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中小企業破產、失業率上升 遠比股市熔斷更可怕的情況一旦發生 世界經濟大蕭條是否會發生?

中小企業破產、失業率上升 遠比股市熔斷更可怕的情況一旦發生 世界經濟大蕭條是否會發生?

黑傑克

國際總經

shutterstock

2020-03-23 13:46

疫情走到這裡,美股熔斷4次,跌幅近35%,全球各類資產持續崩跌,是否會引發世界走入經濟蕭條,眾所關注。未來可能會有2種情景,需對應不同投資策略,才能安度危機並抓住危機入市的機會。

經歷了連巴菲特都沒看過的百年一遇的全球股市快速崩盤,美股從2月20日至今,連續觸發熔斷,9個交易日就上演了4次熔斷,道瓊斯指數一個月的時間,跌掉了1萬點,近35%的跌幅,註定這將被載入美國證券交易市場史冊。

 

就像銀行擠兌,只有取錢出來的人,沒有存錢的人,銀行系統就崩潰了。股市也是一樣,正常情況下,是有買賣成交,而現在是只有賣盤,很少買盤,指數只能持續崩跌。到什麼時候才會停止呢?估計要等到政府及央行端出重要政策或跌到足夠低時,長期投資者願意出錢來買為止。

 

疫情讓各類資產大跌,對實體經濟會產生什麼連鎖反應?

 

油價持續下跌產生的風險是,強化了市場的通縮預期,進一步提升實際利率,導致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反而上升。另外美國頁岩油企業或將進一步導致潛在違約風險,並放大信用風險,衝擊美國經濟。

 

另外,原本和資本市場發生「流動性緊縮」關係不大的商業銀行,也會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擴散及石油價格暴跌下,企業受到負面衝擊,相繼向銀行界提取信貸額度作為周轉。例如波音提取全數138億美元額度,美國希爾頓也提取已獲授的17.5億美元的信貸額度之一部分。

 

目前全球已經進入到危機管理的模式,出現美元荒,美元升值,各國匯率波動加大。也因為各國對疫情的危機處理,讓全球經濟從「暫停」轉向「鎖閉」。如果疫情拖太長,未來風險將從資本市場逐步延伸到貿易和生產領域,中小企業破產、失業率上升等,這些影響和衝擊要遠遠超過股市熔斷。對於各國政府來說,僅僅依靠央行的貨幣政策已經遠遠不能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大衝擊。

 

疫情未來演變預計有兩種可能的情景

 

樂觀情景是,美國是最後一個疫情爆發人口大國,新增病例將在4月底前達到頂峰,這將導致兩個季度的經濟衰退。如果新冠病毒被證明是季節性的,其到5月之後將逐漸消失,美國消費者在一段時間內閉門不出,需求會有所下降。通常,在這種類型的衰退中,股市會下跌30%左右,這一跌幅已經體現,如果是這種情況,疫情不會產生長期影響,世界經濟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悲觀情景是大流行持續幾個月,甚至如同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一直到隔年都還在反復影響,各國政府被迫通過社會隔離及鎖國方式來減緩傳染病的蔓延,以便將其衛生服務系統面臨的壓力分散開來。

 

最終,全世界有一半至三分之二的人口會感染這種病毒,導致全世界有千萬人死亡。該病毒可能傳播到印度和非洲等醫療不足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醫療體系將無法應對,如果是這種情況,全球經濟將顯著放緩,可能導致嚴重衰退,風險資產可能仍存在下行空間。

 

兩種情景對應了不同的投資策略

 

如果是樂觀情景,只要全球新增疫情出現轉捩點,則市場就會逐步見底,而且美國聯準會大放水,加上美國兆元美金刺激計畫等,經濟跳水後會再恢復正常。在樂觀情景的情況下,是可以開始再把各類資產投資部位逐步再建立上起來。

 

如果是悲觀情景,那將會出現大面積企業倒閉,甚至有重量級的企業倒閉,人民荷包縮水甚至失業,失業率走高,沒錢還房貸車貸,開始引發一連串的影響,導致銀行壞帳提升,部分金融企業流動性出問題,消費降級等。

 

如果是這種情景,加上美國聯準會明確表示不會將政策利率下調至零以下,這意味著美國國債不會負利率。因此,即使在最嚴重的衰退中,國債收益率的空間有限,意味著債券目前也不是很好的資產配置。所以,走衰退蕭條的模式,則配置策略就變成現金為王,只能先保留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目前歐美各國主要股市都已經下跌30%以上,跌入技術性熊市,也反應了投資者對歐美疫情蔓延更嚴重、陷入經濟衰退、引爆金融危機等擔心。未來還是要看疫情最後演變情況來決定用哪種投資策略,對於提前已經準備好現金部位的投資者,不論後面是逐步復甦還是走入衰退,都可以比較從容應對。

 

延伸閱讀

兒出國挨轟...張上淳遭波及 鄧惠文:父母在小孩沒出事時被批管太多,出事後卻成戰犯

2020-03-23

國內確診新增16例...13例境外移入!3/24起「禁旅客來台轉機」2星期

2020-03-22

蔡英文:我們都是生命共同體,只有團結才能打敗病毒

2020-03-19

台美合作「6措施」對抗武漢肺炎 罕見以「Taiwan-U.S. 」為名簽署聯合文件

2020-03-19

吳斯懷籲讓武漢台商自行回台 陳時中暫不同意:中國未「解封」代表仍有風險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