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找出動機,才能達到目標

找出動機,才能達到目標

2018-07-27 11:06

行為背後的動機往往耐人尋味,這一講,我們將運用「目標理論」分析行為背後,是希望做好、做滿?還是一心想表現給他人看?不同的動機,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導致不同的結果,學會分析框架之後,面對未來的各種選擇,也許會更清楚。

前一陣子去士林逛街,在夜市附近發現某家店大排長龍,客人沿著馬路排了上百公尺,他們不是在排隊等小吃,而是等著搶購限量球鞋。

 

如果你訪問排隊的人,為什麼會願意為了一雙鞋等這麼久,排這麼長的隊?他們可能會給你各種不同的答案:

 

「這是Yeezy Boost 350 V2啊!說不定運氣好還能搶到Blue Tint款式呢!」

「我老公快過生日了,我知道他一定會很喜歡,想給他一個驚喜!」

「我就是個球鞋控啊,這最新的限量款,穿在腳上就覺得走路有風!」

「轉手賣立刻賺啊!」

「我看到大家都在排隊,應該東西還不錯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動機,有些我們可以理解,有些可能會讓我們內心翻個白眼──「蛤!這是你願意站在太陽底下3個多小時的原因?有沒有搞錯?!」

 

買鞋子是一個下午的事,但談到人生規劃,動機更是不能小覷啊。人生不是只有被動等

 

著事情臨頭,我們也要主動爭取、設計、實踐我們要的生活,是吧?那內心的驅動程式又是什麼呢?努力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上一講談到了心態如何影響我們面對挫折的方式;在第五講,我們來談談心態與動機如何影響我們的主動選擇。

 

人的動機很複雜,以前,很多人想學醫,多少成分是因為樂於救人?多少是為了高薪和社會地位?

 

現在許多年輕人想創業,多少是為了使命和願景?多少是為了發財?多少是因為嚮往新創團隊的lifestyle,想要自己當老闆,不再聽人使喚?

 

也許,我們內心的動機,連自己都搞不清楚;但我必須說,做重大的人生決定前,最好捫心自問:

 

Why am I doing this⋯「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請你盡可能誠實地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對自己都不願意說實話,那有一天,當你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的時候,也就不要覺得奇怪。

 

心理學的「目標理論」(Goal Theory)將人們的動機用兩條軸線來定位,我們來試試看:請你在一張紙上,畫兩條對角的直線。在一條線的左右兩段,寫上「自我」跟「任務」;在另一條線的上下兩段,寫上「趨近」和「迴避」。

 

第一條軸線「任務 vs. 自我」:在「任務」的極端,一個人的動機純粹是因為對事情感到熱中,或是為了他所服務的對象,而不考慮到自己;在「自我」的極端,動機則完全自私,所做的事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

 

第二條軸線「趨近 vs. 迴避」:「趨近」是比較主動積極的行為,例如為了完成學位而去報名課程;但並不是所有的動機都是積極的,我們可能跟著排隊因為「不想錯過機會」,也可能為了「不要落伍」而去逼自己學一個新的技能,這些就算是「迴避」的動機。

 

於是,我們可以把各種行為和動機放在這兩條軸線之間,看看是偏在哪個象限。你也可以試試看,回想最近做過的一些事情,你做決定當下的考量是為了自己好,還是為了做好某件事?你的決定是為了趨近理想目標,還是為了避免擔心的事情發生?

 

想必每一個決定都是複雜的,可能有一部分為的是自己,又有一部分是為了做好事情,但捫心自問,還是有「偏向」某一邊吧?你可以在紙上按照這兩個軸線來「定位」你過去的這些決定,然後再來看看是否多半落在某一個象限中。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這些象限組合。

 

「任務─趨近」(Task-Approach),這樣的動機會讓人為了精通某件事而主動練習,並重複嘗試,能夠徹底做好一件事,本身就是動力;教育學者認為,學生在這種狀態下求學的效果最好。如果你的動機多半都在這個象限裡,那你的心態應該比較積極上進。Good for you!

 

「任務─迴避」(Task-Avoidance),代表一個人會意識到為了做好某件事,為了完成一個任務,而必須割捨其他不相干或讓自己分心的事情。如果你的動機多半在這裡,那你可能覺得自己平常要很努力才能達成目標,也可能會比較常感受到壓力,自律是好的,不過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我們也要靈活拿捏,不要讓自己因為執著在某個目標上,錯失了眼前其他的好機會。

 

「自我─趨近」(Ego-Approach),這類的動機,會讓人選擇去做一些出鋒頭、炫耀的事情,它可以是很強的動機,而動力來自於渴望建立自己的地位,或是為了好強心,如果你做事情的動機多半落在這裡,可能會覺得自己有時候很有活力,但少了掌聲和舞台,或是別人監督時就會興趣缺缺。也請小心自己的言行,不要因為爭鋒頭而在無形中傷害了別人。

 

「自我─迴避」(Ego-Avoidance),這就是當人為了要維持一個好形象,而去避免挑戰,或選擇比較不會讓自己出糗的機會,如果你的動機多半在這個象限裡的話,會比較可能感到「卡卡的」,有種伸展不開的感覺,思想和行為也比較容易消極,這時候,你可能要問自己是否太執著於完美的標準,反而不敢去挑戰夢想,不願面對挫敗?

 

用這張圖來檢視自己的生活、歸納內心的動機,可以從中洞察自己的心態。舉例來說,如果你發現最近做的許多事情都落在「自我─迴避」這個象限中,或許要問自己:是否外界的一些壓力,讓我感到信心不足?我是否為了要保護自己,而迴避了該做的溝通,現在,是不是該為「對」的事情發表真心意見?

 

我們在決策、學習時,必須深入了解自己:為什麼我會做某些事情;又是為什麼不去做其他的事情呢?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我們做事本來就有很複雜的考量,有時候自私一點,有時候大愛一些;我們的動機也可能會隨著年齡和生活歷練而改變。就像有些人年輕時非常自私自傲,後來有了戲劇性的轉折而「開悟」,隨之投入善事,個性和為人都有了180度的轉變;有些人一開始很善良,但因為某些遭遇而變得憤世,在任何一個當下,孰是孰非從來不是絕對。

 

你我都是一個正在自我塑造的未完成品。

 

我相信,人是會改變、會成長的,而自我實踐和力求進步也是人的基本需求。我們不需要為過去感到愧疚,而是要對當下好奇一點,誠實面對自己,搞清楚內心的動機,你會發現生活「順」很多。

 

延伸閱讀

工作難找、不敢結婚、買不起房子?小資族理財可以試試這一招!

2018-02-05

如何賦予學習一個動機?

2017-12-18

這樣定目標 激出員工最大潛力

2016-12-15

動機,決定你的成績

2015-06-02

有明確的動機,是持續記帳最大的動力—候昌明睡前5分鐘 記出千萬身價

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