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不投資就是最大的風險 p.78

不投資就是最大的風險  p.78

最近有幾個有關英特爾的消息,我覺得可以拿出來討論。第一個是日前英特爾出有一批晶片組產品出了瑕疵,數量大約是一百萬套,由於這批產品已經散布到全世界各地,因此英特爾宣布要進行回收。

我記得當時國內的新聞媒體把這個消息寫得很大,感覺上把這個事件寫得很嚴重,很多記者也在新聞述敘中提到,前一天美國股市的重挫和這個事件很有關聯,同時,英特爾也將因此會失去在晶片組市場的商機,並且讓國內的晶片組廠商如威盛、揚智有機可乘,進占更多的市場。

我覺得這個消息並沒有這麼嚴重,最主要原因是瑕疵晶片約一百萬套,以全世界一年晶片組出貨套數在一億套以上,這樣的數量不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而且,前一天美國股市大跌,也不是因為英特爾的事件,主要原因是當時有分析師把摩托羅拉的投資等級下降,英特爾受到波及跟著大跌。至於這樣的消息是否就是台灣晶片組廠商的利多,甚至是不是應該如此解讀,其實有點見仁見智。事實上英特爾隔周也發布了可支援 SDRAM 的 815 晶片組,證明的確不是如媒體所解讀的如此嚴重。

這個事情讓我聯想到以前李遠哲演講說過的一個故事,他說,「小時候我很愛打棒球,有一次因為對手漏接而贏得冠軍,老師跟我說,因為別人犯錯而獲勝,其實並不是真本事。」我想,企業經營也一樣,要不斷地成長,須要靠做得比別人好,若經常要靠對手犯錯,才能獲得勝利,這種企業的成功不可能維持長久。

當然, 英特爾最近是犯了不少錯,從前年起推動 Rambus  DRAM,到去年晶片組的產品推出時間一直延後,甚至這一陣子微處理器缺貨,這些可能都有一些誤,不過,英特爾做對的事情比做錯的事情多得多,加上競爭者也不見得能夠跨越競爭障礙,因此英特爾依然能夠維持相當的競爭力。我猜想因應後 PC 時代的大布局,使英特爾對晶片組這一類在其布局中未來的重要性較低的產品線上的定位及資源分配可能有變化,是使其晶片組事業上出現一連串失誤的原因之一。

不過,話又說回來,企業的競爭有時候是有一些時機及運氣的成分。記得有一次,Dataquest 在日本舉辦研討會,有一位日立的主管在會議上發表看法,他覺得經營企業有時和打高爾夫球很像,之前需要很多的辛苦努力及策略規畫,但是若要真的打出一局好球,有時候也要靠一些運氣。              
        

他說的確實有道理,尤其是半導體業一直有景氣循環,因此時機及運氣也相當重要。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也不過才一年多以前,當時的晶圓代工接單不順利,台積電總經理曾繁城還說過,即使當時全世界的晶圓代工訂單都塞給台積電,也填不滿台積電的產能。這句話言猶在耳,但是現在不僅台積電、聯電的產能全部滿載,即使像二線、三線的廠商也都塞得滿滿的。 另外,DRAM 景氣起起伏伏,前任的德碁總經理陳心正也說過,德碁開始賺錢,也不是因為員工特別努力,而是因為景氣來了,景氣不好的時候,員工再怎麼努力也不賺錢。

最近英特爾微處理器缺貨的問題很嚴重,對資訊產業造成不小的影響,我覺得這至少可以衍生出兩個值得探究的現象。    

第一個是,過去英特爾很少會出現這種供應不足的情況,尤其是缺貨持續了數個月還無法解決,更是少見的情況,我認為這確實是因為半導體景氣很好,加上從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全球新增的產能比例不夠大,因此現在開始嘗到產能不足的結果。英特爾當時也有減少一些投資,但相對來說是所有廠商中減幅最少的公司之一,因為英特爾在不景氣中依然賺那麼多錢。如今景氣好轉,需求遠超過在不景氣時較保守預估的產能規畫,這種循環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在不景氣時保守是人之天性。另外一個產能不足的原因,可能是不同製程技術的產能分布與市場需求產能比例不對, 而先進技術如 0.15u 等的轉換及學習曲線也較長,這種現象也同樣產生在晶圓代工及 DRAM 產品上。

另一個大家注目的焦點就是 1GHZ 的 CPU, 超微號稱領先英特爾推出第一個 (1000M) HZ 的 X86 CPU, 對英特爾與超微而言,這場速度比賽其實有點流於口水戰, 1G CPU 對一般的使用者毫無意義,而產品的占有率一定要有足夠的大量生產才有意義,只有 CPU,沒有晶片組及使用軟體配套是不可能出多少量的。

其實科技產業的競爭經常有非理性的一面, 超微即使宣稱有一 GHZ 的技術,但其實產品尚未能大量交貨,而且這種宣稱又激起英特爾的戰鬥意志,結果把產業競爭導到一個非理性的狀態,這樣的情況對消費者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只是製造大量無生產力的(Nonproductive)新聞報導及誤導而已。

