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業者:最佳合併時機已經錯過了

業者:最佳合併時機已經錯過了
黃偉祥認為,企業主應拋棄私利與短線思考,才能大步進行整併動作。(攝影/林煒凱)

林宏文

科技線上

776期

2011-11-03 11:32

近來電子業頻傳無薪假及裁員,暴露台灣電子業競爭力下滑及產能過剩問題,合併又成為必然要走的路。《今周刊》專訪晶電董事長李秉傑及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探討台灣電子業購併問題。

日前,擁有十餘次成功購併經驗的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在一場演講中說,目前台灣最好的購併模式有二,一是晶電模式,一是大聯大模式。這兩種方式,將是未來企業選擇合併時最好的參考。
 

台灣的弱項  品牌及通路

 

的確,晶電除了先前將國聯、元砷等企業直接購併外,近年來則採用投資一個比率的股權方式,將很多磊晶廠如廣鎵、南亞光電等納入泛晶電集團之下,達到產能、技術、專利及市場的整合;至於大聯大控股則是採用換股方式,讓公司保留獨立性,但又採用同一個平台進行整合發揮綜效。這兩個模式目前都證明可行,而且相當有成效,是解決電子業共同困境的好方法。

晶電目前是全球LED(發光二極體)磊晶產能最大的公司,擁有磊晶機台三五○部,也是國內技術與專利整合最完整的磊晶廠。晶電董事長李秉傑說,早期晶電與國聯、聯詮、元砷、連勇等合併,除了擴大經濟規模外,也藉此獲得技術、產能、專利與市場,例如合併國聯是為了技術與專利,合併元砷是因為其已切入中國市場。

 

不過,李秉傑說,後來晶電與廣鎵、南亞光電談合作,最後會採取投資入股的方式,則是考量到大陸已逐漸出現幾家大客戶。加上國際大廠如飛利浦、歐斯朗及奇異在下單時,也會希望不要集中到某一家公司;因為過去很多歐美企業向三星下單,結果學到慘痛教訓──培養出三星這個巨大的競爭者。

 

雖然晶電透過這些整併成為全球第一,不過,李秉傑認為,隨著南韓及大陸企業的追趕,台灣LED業的領先優勢已快沒有了。而且,由於產業價值又已移到系統端,也就是品牌及通路越來越重要,這部分則是台灣最弱的。他認為,「不只LED,台灣很多電子業合併的最佳時機都已過了,現在誰擁有經濟規模及專利實力,誰才最具競爭力。」

 

至於大聯大的控股模式,更是近年最成功的合併案,如今已併入友尚、世平、品佳等六大集團,並躋身全球前三大電子零組件通路商。大聯大的模式,是將大家整合在同一個控股公司下,各集團使用共同的後勤平台,但仍維持獨立營運。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說,「這個控股模式有點像聯邦政府,中央政府要提供服務,幫助各州政府創造出價值。」

 

企業整合後端平台可以降低成本,減少經營複雜度及風險,如此前端業務人員才能拚命往前衝,黃偉祥說,控股集團的特色是「後端要合才會贏,前端要分才會拚。」也因這種設計,讓控股成員既合作又競爭,才能拚出好績效。

 

政府缺乏遠見  台灣已邊緣化

 

黃偉祥說,其實控股模式適用於所有產業,但為何大家都不願意做?「因為總是會擔心,合併後自己的人馬被換掉。」大家只想到短期利益,事情一定做不成,若把目標放得更遠大,眼前小事根本都不是問題。「二○○五年我看到中國市場有大機會,推動控股公司,那時大聯大在中國營收二十億美元,如今集團營收將超過百億美元。」

 

黃偉祥認為,過去台灣企業很愛做分拆,若分出一個五億美元市值的企業,在台灣就算是中型企業,但若放到全球資本市場來比,根本就是一隻小魚而已。目前大聯大市值也不過二十億美元,還有很多努力空間。他並預估,未來三、五年,「企業市值若無法達到五十億至一百億美元,根本沒有國際性投資人會注意到你,更何況要吸引別人來投資。」

 

事實上,DRAM產業由於錯過合併良機,如今只有準備關門大吉;至於面板產業陷入困境,友達與奇美電也應該慎重考慮合併。即使像過去不斷開枝散葉的電子五哥,當前也都應該想辦法縮減轉投資規模,盡快進行集團內的整併,把有限的人才、研發及資源進行整合。尤其是近來宣布裁員三七一人的英業達,就是最該優先進行集團內合併的案例。

 

過去因業務及客戶很多,英業達不斷讓內部產品及研發部門分割出去,包括英華達、英保達、無敵、英懋達、英穩達等。但有許多重複投資的部分,從工廠、設備、研發及業務等,如今都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應該到了考慮合併的時刻,只要集團精神領袖葉國一出面號召,企業沒有不整併的理由。

 

企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李秉傑與黃偉祥兩人都認為,如今電子業已走到要合的時候了,政府卻沒有明確產業政策,也缺乏有遠見與擔當的官員。如今南韓、中國等國在政策推動下已把台灣邊緣化。面對未來更強烈的競爭,台灣只有積極整併,把企業做大、做強,否則一定很難因應下階段的挑戰。

 

產業合併

李秉傑擔憂台灣電子業整併速度過慢,政府又無明確產業政策。(圖片來源/晶電提供)

 

泛晶電集團合併模式
產業地位:全球最大藍光LED磊晶供應商
合併公司:國聯、聯詮、元砷 、連勇
轉投資企業:廣鎵、泰谷、南亞光電、晶品、晶宇、冠銓

 

大聯大控股集團模式
產業地位:亞洲最大、全球前三大電子零件通路商
合併公司:世平、品佳、富威、凱悌、詮鼎及友尚等六個集團
集團營收:2010年營業額約81.7億美元,今年預估可突破百億美元

延伸閱讀

台股傳奇交易員!巨人傑17歲進股市、本金只有1萬,31歲翻成交量5千億超級散戶:即使賠1元也要找出原因

2024-03-27

中華電、大成、台肥...主力最愛的「股票田僑仔」資產概念股該怎麼買?張真卿:1情形千萬別進場

2022-11-23

不想被外資、主力當韭菜 又不易看出財報數字的魔鬼 該怎麼辦? 只有「童叟無欺」的裸K不會騙你!

2022-03-31

判斷「主力股」要看成交量!法人圈打滾超過25年交易員「等他們囤夠所需股數時,股價就會飆漲」

2024-03-27

股票下跌幾%該停損賣出?年成交量3千億、光繳稅就2億...台股當沖之王巨人傑揭「停損唯一標準」

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