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升息 006208 美元

台灣人才如何提升競爭力?P.82

台灣人才如何提升競爭力?P.82

程天縱於一九九八年接掌德州儀器亞洲總裁一職,負責德儀在亞洲(日本除外〕的所有業務及投資事業,四年來,程天縱以台灣為亞洲總部,經常往來於亞洲各國,對亞洲各地的企業、人才及競爭力觀察相當深入,以下是他對亞洲各地的觀察,以及對台灣等地人才如何提升競爭力的看法。

比較香港、新加坡、台灣及大陸等四個華人社會,若以平均的教育水準來看,新加坡最高,香港其次,接著才是台灣及大陸。這裡的排名是指平均水準,因為新加坡人口只有三百多萬,教育很普及,香港有六百多萬人,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大陸有十三億。中國的平均教育水準當然還是很低,因為大部分人口是農民。

但是,若比較最頂尖的人才,則剛好相反,大陸最優秀,其次是新加坡,接著應該是台灣及香港。大陸人最多,競爭很激烈,而且經濟條件普遍不好,寒門才容易出狀元。我的兒子在美國念書,遇到很多大陸來的學生,每一個都拚得不得了,不眠不休地在念書。

若從語言來看,語言是很重要的優勢,如果比較英文能力,最好的是新加坡,其次是香港、台灣及大陸。


新加坡跨國總部最多──香港重心在財務、行銷

新加坡擁有最多的外商跨國總部,其中不乏製造業及研發中心,發展較為全面性,但是新加坡人口少,大學畢業生最少,因此十年前新加坡就曾到台灣及香港覓才。現在新加坡鼓勵生育、移民,並且積極吸引其他亞洲國家技術人才,因此有不少華人都移民新加坡,再想辦法移民美國、加拿大。

至於香港沒有製造業及技術研發,而將重心擺在財務、人事、法律、廣告及行銷等方面,在香港設立亞太營運中心的外商,很多都以支援及行銷為主,要搞製造及研發並不容易,近幾年香港很想吸引大陸人才去香港搞科技園區,甚至還提供免費讀書來吸引人才。

在亞洲,香港的薪水只比日本低,和新加坡差不多,但若以生活支出來看,又比新加坡低,香港的生活消費可高可低,看自己的選擇。香港的稅也是最低的,最高只有一六%,過去最被人詬病的是房價太貴,有四成的錢要花在房子上,近來房價下降,只要不住在豪華的地區,房價就不會很貴。

新加坡人太少、香港沒有產業,這些弱點讓兩個地區體認到,一定要推動全球化才能生存,新加坡有東南亞當腹地,香港有中國大陸當腹地,影響力可以藉此更加延伸。


台灣集中發展製造──本土化失去和大陸交流機會

台灣比較集中在製造及研發,一般研發分兩種:一種是更新,一種是換代,台灣的製造比較偏重在換代,更新的很少。另外在市場行銷、財務及人力資源上比較弱,而且台灣政治味太濃,強調本土化,過去是以外銷為主,市場在歐美,但近幾年來和大陸又不通,外資不進來,很多企業怕失去競爭力,因此必須加速外移。

大陸近年來的發展有幾個特色:一是政經分離,未來經濟不斷發展,政治早晚要改革。二是過去幾年成長太快,產生後遺症。三是經濟發展不均衡,國民所得差距很大。四是目前人才素質最差,但是未來十至二十年形勢會反轉。

過去台灣擁有最多優秀的人才,很多都從歐美學成歸國貢獻,現在出國的人少了,大學平均水準又在下降,是未來的隱憂;中國剛好相反,現在出國的人多,而且都很努力,未來這些人回到中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企業文化方面,新加坡非常西化,香港則是中西混合,有非常中國的,也有非常西化的;台灣的企業則大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以家為廠」的中小企業;大陸則是從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國有、鄉鎮企業,到私有及外資企業等,什麼企業都有,進步的速度很快。


外在環境很重要──個人競爭力才能提升

大陸的菁英人才在政府部門,這和台灣的人才在企業界不同,因為過去一切歸國有,頂尖人才都到政府部門服務,目前則有一些到外商企業服務,私營企業雖然逐漸上來,但數量太少,還起不了作用。

未來亞洲的競爭將會走向更全球化,因此外在環境變得愈來愈重要,個人的競爭力能不能提升,就看環境好不好、開不開放。大陸人才素質很高,但是缺乏環境,無法培養及建立經驗,新加坡及香港把環境搞得很好,吸引全球各地的資源進來,當地人才就獲得不錯的陶養。 過去台灣有不少外資進來投資,例如 RCA (美商無線電公司〉 、德儀、飛利浦等公司,但現在就少多了。

人才的訓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學術上的訓練,以出國留學生為主;一種是工作上的訓練。過去台灣兩者都有,出國留學的人多,外商來台設廠的也多,如今兩者都少了,未來人才的品質及數量都有下降。


印度經濟成長率高──軟硬體人才素質高

不過,以前在戒嚴時代,台灣的人才無法到亞太其他地區工作,開放以後,台灣人才開始可以到亞太區域總部工作,而且以前亞洲的重心在東南亞,當時香港及新加坡的人才比較占優勢,但是現在重心移至大陸,台灣人才在大陸比較占優勢,去區域性總部工作的人多了,因此台灣人才在工作上的訓練增加了,加上本地企業如宏電、廣達、台積電等公司變大了,吸引很多華人回來創業,管理素質也提升了。

