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一個經歷台北、上海兩地防疫隔離的財經人吐心聲:從疫情復原情況,可看出這個市場的投資機會

一個經歷台北、上海兩地防疫隔離的財經人吐心聲:從疫情復原情況,可看出這個市場的投資機會

2020-08-17 10:23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女性,回到廣東汕尾老家後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深圳的防疫應急啟動後,接著驗出同一工作地點有兩人也是陽性,確診者工作地盒馬生鮮停業消毒,超市所在地兩個街道區(一個街道區大約有台北市三分之一個行政區)全面核酸檢測大排查。

一夜之間架起了40多個採集點,住戶、辦公樓、商家工作人員、我的同事叫過外送服務的,通通被點出來做核酸檢測。整個深圳市區辦公樓,多數也要求住在這兩個街區的人拿到檢測陰性的報告,才能進辦公室。

 

這樣的應變措施,從政府到民間,很有默契地、有序地、迅速地反應,我覺得這個社會「把異常當作正常生活過」的能力真是強大。

 

今年我已經在台北、上海兩地分別經歷了兩次隔離,在上海做了四次檢測,飛機落地一次,解除隔離前一次。台北呢?半次也沒有。

 

中國在防疫上很紥實、有效,這話跟台灣朋友說,接到的多半是從鼻子出來的笑聲。中國在疫情之中可以算是復原最快、反彈最強的市場,這也反映在A股市場表現。

 

股市短線休息 反映經濟數據緩降的預期

 

中美兩大國神仙打架,兩套體系運行是必然的,北京要以內需市場支撐起中國標準,來與美國長期抗戰。很多人不看好,這要分幾段來看,剛開始中國的數據會領跑,那是因為歐美太廢,還困在疫情中,政治體制牽制下,中國雖大掉頭反而快。

 

所以5、6月份的消費、製造、用電數據反彈的不錯,7月份各項數據力量減弱。7月份社會消費者零售數據年增幅-1.1%,剔除汽車的消費降幅更大,商品零售則是今年首度回正成長。

 

航空方面,國際航線7月份數據是去年的1%,等於死掉了,靠國內航線支撐,東方航空7月份國內航線月增長近4成,產業活動我們要觀察用電量數字,7月全社會用電量年增長2.3%,增速較6月放缓3.8個百分點,單月增速為近5年最低值,製造業用電量疲軟。

 

資金供給還是充足的,但是股市休息是反映了經濟數據緩降的預期,當然也和疫情反復有些關係。今年剩下的幾個月,看的還是中國內需消費市場能否如計畫地回升,好支撐神仙過招。製造業動向尤其重要,產業鏈分流,中國自主製造提速發展,國家下了重本。

 

然而科學發展需要有交流、開放制度才有贏面,中國被迫要自主發展產業鏈,硬著頭皮對戰,高端製造目前還是在美、日手中,歷史長河中容易判斷,處在當下的小老百姓顧不了太長遠的學術討論,還是要給自己的資金必須找縫隙。

 

智能製造、新能源車、大數據 長期投資機會

 

智能製造領域、新能源車、大數據方面,中國的產業有很好基礎,長期投資機會較好。當下A股調整,也是進場補貨機會,醫藥、健康產業板塊(族群)不要放棄,各國疫苗都在競跑,中國疫苗臨床樣本條件最好,在疫苗問世之前要上轎等著。

 

請同事吃飯,年輕的問我有沒看電視劇「三十而已」?我平常不看大陸劇,除非有人特別推薦。

 

這部劇我還真的有看,跟著家裡小朋友看了幾集,本來就是覺得拍得還不錯的一部網劇,雖然幾乎每個分鏡都有商品置入行銷,可能是早有心理準備(置入行銷是大陸劇日常)也不覺得太刺眼,正好同事問起,查了下資料,「40億」觀看數,討論熱度排名第一,所有置入商品、餐廳都要接著促銷。

 

中國的戲劇創作進步得挺快的,商業化手法也很赤裸裸,我一直不太喜歡,但是本地觀眾願意買單就好。電影院復工,演唱會也開放了,座位率有限制,實體傳媒領域還是生存戰,網路媒體市占集中率繼續提高。

 

這是典型的內需產業,可以帶動幾家企業成長,中國的傳媒、遊戲公司一直在成長,但是時常受到監管政策影響,作為觀察研究就可以。

 

延伸閱讀

「內循環」是什麼?為何會成為A股上漲的新故事?這5點全解讀

2020-08-10

美國嚴格審查 中國企業只能回到香港上市?數據告訴你不一樣的結果

2020-08-03

美中陷入新冷戰 中國祭出這4招因應 衝突升級後的黃金和A股會怎麼走?

2020-07-27

美國全力圍堵打壓 國際資金卻持續加碼中國 A股還有機會上演牛市行情嗎?

2020-07-20

聯準會大放水 法人機構卻按兵不動 美股3月以來一路大漲 竟然是「他們」買進的!

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