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里歐將總體經濟中,最重要的兩個變數:通膨率、經濟成長率,交叉畫出經典的「四象限」,分析在四種環境底下,應持有的資產類型為何。
「避險基金界的賈伯斯」,美國《經理人》雜誌曾這樣形容橋水創辦人達里歐,他要求所有員工要絕對真實與完全透明,這種管理作風甚至被前員工以「邪教(cult)機構」形容。事實上,他追根究柢到近乎偏執的性格,不單應用於管理團隊,也反映在他的投資行為上。
就像他對自己和公司決策錯誤進行細部檢討、寫成一條一條的處世管理原則一樣,面對投資,他的核心理念也是透過不斷分拆,找出最佳策略與方向。
首先,他提出「投資=無風險報酬+市場整體報酬+超額報酬」的概念,也就是把投資分拆為「防守」與「攻擊」。
防守:風險分配 替各種資產貼標籤,找出互補性
在橋水的基金當中,負責「防守」任務、也就是抓住「市場整體報酬」的,是橋水全天候(All-Weather)基金。達里歐定義,「全天候基金的目的,就是追求合理報酬之外,尋求最安全策略。」目前該基金規模已達六百億美元。
全天候基金特別強調「風險分配(Risk Parity)」觀念,如同達里歐所說:「若能配置十五種價格相關性低於二十%的資產,就能極大降低風險。」當然,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大量的分散配置,但可以學達里歐的作法:把各類金融資產分類,依據各自有利的經濟環境,為每種資產貼上標籤,就能一目了然各種資產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