可是,目前還擁有優勢的台灣,若沒有新的策略,未來一定會很慘,除了華人社會的競爭外,我還要提醒大家注意其他亞洲國家,其中又以韓國及印度比較值得注意。

早期印度政治與經濟都不穩定,市場也不大,但大約在五、六年前情況開始改觀,政府推動電信、通訊等產業的開放,因此每年經濟成長率都有五%或六%,印度人口眾多,實施資本主義制度,商機相當多,市場有點像中國大陸,不過,社會還是存在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而且關稅的誘因也不好。

印度的人才相當優秀, 從一九八五年就開始幫很多大廠做代工,包括軟體及 IC(積體電路〉 方面的技術都很強,尤其是軟硬體互相搭配的軔體( firmware 〉 ,印度人做得最好,德儀在印度雇用了一千名的開發人才,表現非常傑出。


南韓民族性強悍──也比日本人開放

印度很多人才在跨國公司服務,大部分的員工都很投入,可以說是一一○%的投入,而且很多會找到自己能夠施展的空間,不僅做好現有的工作,還會想辦法投入新的領域,然後把自己的貢獻讓公司知道,這種能力在亞洲人才中算是特別突出的。

至於南韓則更值得研究。韓國的民族性非常好強,很有事業心,天生好鬥,處處爭第一。 像三星、LG 等企業,都已經能和日本大廠平起平坐,是世界級的公司,而不只是亞洲的公司。由於南韓企業的技術水準很高,因此,德儀對南韓這些客戶,都要想辦法帶進更多價值,否則很難贏得客戶的尊敬。

南韓的企業和日本、台灣一樣,很早就敢到國外去投資,早在六、七○年代,韓系的家電廠就到東南亞及歐洲各地投資, 也很早就進軍中國, 因此像三星、LG等企業的主管,很多都有很豐富的海外經驗,視野相當寬廣。南韓的民族性比日本要開放一點,日本人有時候會有自己的小圈圈,零件一定要買日系品牌,但南韓人就不會,到了海外就拚命和別人競爭,而且南韓人又比日本人能夠融入當地社會,這可能是南韓在亞洲各地扎根得不錯的原因。

南韓人才技術強,對自己也很有自信,二十年前南韓人英文很差,但現在提升很多,不僅主管講得很好,連工程師都進步很多。德儀在南韓有六十名員工,很多都是從大企業出來的,有時候我們在找人,他們聽到了,就會說「那個人不行,不要派他來」等等的話,顯示這個民族對自己、對別人要求都很高,德儀在與南韓企業交流時,的確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南韓中小企業興起──未來位子可能與台灣互換

過去,南韓的人才大部分在大企業工作,現在,許多韓國人也出來創業,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現象。目前南韓已出現一、兩百家的設計公司,遍及高科技、電子、通訊及消費性產品,許多都是從大公司離職出來的,過去台灣的優勢在中小企業,現在南韓大力追趕,而且南韓在寬頻、電信、線上遊戲等產業都有優勢,後勢相當可觀。

中小企業興起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新加坡。不過,新加坡人口只有三百萬人,而且離大陸較遠,但是韓國有四千七百萬人,又和大陸很接近,這幾年南韓企業與中國政府關係很近,未來台灣與南韓的位子互換,對台灣的發展會很不利。

未來五年,台灣人在大陸還是有優勢,過去三十年在電腦、印刷電路板、半導體打下的基礎,不會一夜之間消失,如果台灣繼續在製造領先,也沒什麼不好,製造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至於大陸也會追得很快,台灣若在政治上不開放,會很快失去優勢,像晶圓代工,如果不去大陸根本不行,像德儀這種整合元件製造廠( IDM 〉 去不去大陸並不重要,但是晶圓代工不去就一定不行, 因為客戶就在那裡。

未來大陸會追得很快,重要性絕對不輸亞洲四小龍,而且整個中國又分為幾個區域,上海在商業敏感度上最好,因此成為外商在亞洲區域性的總部,未來類似像上海的城市會在中國不斷興起,在亞洲甚至全世界扮演吃重的角色。


圖一,程天縱認為,台灣出國留學的人減少,外商來台投資也減少,長期會影響台灣人才的素質。(攝影 / 吳東岳)

圖二,新加坡平均的教育水準最高,也擁有最多的外商跨國總部。(聶世傑)

圖三,南韓人好強有自信,已經擁有不少世界級的企業,現在創業風氣也開始蓬勃。(資料室)


程天縱小檔案

學歷:交大電子工程系,加州聖塔克拉克(Santa Clara)大學MBA。
現職:德州儀器亞洲區總裁(負責範圍包括澳洲、中國大陸、香港、印度、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台灣,員工人數7500人)。
經歷:加入德儀之前,服務於惠普公司十九年,並於1992年至1997年擔任惠普中國公司總裁,期間惠普在中國營業額增加十倍。

延伸閱讀

擁有第1張信用卡後愛上分期付款...30歲負債月光族的迷途知返:我靠5招降物欲、存錢還清卡債

2023-12-21

連月薪12萬公務員夫妻都嘆「存錢好難」!房貸、車貸...月開銷直逼9萬:小家庭理財常見3大錢坑

2022-04-23

「不是把花剩的錢存起來,是先存錢再拿剩的花」…巴菲特點出一般人理財盲點:最大錯誤是這件事

2022-08-25

剛出社會時,以為人生就是賺錢、儲蓄、買保險...工作幾年後才懂:這不是投資理財,只是單純在存錢

2023-05-25

住雙北用搭計程車取代開車,他3、4年省下百萬開銷:買車不是必需品,沒後盾就得趁年輕多存錢

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