜合人資專家的意見,他們認為年輕人想去中國工作,可以這麼規畫:

一,先到中國有工廠的台資企業,尋求被外派的機會。


像頂新康師傅、旺旺這種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企業更是較佳的選擇。一般台籍製造工廠都位在工業區內,工作環境很封閉,台幹二十四小時不關機,想要結交在地人脈,或進修學習都很困難,很難創造新的職場價值;如果是內需型企業,還可能接觸當地市場,有機會見識中國真正成長主流。

二,累積當地人脈,創造源源不絕的職場價值。


很多到中國工作的人,只抱定待在台企或外企工作,但其實會失去很多發展機會。畢竟,台企與外企受總公司策略影響,裁員或關廠都是存在的風險。創造自己在當地就業市場的價值,增加發展籌碼,其中結交當地人脈,是最重要的資產。

在工作平台上爭取接觸當地市場機會,或下班後進修、結識朋友,都是很好的策略。

三,把自己當在地人,積極融入當地文化。


結交人脈就得用對方的語言溝通。台灣用Skype,中國用QQ;台灣用Facebook,中國要新浪微博,這是最基本的工具。「把自己當在地人,看他們的報紙,看他們的電視,才有溝通的基礎。」林娟建議。

從中國改革開放後,台灣人到中國一批接著一批,物換星移,臉孔不同了,從闖天下的企業家;接著是被派駐高階管理人才、白領台幹;現在則是年輕清新的新生代。少了台籍企業的保護、少了公司給的管理位階,這些新生代必須抱著沒有退路的勇氣,和當地人平起平坐,同台競爭。

 

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轉,面對全球化時代競爭,台灣新生代,加油!

延伸閱讀

賣掉存股6年華南金(2880),改買00919的3個理由!台股2萬點買進高股息ETF「1個訣竅避免套牢」

2024-03-07

00940、00939、00878、00919...存股哪1檔領息最多?他38歲提早退休身價上億:用成分股聯發科算給你看

2024-03-22

1個理由,我把00941全賣了!她年領168萬股息、42歲提早退休:台股2萬點,存股只留這3檔ETF

2024-03-25

兆豐金、合庫金...買了一堆太貴的金融股,該向下攤平還是改買高股息ETF?存股達人2案例算給你聽

2024-03-08

台股傳奇交易員!巨人傑17歲進股市、本金只有1萬,31歲翻成交量5千億超級散戶:即使賠1元也要找出原因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