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兩家生技公司赴美掛牌,一家大漲61%、另一家卻下跌20%,資深會計師點出關鍵原因!

兩家生技公司赴美掛牌,一家大漲61%、另一家卻下跌20%,資深會計師點出關鍵原因!

林宏文

科技線上

shutterstock

2021-10-12 10:38

台灣生技資本市場上周五(10/8)發生兩件大事,一是首度有台灣生技創投以SPAC公司在美股掛牌,這家Maxpro Venture未來將收購那些生技公司,對台灣資本市場會帶來那些衝擊,已引起廣泛討論。

 

另一件大事是台微體於台股及美股正式下市,私募基金「森投資」以每股100元將台微體股份轉換為私有企業,未來將展開業務重組並計畫到海外上市,也是許多生技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這兩件大事,都讓生技公司如何選擇海外掛牌的地點,再度成為市場討論的重點。生技公司選擇海外市場IPO,尤其是如何在最熱門的美國資本市場成功掛牌,有沒有最佳的策略選擇?要如何重新包裝以適合美股資本市場及投資人的偏好?

 

回顧過去十年美國及台灣生技產業掛牌的情況,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榮譽副所長曾惠瑾建議,不是每一家公司都適合去美股掛牌,她以近年來赴美掛牌的亞獅康及傳奇生物兩家公司為例,做一個對比說明。

 

2017年來台上櫃的亞獅康,是2010年成立於新加坡的企業,由於股東結構中不少是來自台灣的資金,因此搭上台股新藥掛牌熱潮,成為第一家來台掛牌的外國企業。

 

不過,亞獅康於2018年5月又在美股那斯達克掛牌ADR,維持台股、美股雙掛牌的模式,但後來在台灣因淨值低於5元被打入全額交割股,最後仍於2020年9月終止在台掛牌。

 

亞獅康、傳奇生物赴美掛牌 表現兩樣情

 

亞獅康是第一家美國與台灣F股雙掛牌的生技公司,也是第一家在美股掛牌的新加坡生技公司,但在美股掛牌時,募資金額只有4218萬美元,掛牌價7.03美元,與台股相比折價10%,第一天股價就跌了20%,後來股價起起伏伏,最高時有到10.24美元,最低時跌到1美元以下。

 

至於亞獅康赴美掛牌的主辦承銷商為Leerink Partners,不若一線券商知名,至於主要投資人為BioVeda Capital(SG)、Alnair Investment(SG),主要是是新加坡資金。

 

至於去年6月美股掛牌的傳奇生物,掛牌價23美元,當天漲至37美元,漲幅61%,募集4.2億美元,剛好是亞獅康的十倍。從股價表現來看,近來傳奇生物不斷創新高,10月11日股價已漲至56.98美元,市值近82.5億美元。

 

傳奇生物於2014年成立於中國南京,母公司是在港交所掛牌的金斯瑞生物科技,金斯瑞本身是核酸和抗體合成代工公司,傳奇生物則是分拆自旗下以細胞治療為主的部門,另外集團還分出另一家做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的公司Probio。

 

傳奇生物分拆後赴美上市取得成功,關鍵在於研發的自體及異體免疫CAR-T題材,是美國資本市場近年來很吃香的題目,例如前幾年很紅的Juno及Kite等公司都被高價收購,此外傳奇生物也有一個血液腫瘤藥物已成功授權給嬌生。

 

不僅產品當紅,傳奇生物也努力做好管理階層重組,包括董事會引入Juno BP副總Dr. Sanders、Duke Medical School院長Dr. Casey擔任董事,在管理團隊部分,則找來前Celgene行銷總監Mr. Gavel以及前Eli Lilly生物藥研發副總Ms. Gosen。

 

此外,傳奇生物的CEO(身兼CFO)黃穎是哥倫比亞大學有機化學博士,擔任過先靈葆雅首席科學家,還曾任職過美銀證券董事總經理兼生物技術股票研究主管,是少數能夠橫跨研發及投資領域的專家。

 

傳奇生物的主辦承銷商為摩根士丹利,主要參與的機構投資人為J&J(嬌生)創投、禮來亞洲基金、Hudson Bay Capital(US)、Vivo Capital等,也都是美國主流的生技基金。

 

美國掛牌以生物藥最多 台灣集中醫療器材

 

因此,若對比亞獅康及傳奇生物兩家公司的表現,曾惠瑾的結論是,企業要赴美掛牌,還是要先理解美國市場的屬性與喜好,產品是否有突破性及核心技術,也要補強管理團隊,才有機會受到投資人青睞。

 

(資料來源: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對比美台兩地生技股的類型,確實是有明顯差異。若進一步對比美國及台灣近年來生技醫療產業掛牌公司的類型,也可以看出明顯差異。

 

根據曾惠瑾統計,最近三年,美國生技與製藥上市IPO公司中,以生物藥掛牌的企業最多,其次是再生醫療(基因、細胞、核酸藥)及小分子藥;至於在醫療器材與數位醫療的上市IPO部分,則以數位醫療、精準分子檢測等領域最多。

 

 

 

台灣近年來在生技製藥的IPO公司並不多,近三年只有四家公司掛牌,其中2020年還掛零,而今年掛牌的兩家公司長聖及博晟,都是屬於再生醫療領域,其中博晟還是橫跨生技製藥及醫療器材。

 

 

另外,台股在醫療器材的IPO數量明顯比較多,三年來共9家公司掛牌,分別是台生材、明達醫、晶碩、達亞、瑞磁、博晟、台微醫、威健、亨泰光等,類別則是精準分子檢測、隱形眼鏡及微創手術等的案例最多。

 

 

曾惠瑾說,美台兩地資本市場對生技產業不同的偏好,顯然還是存在明顯差異,對台灣生技業者來說,確實是需要關注及研究的課題,並非每一家公司都適合去美國掛牌,只有做好功課,準備充分,才可以在不同的資本市場取得成功。

 

延伸閱讀

中國會怎麼救恆大?台灣對DRAM公司、美國對雷曼的經驗顯示 這2點是關鍵

2021-10-01

最大外資空頭對台積電全面翻多!當初賣掉轉買長榮的人後悔了 因為他們忘掉這個投資原則

2021-09-02

台積電採購疫苗有譜!?「張忠謀政治學」巧妙平衡美、中關係 還讓政客乖乖閉嘴

2021-07-05

京元電爆發群聚感染恐危及竹科廠商?同業:沒處理好 對電子業影響將「很嚴重」

2021-06-04

陪鬱悶公務員吃咖哩飯,39歲男靠「出租自己」5年賺近900萬:用不同方式照顧需要陪伴的人

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