我曾經看過一個報導,提到網路時代資訊家電的發展遠景,有公司主管在研討會強調許多家電產品未來都會上網,像電冰箱、咖啡爐、鬧鐘都可以上網,也都會有通訊的功能,屆時鬧鐘和咖啡爐也可以溝通,如此只要事前先設定好,鬧鐘就可以告訴咖啡爐什麼時候該煮咖啡。 

看到這個報導,令人覺得有點啼笑皆非,人類設計出這種功能的產品,到底有什麼意義?到底解決了人類什麼樣的問題?這樣的網路願景其實一點都不可愛,甚至是走火入魔。科技發展一直有技術推力和市場拉力兩項因素在交互影響,產品如果不合使用者需求,用技術的力量來硬推鬧鐘經由網路煮出來的咖啡,我不認為比較好喝。而像現在已步入網路時代,頻寬再怎麼增加也不夠,只要有產品能解決頻寬不足的問題,一定可以在市場上成功推出,這是有市場拉力在等產品來提供解答。後 PC 時代,頻寬比超強計算功能還有用是肯定的事實,市場推展一定要考慮這一先決條件。

話再說回來, 英特爾的 CPU 出現缺貨,雖然對下游系統廠商造成出貨受限的問題,但是若以整體來看,適度的缺貨其實對上下游的產業都好,因為當各種零件及晶圓廠都很缺貨時,不可能會有新進者加入攪局,市場的穩定性可以維持,一旦供給過多時,市場上就會有削價競爭的情況出現,市場的穩定性會被破壞,對整體產業來說其實不會是好現象。

另外,最近有關新經濟和舊經濟的話題一直不斷,我想提出兩個我觀察到有關新經濟的具體例子。一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諾基亞,這是一家擁有一三五年歷史的公司,早期是一家在芬蘭的木材工廠,後來又做電纜及橡皮靴等其他很多東西一九八○年代,諾基亞開始思考要進行轉型,後來決定往電子產業走,剛開始做了很多東西,包括像電視、電腦、監視器等都有,而且當時諾基亞已經開始做無線電話,但是那種產品是僅限於北歐及芬蘭境內使用,和現在的手機其實並不一樣。

到了九○年代初期,諾基亞決定開始朝向電信產業發展,並且把其他的許多產品都逐漸淘汰掉,很專心地做電信產品,結果到現在,諾基亞已奠立了無法取代的地位,這是從舊經濟轉型到新經濟的典型成功案例。

另外在印度也有一個很有趣的案例, 就是 Wipro 公司,Wipro 是印度現在科技公司代表者之一,一九四○年代是做蔬菜油的公司,當時這個生意還不錯,但是後來蔬菜油成長性有限,這家公司又轉做電燈泡。十幾年前,由於公司階層看到英、美等地需要很多寫軟體的人才,於是就招募了很多印度的軟體人才進來,門幫歐美的公司代工寫軟體,結果這個轉型非常成功,過去兩年這家公司的股價漲了八十倍。

有趣的是,Wipro 目前還在做蔬菜油,只是比重已經很小了,Wipro 老公司位於離孟買十幾個小時的傳統小鎮,那個地方還滿是黃土和牛車,小鎮人口只有七萬,根據統計有六百人是 Wipro 的股東,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幾十年來 Wipro 不斷地分割配股,幾十年前的一股目前已經成長到一萬兩千股了,以目前的股價看,只要擁有四萬五千股的股東,身價就有百萬美元,換句話說,只要幾十年前擁有 Wipro 四到五股,一直放到現在就是百萬富翁了, 據了解,以這個小鎮的生活水平想要認真用掉一萬美元都要絞盡腦汁,卻住了那麼多百萬富翁,真是奇怪的新舊經濟對比。

從舊經濟到新經濟,諾基亞與 Wipro 都是轉型成功的例子, 他們能夠成功,是因為企業勇於嘗試、肯改變,而且提出遠景並努力實踐。

不過,舊經濟與新經濟所造成的差異,其實有時候也大得讓人很難接受。例如屬於舊經濟的企業股價的本益比都在二十以下,但是新經濟的個股如思科,市場願意給他的本益比竟然高達一九○,這種差異實在高得太離譜,連管理學大師彼德杜拉克都說,他實在看不懂這種新舊經濟的現象。

最近的一期《財星》(Fortune)雜誌就提到, 如果思科的本益比和微軟一樣,那麼思科現在的股價就要從六十餘元修正到二十元,財星的記者還去訪問思科的員工,有個思科的員工說,「因為我們是屬於新經濟,微軟已經是舊經濟了!」這個回答我想比爾蓋茲聽了都會昏倒,微軟都被列入舊經濟的範圍,可以想見這個世界變化得有多快了!不過這也不誇張。從網路科技事業看華爾街提到的網路四騎士是思科、甲骨文、昇陽及 EMC,這當中並沒有微軟。

開個玩笑講,「一九○」這種指標從常識範圍看,應該不是用來衡量本益比的,大概如膽固醇指數,德國高速公路上的車速或者天才的 IQ 才是「一九○」的這個範圍。願意用一九○本益比買思科股票,可能是 IQ 太高,思考方式不一同於一般人吧!或者思科的員工平均 IQ 是「一九○」,這個玩笑倒也值得大家深思一下。

新舊經濟的鴻溝太大,在定義上有時候也不太清楚。所謂的新經濟,指的應該是具有高成長性的,而且未來發展空間很大的領域,至於舊經濟的領域,雖然可能有很大的規模及價值,但是成長性比較有限,可是,如果只是因為成長性有限就會顯示出那麼大的本益比差異,這個懲罰也太大了一些!

