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破解3個似是而非的投資謬論

破解3個似是而非的投資謬論

投資心理學-佛洛阿水

台股

shutterstock

2014-02-18 11:22

「有量才有價」、「參考依據越多報酬率越好」、「定期定額保平安」......股市有很多聽起來耳熟能詳的口號,但如果沒有仔細去判斷,當這些觀念,化為內心的口號時,就會變成行為的準則,一旦口號被誤解,賠上的就會是一輩子的投資。

幾天前跟一個年輕的投資朋友聊天,他對於連日的上漲感到很不以為然,他說,除了農曆年後第一天開紅盤有1358億的量以外,接下來的上漲,大盤的量都沒有放大,因此他認為漲勢很虛,行情隨時可能會下跌。

進一步問他,為何要有量才是漲真的?他說有量才是有人氣,有人氣漲勢才會持久。接下來他又提到,所謂「新手看價、老手看量」,量才是真正的重點。話題至此,我沒有多說什麼,但我心裡也在想,這個市場上還真流傳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以下筆者便簡單地分享三個常見的投資迷思:

一、有量才有價


如上圖,去年1月以來,大盤從7600點漲到5/25的8439,成交量並沒有明顯的放出,同樣地去年8月到今年1月,大盤從7737漲到8669,成交量也沒有明顯的放大。若依據有量才有價的準則,這兩次的上漲就無法參與。

破解:量能的內涵比量能本身重要。以大盤為例,過去一年來融資始終維持在1850-1950億上下,顯示散戶進場並不積極,市場主要的買盤在於三大法人以及對於行情較有研究的投資人。因此在過去一年,雖然行情僅有仟點上下的振幅,但有業績題材的個股,卻因獲得青睞,而有不錯的漲幅。因此有量才有價的背後,應該去思考,目前的量背後的參與者是誰,而不是僅被這句口號困住。

二、參考依據越多報酬率越好
 
台灣的投資人很好學,幾乎技術分析、業績題材、籌碼都能說上一點,但常常都是東拼西湊,沒有一個標準的進出流程。從直覺來看,參考的依據越多,應該就越有保障,但實際上,參考的東西太雜,不是該進場的時候沒辦法進去,就是太快出場賺不到大錢。
 

以上圖台積電的月線圖為例,在2008年到2009年之間,股價一度跌到36.5元,對於價值型的投資人來說,50元低價反而是買進的時機點,若把順勢交易的「跌破支撐便停損」的參考模式,硬套在價值投資上,反而會不斷地停損,最後失去後面倍數的漲幅。
 
破解:出場與進場的邏輯要一致。有不同的參考點不是壞事,但重點是參考的東西彼此不要牴觸,比如價值投資考慮的是,用相對低價買進未來能穩定獲利的公司,因此停損的方式應該是公司的營收趨勢已經往下、市佔率無法提升、或是整體產業的沒落,而在股價大幅上漲超過其應有價值時出脫。反之,順勢交易相信的是價格的強勢會維持,因此停損點應該是價格的強勢趨勢改變,如跌破支撐、或是假突破等,停利的方式則為波段漲幅滿足或是價格自高點回檔若干幅度等。

三、定期定額保平安
 
很多人由於沒有時間研究,於是喜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買進基金或股票。這個方式不能說是錯,但如果買到趨勢有問題的股票,定期定額的方式將會讓虧損越來越大。


以上圖A而言,由於整體趨勢向上,定期定額持續的買進,將會在最後帶來獲利。但如果投資標的的趨勢是往下走,比如你用三年的時間定期定額,結果不巧的是這家公司或基金,連續走了五年的空頭,價格越來越低。假設你三年定期定額下來,基金平均成本是12塊,但因為淨值再走空頭的趨勢,到你需要用錢的時候,淨值可能只有10元。三年下來,你還虧了快20%。

破解:先觀察長期趨勢,別在高檔盤整時定期定額。從以上的例子可知,一開始投資標的選擇以及進場的時機點,幾乎就決定了定期定額會不會成功獲利。因此在進場前可以先觀察一下,想買進的股票或基金是否在行情的高檔區,另外,更重要的是不要投資趨勢已經往下走的產業,那是回收不了的付出。

股市有很多聽起來耳熟能詳的口號,但如果沒有仔細去判斷,當這些觀念,化為內心的口號時,就會變成行為的準則,一旦口號被誤解,賠上的就會是一輩子的投資。或許要成為一個精明的投資人,就是能在這些讓人迷惘的聲音中,相信自己的邏輯判斷阿!

--

籌碼分析:不傳之祕(卷二)12/13獨賣上市!

全台唯一投資心理師佛洛阿水著作《贏家投資心理學》

臉書粉絲團,不定時分享新聞解析與投資心理分析

延伸閱讀

文曄砸千億收購加拿大IC通路商Future划算嗎?投資銀行教父杜英宗帶你看懂併購眉角

2023-11-22

台積電、聯發科…投資銀行教父杜英宗:30年來見證台灣從落後小島到半導體王國,關鍵是它

2023-11-30

張忠謀是最厲害的銷售員!杜英宗:不只是晶圓代工,台積電成為世界第一的致勝關鍵

2023-11-01

當年提2個行李箱赴美改變一生...投資銀行教父杜英宗:重回20歲會給自己1個人生忠告

2023-11-09

Yahoo衰敗啟示錄:錯失收購Google、Facebook,市值千億網路帝國如何一步步走向沉淪之路?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