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唯有你先尊重自己 別人才會把你放進心裡

唯有你先尊重自己 別人才會把你放進心裡

2017-12-11 11:49

你也是一個覺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困難,害怕衝突的人嗎?每一次只要意識到對方快生氣了,就配合對方的做法,壓抑自己的感受?

為什麼不招搖、守本分,

滿足大家的要求,我還是受傷了……

 

你可能會有的心理感受

自責:都是我錯吧?

無力感:不管我做什麼,大家好像都沒看見?隨和:配合大家比較好吧,我好怕爭吵的場合。

退縮:別人會稱讚我,一定只是場面話……

 

一提到沒有界限的人,我們通常很快的會聯想倒退縮、對自己比較沒有信心的人。這些人很容易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無法拒絕不合理的要求,讓自己疲於奔命。或是明明是別人的錯,卻總是先檢討自己,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把事情做好、或沒把話講好,才會讓結果不如預期。

 

便利貼女孩

 

惠蓉的母親因為難產,生下她之後沒多久就過世了,父親一個人無法兼顧工作和小孩,不久就再度續絃。

 

惠蓉記得爸爸和阿姨〈繼母〉結婚之後,就時常有口角。每回他們吵架,惠蓉就躲進棉被中發抖,即使把耳朵摀上,仍不時傳入一兩句話語:「要不是因為你女兒,我們早就有錢買車了⋯⋯」、「你女兒身體這麼差,三不五時感冒,花這麼多錢看醫生,真浪費⋯⋯」這些話仍舊刺傷了惠蓉小小的心靈,她總覺得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

 

後來繼母生了弟弟,做爸媽的理所當然認為惠蓉應該負擔照顧弟弟的責任。可是惠蓉的年紀還小,根本沒有能力完成許多困難的家事,因此常常打破碗、摔壞東西,讓媽媽常生氣指著她鼻子大罵或向先生告狀。爸爸在外忙了一天,下班又累又煩,聽到太太的抱怨,心情更不好,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教訓惠蓉。

 

惠蓉常常想著,如果她不存在,是不是爸媽會過得比較好?於是,她從小就很怕造成別人麻煩,總是一個人默默躲在角落,儘量不引起注意。好不容易長大了,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便搬出來自己住,擺脫寄人籬下的生活。但是惠蓉卻發現,生命並沒有變得比較輕鬆、簡單。

 

在工作上,主管常常臨時交辦給她許多工作,讓她無法準時下班,必須加班才能把事情做完。有時,辛辛苦苦完成報告,遞交到主管桌上,主管看沒兩行便開始數落:「這麼爛的行銷方案,會有人買嗎?妳有沒有市場敏感度啊?」

 

面對主管的質疑,不論惠蓉有多麼堅定的立場或有利的數據,她第一時間都是連忙道歉,常把「對不起」掛在嘴邊。唯唯諾諾的姿態,儼然像個便利貼女孩,完全沒有尊嚴可言。

 

此外,惠蓉很害怕自己的想法跟別人不一樣,若同事詢問她的意見,她總是笑笑地說:「大家覺得好就好,我都可以。」或者,「這個我不懂,你還是問問其他人吧!」甚少提出自己的觀點。

 

任何人請她幫忙,她幾乎都會答應。如果對方肯定惠蓉的努力或付出,惠蓉又會抗拒,推掉對方的善意,完全收不下任何的稱讚。她就像蠟燭,不斷地燃燒自己,點亮別人。

 

而組內的前輩看惠蓉好欺負,就經常擺爛,把自己的工作移花接木到她身上,惠蓉也沒有捍衛自己的權利,沒有向上級反應,便默默把工作做完。等到開會時,前輩又搶著邀功,誇誇其談自己的豐功偉業,彷彿幾天幾夜爆肝、熬夜的人是他,不是惠蓉。面對這一切不合理的對待,惠蓉總是以大夥都是一家人,不需要太計較帶過,甚至連生氣的念頭都沒有。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惠蓉,便是,「永遠對壞事說Yes,好事說No  。」