最近我與家人投宿高雄的一家飯店,結果一大早飯店的服務人員就送來一份工商時報,我還發現其他房間有的人送中國時報,有的送民生報,我就問我的小孩,飯店怎麼會知道要送工商時報給我呢?他就跟我說,「爸爸,你在登記的時候不是寫你是服務於科技公司嗎?所以他們當然就拿工商時報給你看了。」

我覺得他的回答挺有道理的,於是我就再問他,那麼科技公司到底和一般傳統的公司有什麼不同?這個小傢伙不假思索地說:「科技公司就是把東西越做越小、越做越強、越便宜,不像鮪魚罐頭裡面永遠都是鮪魚。」

我的小孩才國小五年級,現在每天都在上網玩電腦,他的回答可真有意思,我想他說的沒錯,科技公司把東西愈做愈好,但是價格卻愈來愈便宜,對社會創造更多價值,這確實就是新經濟所代表的涵意。

前面提到的諾基亞及 Wipro 兩家公司, 其實為新舊經濟的轉變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腳,只要企業能夠跟著變,抓到新經濟的潮流,通常結果都是不會太差的,這種例子在台灣也有,其中半導體是很明顯的例子。

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是從工研院衍生出來的聯華電子公司,當時政府以資金助成立,代表的企業是交銀及中華開發,另外民間企業也有東元、聲寶、華新、華泰等企業,由於聯電成立的時候,正值消費性電子、個人電腦產業興起,因此創造了聯電在民國七十六年獲利大好,當時每個員工一個月拿兩個月的薪水,還有股票紅利可拿,因此,當時有投資聯電的民間企業如華新及華泰,也把聯電的股票賣掉去成立自己的公司,例如華新成立華邦,華泰的董事長杜俊元投資成立矽統,另外華隆紡織也成立華隆微電子公司。

當時這些原來屬於傳統企業的經營者,把錢投入可以算是新經濟的半導體業,目前的成績都不錯,像華邦目前的市值也相當可觀,華隆微電子雖然做得不好,但是因為又投資了一個義隆,在半導體業上的投資也算是有回收,華泰在封裝測試、矽統在設計及現在跨入製造,也都算是相當有成績。即使是自己沒有投資半導體的聲寶及東元,由於擁有不少很低成本的聯電股票,也明顯比過去許多同業要擁有更多的轉投資收益,可以用來投資新的事業。             
            

台灣發展半導體業的一個失敗例子是國善電子,這個案子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後來那批人才又在宏碁電腦施振榮的號召下回到國內組成揚智,火種依舊發光,後來宏碁又投入德碁,雖然最後被台積電收購,但是宏電一直勇於嘗試,不斷投資才得以創造現在的局面。台灣發展半導體業的歷史,其實也是傳統企業從舊經濟轉型到新經濟的例子之一。

從這裡我想衍生出我的一個看法,通常企業都會面對一些新的投資機會,或者是去開創新的事業,由投資的角度看,當然風險評估是新事業中很重要的考量,有一句關於網路投資的笑話是「你要評估風險時,記住,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投資」,其實這應該不只是笑話,而是由舊經濟轉型新經濟時重要的遊戲規則之一,有投資沒有保證成功,不投資就完全沒有機會。從台灣發展半導體的例子,就可以很明確地看出來。當然,網路、通訊這種新經濟出現後,台灣很多產業就變成了舊經濟了,企業經營者要好好思考,沒有投資就是最大的風險,切記!

(蔡明介是智原科技公司董事長, e-mail 為 m_k_tsai@novatek.com.tw,歡迎讀者來信討論。)

延伸閱讀

0056、00878、00713這3檔高股息ETF差在哪?她從50萬開始滾出5千萬身價:這樣做月月領息更安心

2024-04-06

00939、00940月配息多少才及格,贏00878、00919?他38歲提早退休身價上億:合理期待每月至少領息●元

2024-03-25

00878股價17.4→22.9元!月配息、10元銅板價...高股息ETF這麼多,為何我存股00878?達人列3大好處

2024-04-10

00940、00939、00878、00919...存股哪1檔領息最多?他38歲提早退休身價上億:用成分股聯發科算給你看

2024-03-22

月薪43K小廚師存股492張00878!「1%買進紀律」年領百萬股息、買下一間房:寧信00878,別信老闆騙人的嘴

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