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勒是我母校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他的行為經濟學理論,其實對我們在投資判斷決策上,有至關重要的助益。」曾為知名外資分析師、現任異康Fintech集團及青興資本首席資深顧問楊應超說。
他在就讀芝加哥大學MBA期間就曾接觸過塞勒的理論,包括稟賦效應、代理問題等,對比日後工作內容,「的確讓我避免掉很多人性心理所造成的錯誤。」他先以「稟賦效應」舉例,在塞勒的理論中,稟賦效應說明了「對於自己已經持有的資產,人們總會高估價值。」
「分析師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愛上一檔股票。」楊應超說,其實這跟大多數散戶會犯的錯誤一樣,往往持有一檔股票就會高估它的價值,即使趨勢反轉向下,或者個股出現結構性的負面變化,仍然一路惜售持有,導致虧損加大。
「所以你會看到,有些分析師喊進某檔股票後,接下來往往就會一直喊買,就算股價超過了原先設定的目標價,也很少會建議減碼,相反的,是會一直調高目標價。投資人如果誤信這類型的外資報告,其實是很危險的。」
楊應超舉例,就像當年從幾百元開始一路喊買宏達電到高點一千三百元、一戰成名的某分析師一樣,當宏達電股價自千元以上跌到六百元,這名分析師仍然覺得股價被低估,結果是股價跌破百元、甚至跌破五十元。回頭來看,這樣的評估過程顯然充滿了不理性的成分,但在當下,卻很難避開人性心理的稟賦效應。
購入青睞的個股前,你該⋯⋯ 先研究同題材類股,換個角度判斷
他回憶自己在擔任外資分析師期間,曾有一個同樣是掛「董事總經理」職稱的優秀分析師,因為鍾情一檔黑莓機(BlackBerry)製造商的股票RIM,一路喊買,而最終丟了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