 

長時間和自己的感受斷裂,讓惠蓉的內在一直是匱乏的,她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地釐清自己的想法、做些快樂的事情,滋養自己。對自己有許多的懷疑,總覺得別人比較優秀,自己是添麻煩的那個人。她知道自己不快樂,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很怕自己說出來會傷了別人,心中有很多的擔心。

 

便利貼女孩的迷思

 

這類型沒有自信、總以他們意見優先的人,內心常有兩種典型的迷思。

 

我不應該讓別人不開心

 

由於童年的成長經驗,惠蓉背負著父母失和的原罪,不管他們一開始是因為何事而吵架,吵到最後都能跟她扯上關係,指著蕙蓉吼:「都是因為妳!」更讓她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這樣的經驗讓惠蓉對於情緒的波動很敏感,有任何一點風吹草動,她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而別人的想法、看法,永遠先於自己的感受。因為「不想看到別人不開心」,以至於她無法明快地做出拒絕,總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皺眉,而做出妥協。

 

在心理學中,人們為了生存,會發展出一套防衛機轉,以避免或減輕心理上的痛苦、緊張或焦慮。惠蓉夾在父親與繼母的情緒戰爭中,無形間將他們的憤怒吞進身體裡,認同了他們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覺得自己就是一切問題的始作俑者。

 

特別是自信較不足的人,由於自我概念較為負面,缺乏對自己或生命的意義感,因此他們會把外界的眼光或評論當成是自己的核心觀點,分不太清楚內在經驗與外在現實,經常會融合在一起。把別人的不開心,都當成是自己的責任。

 

 

設立界限,就是難搞的人

 

另一個卡住惠蓉讓她承擔過多的責任的信念,便是她擔心一旦說出自己真實的期待或需要,就會被貼上「龜毛」、「機車」、「奧客」⋯⋯等難以相處的標籤。

 

其實,擁有健康的心理界限和堅持己見、毫不退讓是兩碼子事。有健康心理界限的人,不僅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同時有能力清楚地表達。因為他知道沒有人有義務猜中自己的心思、自動滿足自己所有的想像,所以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是關係靠近的第一步,目的是減少不確定感帶來的猜忌。但是他也曉得說出來不等於別人就一定買單,需要透過良好的溝通,才能找尋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或共識。

 

可是堅持己見,就是完全的自我中心,不在乎他人的處境與狀態,一意孤行,絲毫沒有轉圜的餘地,才會被冠上「難相處」的帽子。這兩者之間還有很大的模糊地帶,需要視情況而定,可是對自己較沒信心的人,他們的思考會比較僵固,一旦認定了就很難有鬆動的機會,因此很容易陷入「全有全無」的二元對立思考中。

 

內心真正害怕的是 害怕被眾人孤立

 

然而,在這些信念背後,有一個最大的恐懼,以致於惠蓉就算發現自己的想法有缺陋,她仍然很難做出改變。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害怕被孤立。」

 

以惠蓉而言,由於她一出生就失去母親,在她最需要人照顧、關愛的時期,經常是被忽略、被疏離的,無法透過照顧者的反應來證實自己的感受合不合宜,因此對自我價值一直是懷疑、模糊的,必須透過討好、順從,來贏得爸爸和繼母的關愛。

 

而被排拒的經驗,也加深了惠蓉生存上的焦慮,以至於她很害怕在團體中被孤立,為了讓自己在關係中有一個安全的位置,不會被討厭或陷入人際風波,她選擇關掉自己所有的感受和意見,隨波逐流。以他人的想法為依歸,不斷地妥協與遷就。

 

你可以說她是好好小姐,但是這種讚美背後隱射的是沒有原則。以至於同事在開會或討論事情,不考慮她的立場,而她也自覺不論自己多努力,好像都沒人會在乎,彷彿是辦公室的隱形人。

 

