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台灣生技業向前走 P.78

台灣生技業向前走 P.78

編按:生技產業在全球發燒,談起生技產業的面貌,一般人卻是所知不多。

為了迎接這個明星產業的到來,本刊自本期起特邀台醫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林榮華,擔任︽尖端對話︾的主講人物,期能一開生技的知識大門。

林榮華在設立台醫之前,同時也是台大醫學院教授,一手規畫成立台大免疫所,並任所長一職。留學德國取得博士學位,並相繼在瑞士及美國進修多年,對國際生技產業發展觀察入微,精闢的論點,值得深思、探索。

自從去年六月二十七日美國 PE 公司所屬的塞雷拉( Celera )基因研究小組,在白宮公布人類基因序列圖譜,作為研發癌症與其他疾病之治療方式及藥物之後,一時之間,「基因大狂潮」湧現,生物科技被視為科技產業中的「當紅炸子雞」,許多人更將二十一世紀比喻為 B 世紀( Bio Century )。

生物科技的狂熱,同樣席捲台灣。去年年中,有了第一家上櫃掛牌的五鼎生物科技公司,一連串的投資案也陸續進行當中,吸引了不少資金,還有不少歸國華人回台設立了生技公司,為的就是一圓生技大夢。

在一片「強強滾」的熱鬧氣氛當中,無論是學者、業者,還是官方人士,莫不對台灣發展生技提出許多建言,但也有人認為台灣幅員小、資源少,根本不適合發展生技,頂多只是趕個「一窩蜂」的熱潮,最後終將夢醒,而悔不當初。

難道,台灣真的不適合發展生技產業嗎?如果真的要涉入,台灣又有哪些利基點,可以和世界各國一較長短,甚而在全球舞台上發光發熱?

在生技相關領域二十多年,其實,我不那麼悲觀,不認為台灣毫無本錢發展生技,相反的,還有一些特別的條件,相信只要我們齊力共心,看準趨勢,抓對方法,還是有成功的機會。

在討論台灣目前的情況之前,我想先解釋何謂「生技」產業。一般人來看,覺得生技這個名詞太過深奧,像是個非常尖端的科技。其實簡單來說,「生技」就等於「生計」,和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完全脫離不了關係。

或許民眾很難想像,早在一九五○年代,就已經有生技業了,像是利用發酵技術製造的豆腐、酒精飲料、乳酪飲料、味精等等,都是生技產品,舉目所見的花卉,如蝴蝶蘭,及魚肉、農產品等,不少也是應用生物技術改良下的成果。二十一世紀的生技,只會更利用不同的現代生醫技術,去改良生產效率及開發新產品。

在學理上,生技是利用生物反應程序、生物細胞或代謝物質來製造或改良產品,或預防與治療疾病,改善人類生活,及維護地球環境的一些科學技術,因此,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了生命科學、醫學、農學等等,更是一門跨學科的整合性科學。

生技運用的範圍實在太廣了。去年聖誕節,香港的第一座人造滑雪場開張,由於地處亞熱帶的香港從未下過雪,自是造成大大的轟動,門票一票難求。而類似這種人造雪,事實上,就是生技的表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大量生產一種細菌的重組蛋白質,好促進水分子結晶,進一步使空氣中的水分子變成雪。

人造雪場的商機潛力雄厚,有生意頭腦的人,還可藉此開發出一個主題樂園,將生技產業和其他產業做一結合,不但擴大了生技產業的獲利來源,也提升了國家在觀光業上的競爭力。

由此可見,生技產業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我再舉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兩、三年前,瑞典的一位環境醫學教授,讀到了我曾寫過的一篇醫學研究報告,當時,他正為了每年春天瑞典民眾罹患呼吸道疾病的人就會驟增,卻找不到原因而十分苦惱。

看到我這篇報告中所指,真菌的某成分可能會導致罹患呼吸道疾病後,他就利用會議的機會飛來台灣和我會面、討論,最後我們分工合作,進一步發覺瑞典的空氣雖然很乾淨,但當地民眾為了保暖,習慣用木頭做成中空的屋頂,但到了春天積雪開始融化之後,木頭變得潮濕,使得真菌孳生非常快速,導致真菌成分的濃度大增,致使患有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突然增加。

有了這樣的發現,這位教授立即說服瑞典衛生單位,協助民眾改善及清理住宅建材,漸漸地,患病的人變少了,也節省了龐大的健保資源。

這給我很深的感觸,幾個月來,國內上從國家元首,下到民間企業,人人都在喊「知識經濟」,說得慷慨激昂,具體的辦法卻始終看不到,瑞典的這例子不就是知識經濟運用於解決問題的最佳例證嗎?

