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次貸讓美國仇視中國商品

次貸讓美國仇視中國商品

施旖婕

國際總經

shutterstock

608期

2008-08-14 14:05

2007年次貸風暴引爆,2008年美國信貸危機開始急速惡化。IndyMac銀行被接管,二房陷入危機,許多大型銀行紛紛倒閉。但事實上,次貸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可能在太平洋的彼岸:東亞地區。

美國經濟不佳,東亞地區必有難。美國是東亞地區的最大市場,尤其是日本、中國、韓國、台灣、香港等地經濟與美國息息相關。就以中國和香港來說,港幣與美元掛鉤,人民幣亦是相當程度上與美元保持穩定匯率,原因是中國與美國貿易往來密切,有穩定匯率對經濟發展最為有利。

美國消費趨緩,中國出口就會跟著放慢。當然,中國可尋找其他市場,但一直以來,都過分依賴美國,很難在一朝一夕改變。

 

次貸讓美國人仇中

 

美國房價下跌、信貸收縮、消費疲弱,中國的出口量必然受到影響。由於需求減少,原材料價格可能會下降,中國的部分主要企業自然由外銷轉型為內銷。

 

大部分出口到美國的中國產品都是民生用品,像是衣服、家具、家庭電器等。無論美國經濟如何差勁,消費如何疲弱,人總是需要生活用品,筆者估計影響範圍及程度只是輕微。

 

次貸風暴對中美貿易的最大影響是保護主義抬頭。

 

當美國經濟出現危機時,很多人都會埋怨,而美國的怨氣通常都會走到中國那裡去。這也難怪,中國商品充斥美國市場,除了增加美國的外貿赤字之外,還搶走了很多美國工人的飯碗。雖然美國人崇尚自由經濟,主張公平競爭,可是有部分人故意造謠,說什麼中國工人一天工作十六小時,一天工資不堪糊口。

 

筆者曾看過有些評論說,中國的廉價勞工吃光別人的生計,把美國工廠推向破產,把美國工人推向失業,說得好像中國工人不用吃飯似的。當中美貿易上出現順差時,有些美國人就看成中國人做了壞事那樣。有些政客和媒體一起大作文章、大搞檢查,中國商品問題就一個接一個出現。

 

美保護主義對中不利

 

次貸危機後,美國人對經濟的看法已有轉變。不像以前那樣只說自由經濟,保護主義明顯增強;中國當然首當其衝,成為保護主義的犧牲品。每次美國的保護主義抬頭,美國官員就說中國沒盡力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鬧了一陣子,討好一點美國民意之後就忘記這件事。

 

大家可能記得,次貸危機開始的○七年初,美國消費者指責中國製造的玩具含鉛量過高。試問,何以中國玩具在美國暢銷二十多個寒暑,至今才說其中含有鉛毒?跟著是中國食物和藥物不合標準,連梅林牌罐頭也出問題。

 

○七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商品有偏見,一件玩具有很多部分,食物衛生問題又複雜,要是逐件檢查一定能找到一點點問題,中國商品在美國出現問題和次貸問題的時間吻合,很難相信兩者沒有關係。

 

筆者相信,在中美關係良好,雙方在商業上互惠互利的環境下,問題很快會得到解決。但有一件事能肯定,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時,中美貿易糾紛將會增加,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日本出口因此急降

 

日本的情況就稍微悲觀,日本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主要是汽車和高價消費品。在消費疲弱之下,美國人對日本商品的需求自然下降,日元匯率亦會受到拖累。事實上,日本的汽車和電子產品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也日漸下降中。

 

舉例來說,筆者來到美國時買的汽車不是日本車,是韓國的現代汽車。當時,同事都取笑我,他們說那些韓國車走不到三萬英里就完蛋;現在,我的汽車已經用了五年,走了九萬英里都還在使用,沒有人再跟我說那樣的話。韓國車得到美國消費者信任,只是近四、五年來的事情。

 

美元是國際貨幣,差不多所有國際貿易都以美元結算。對商人來說,最怕是匯率波動,能夠有穩定匯率才是生意之道。因為聯繫匯率,中國及香港的商人變相使用美元,大部分原材料是以非美元外幣結算,收取的外幣卻以美元為主。


次貸扭曲的世界:給投資人的警告

 

作者︰楊衛隆

 

1958年生於香港,為專業財經作家。畢業於美國加州沙加緬度城市大學,並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校外進修部修畢法律輔助員課程及取得在加州從事法律輔助員資格。曾於香港一家國際投資公司工作6年,工作之餘在多家出版社擔任翻譯工作。

 

出版:高寶 (2008年8月) 

延伸閱讀

曾月花200萬租豪宅、每晚泡夜店...38歲從破產再翻年收4億:我從那段「縱慾歲月」學到的事

2022-09-29

經歷主管血栓、同事過勞昏迷,工程師30多歲提早退休環遊世界:我從有錢人身上學到的第一個理財之道

2024-01-10

從18歲大學退學到創業年收破千萬,日本公關界帝王羅蘭:不會說「No」的人,他的「Yes」是沒價值的

2022-09-21

退休15年,每天遊山玩水財產不減反增...前外商老總嘆:多虧年輕時從失敗中學到2個理財教訓

2020-12-23

「沒有臥床餘生,很感恩」畢業62年的國小同學會...劉秀枝醫師:退休16年裡我學到的4件事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