心理學相信當事人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當時他認為最合適的做法,在那樣的情況下,會發揮最大的極限,因為人都是趨樂避苦。只是我們經常活在錯置的時空,人長大了,策略沒有跟著調整,以至於過去能為自己帶來好處的方法,放到現在變成痛苦的來源。這都是因為缺乏因時制宜。

 

你可以把心理策略想像成一件衣服。十五歲時穿起來好看的外衣,放到二十五或三十五歲,很可能不合身或穿起來彆扭。但是並非全是那件衣服的過錯,而是你不同了,身分也改變了,需要不一樣的裝扮。可是人常常會貪戀過去的美好,而不願意嘗試新的可能,以至於我們老是面對著過去,背對著未來,而讓舊回憶成為阻礙自己的理由。

 

如果惠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因為不得已、因為自己還是一個小孩子,所以只能先用討好、順從,來讓自己生存下來。但是時至今日,她已經長大了,擁有不同的能力與資源,不用再依附於任何人底下,早已有能力照顧自己,獨立生活。她就會持續用這個策略來讓自己感覺到安全,可是代價就是她必須犧牲自己的獨特性,以免引人注意。這個她最熟悉的做法,正是帶給她痛苦的來源。

 

直到有一天,她能體悟「把自己說清楚」不等於「違抗父母」,以及父母的婚姻問題是來自於溝通不良,她只是代罪羔羊,並不是她的責任。她才能慢慢地長出自己的聲音,不再害怕被看見。

 

看完了惠蓉的故事,回到你身上,你也是一個覺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困難,害怕衝突的人嗎?每一次只要意識到對方快生氣了,就配合對方的做法,壓抑自己的感受?或許,你可以想一想,這麼多年下來,你使用這個策略,真的有讓自己活得比較快樂、滿足嗎?還是你覺得愈認真、反而愈挫折?很可能你以為的「以大局為重」,看在別人眼中是「懦弱無能」的表現。

 

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要和別人吵架。但是你不說出自己的看法,別人只會把你當背景,更不會因此喜歡你、接近你。也就是說,你想要的不可得,你不樂見的卻一定會發生。

 

既然沒人敢保證,在關係中怎麼做一定不會被孤立,倒不如讓真實的自己有機會出來呼吸,至少你還保有自我,可以當自己的啦啦隊。其實沒有人能夠真的孤立你,除非你自己先選擇了在乎,並繼續留在讓你痛苦的關係當中。唯有你先尊重自己,別人才會把你放進心裡。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楊嘉玲

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

啟點文化負責人。

 

柔順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冒險的心。

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畢業,曾榮獲全國優秀碩博士論文獎,本欲往學術界發展,但繁雜的行政和升等壓力,漸漸失去與人好好連結、互動的機會。決定在30歲生日,送自己一份禮物,離開專任教職工作,追求夢想。

 

創立啟點文化,透過經營公司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實生活中須面臨的考驗。因此,總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語,幫助個案突破盲點。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是將枯燥艱澀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簡單、有溫度的話語啟發人們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生命的處境,找到前進的動力。

 

著作:

《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2017),本事出版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2016),本事出版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2015),本事出版
《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2013),本事文化
《啟動改變力》(2012),馥林文化

 

想要了解更多〈啟點文化〉:www.koob.com.tw

 

書名:

心理界限:

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出版:采實文化

延伸閱讀

陷入「愛的勞動」的兩難 她該如何找回自己的人生?

2017-12-06

一探熟年「卒婚」風潮:愛不需要恆久忍耐、失去自我

2017-11-07

患得患失、過度自我歸咎!職場常見的三種「毒性思考」,如何緩解?

2017-07-17

投資廣達、緯創,不如直接買輝達!他不到40歲身價上億、年年賺30%:2招找出便宜好股票

2023-08-24

台股傳奇交易員!巨人傑17歲進股市、本金只有1萬,31歲翻成交量5千億超級散戶:即使賠1元也要找出原因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