所以,生技產業是與生活面臨的問題息息相關的,不能只是空談,我們周遭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存在於環保、醫療等各個層面,一旦發現問題,設法有效且經濟地解決問題,再進一步開發成有用的技術或產品,就是生技業的重要特徵。

我一直認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經費絕對不是問題,執行的人才也不缺,尤其學界更是人才濟濟,最關鍵的步驟,還是在於如何將解決問題的能力,集中於解決對人類較有助益的關鍵問題上,而不是以寫些報告文章計點晉升為主旨,並將知識轉化為真正的產品,可以確實地進行商品化,達到造福人類的最大效益。

為什麼不缺經費呢?從每次一有國外大型投資案,來台辦說明會座無虛席的場景,在國外不易找到資金的案子,來台只要有人脈就可以滿載而歸,就可以知道企業界手上現金還是很多,只是找不到適合的投資標的;至於人才,套句一位政府官員說的:「每年拿到傑出優秀獎的人,就有上百人。」再加上沒有得獎的遺珠,我不相信台灣沒有優秀的人才。

台灣若想在這兩、三年之內,極力發展生技產業,並且拿出一點點值得傲人的成績,我認為,並非沒有希望,而是要找到一些有效與能夠遵循的方法。

首先,企業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優點及利基,例如:充分了解大中華經濟圈,擁有特別的技術, 還是掌控了特別的材料,或是有特殊的 know-how,像是台灣有些生技公司,就專門研究亞洲人特有的鼻咽癌與肝癌,以專精且領先的技術來經營企業,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產業中脫穎而出,也才有獲得和世界大廠合作的機會。

例如,冰島就因種族特性建立一疾病基因庫,供世界各大藥廠使用,開發出了屬於自己的利基,在全球的生技產業一展風華。

想要擁有特殊的 know-how 與專精的技術,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卻不容易。這也就是為什麼歐、美等先進國家,為了發展生技產業,大開「產學合一」之門,有的還特別制定政策,讓學者在邊教學,邊進行研究之餘,還能分享公司的股權,把研發之事當成自己的事業在經營。終究學術研究和生技業一樣,一大部分也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

台灣的環境截然不同,這也就是陸續還有一些學者和官方人士,願意跳出來自行創業,而不願死綁在校園中的原因。政府實在動得太慢,看看實力已非常堅強的歐、美國家,即使步伐已走在前頭,但仍三不五時就舉辦研討會,針對現狀提出各種困難的檢討、具體建議,而不是像辦個「大拜拜」般,活動雖熱鬧,卻沒有實際意義。

找到了利基之後,才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現階段,台灣對於知識技術轉移人才非常缺乏,尤其是關於法律方面的人,更是求才若渴。台醫當初在成立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雖有優秀的技術,但一碰到申請專利權的問題,就覺得相當棘手。

我們在國內曾試著找了不少這方面的業者洽詢,但都不滿意,發覺他們都還處於摸索階段,因此,最後還是找來國外的專業人才幫忙,才解決了這個重要問題。

知識技術轉移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也許台灣學術界已注意到這個現象,最近,已有幾個大學的系所都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這是個可喜的事,不過,畢竟知識技術轉移學問既專業又深奧,最好還要有實戰經驗,並不是紙上作業就可以,無論是教書者,還是學習者,都必須不斷地自我充實,才能真正將這門學問研究透徹。

生技合作是無國界的,因此,請國外專業人士來當顧問,短期之內是最有效,也最方便的做法,國外相關的顧問公司也不少。

這一年多來,常聽到「傳統產業將何去何從?」的論點,有人還明確指出「傳統產業是夕陽工業,不值得挽救」。不過,從國外發展的軌跡來看,已證明出傳統產業也可以成功地生技化,甚至大鳴大放一番,闖出自己的天地,關鍵在於國外企業願意投資研發以改善生產效益與品質,或是不斷找尋新的技術或產品,以進行技術移轉。

大家都說,台灣的紡織業歷史悠久,實力也很強,但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到紡織業善加利用優勢,利用生技技術改善生產步驟或產品的嘗試,在國外利用新技術來改善傳統產業的,卻是比比皆是,這對台灣紡織業來說,無疑的相當可惜,錯失了向高科技產業前進的大好時機。

國外某家傳統紡織業與學界合作,利用蜘蛛吐絲的生物現象,以基因改造工程,將蜘蛛絲以生技技術大量生產及改良製成纖維,最後竟發現做出來的衣服,不但輕、薄、保暖,還可以防彈,最特別的是,由於這是生物性產品(源自於蜘蛛絲),而非化學製品,即使丟棄之後,還可在自然界被分解,相當具有環保意義。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紡織業。難道,台灣的紡織業已經沒有前景了嗎?答案當然「不是」,我以為,現在若成立紡織業的生技中心,一點也不嫌晚,只要肯做、願意去做,還是大有可為。

紡織業成立生技中心之後呢,又該如何繼續走下一步?依目前的情況,短期間,台灣想要馬上研發出驚人的新產品不太可能,由於國外有許多具學術專業的顧問公司,在開發評估上已有很好的成績,所以,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先找一群本業及相關的生技顧問,不要吝於高額的顧問費,就國內、外情形做評估,尋找合作對象,再和國外大廠或研發單位合作,以買專利權的方式,來生產一些先進的產品,或利用對方的新生產技術。

專職生產的好處是,可以縮短研發所需要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一來馬上就可以有營收,再者,對公司股東來說,也比較能交代得過去,不至於始終處於研發期,而茫茫地看不到獲利的前途。

專走研發之路,也不是純然沒有希望,只是機會比較渺茫,畢竟對後進加入者來說,國外廠商的情勢比人強,想要硬碰硬,無異以卵擊石,先走生產的路線,加上大中華圈的文化優勢,比較務實,風險性也相對較小。但也不要忘了馬上成立技術開發部與顧問群,好厚植明天的競爭力。

決定好要往生產模式去發展,接下來,要特別注意簽約的問題。雙方的合同當中,簽的只是在台灣的授權,還是大中華區的授權,或是全亞洲的授權,都必須詳細商談, 尤其是今年大陸加入 WTO (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即使簽下的是台灣的授權,將來還得面臨大陸市場的威脅,優勢反而不見了。

可見,簽約一事,非同小看,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就如同前面所提及的,台灣尚欠缺知識技術轉移人才,生技企業到了國外之後,不要怕花錢,帶著在國外聘請的專業人才,及懂得 know-how 的人去談判,相信在合約上,最後一定能得到讓雙方滿意的局面。

不僅紡織業進軍生技產業可以運用此模式,其他的造紙業、農業等等,想要轉戰生技業,也可以依照這個方法,不要怕花顧問費而用一些便宜的諮詢管道,容易因小失大。

最近,就有一傳統產業開始尋求懂生技的專家談,希望能提供一些建議,幫助他們進入生技業。我覺得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儘管這家公司的高層主管,沒有任何人懂得生技業,但他們的動作非常積極,四處向專家請益,並具體地在規畫一些相關事業,企業家的韌性可以由此看出,誰說傳統產業沒有救呢?

不過,說實在的,有些企業介入生技業,倒是只想和生技沾個邊,不是砸錢投資一些國外未上市的公司,就是隨便成立一個小小的生技部門,然後大張旗鼓地對外宣稱:「已經轉型為生技業。」如此大撈一票的心態,確實不可取,企業想要永續經營,還是要對社會有些使命感和責任感。

生技業更是如此,我一直認為,生技業和別的產業最大不同處,就是在於生技業只要對人類有貢獻,或是有正面的影響,就可能得到專利權的保障,並可能演變成值得開發的技術或產品,是和社會不可分的。台灣業者發展生技,絕對不能再有純代工賺其成本差價的想法,應該要有宏觀的視野,去評估所有全球的競爭對手,並和國外策略聯盟,而不是關起家門,自做自的,還以吃盡台灣市場自傲。

不管是走研發或生產路線,也切記要有個堅強的經營團隊作為班底,並勇於接受外界各種嚴苛的挑戰與評論,隨時有自我調整的心態,千萬不能急功近利,要細水長流,企業才能創新及走在世界的前頭。

延伸閱讀

50歲電子業高管除了1間房,存款只有300萬...參加婚禮驚覺同學財產比我多!投資這2檔ETF,65歲退休錢花不完

2024-04-11

敦陽科、中華食...他48歲靠「配速持股法」月領10萬提早退休,7檔存股名單曝光:最高獲利124%

2024-04-12

存股50張00929...股價一路漲16→20元,重新加碼的3個理由!高股息+勞保退休金,月領4萬簡單過生活

2024-04-12

她月薪7萬,台北租房生活費4.5萬...拼到50歲也買不起房,如何脫離金錢困境?被動收入規劃法,存到上億退休金

2024-04-17

40歲上班好厭世...如何才能退休月領5萬股息?金融業14年老手傳授退休攻略:600萬就能財富自由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