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台大畢業,卻被老外同事嫌不好溝通...美國工作10年,教會我的3件事

台大畢業,卻被老外同事嫌不好溝通...美國工作10年,教會我的3件事
照片為配圖非當事人

2020-05-13 17:31

來到美國已經10年了,在美國求學和工作是一個不斷挑戰自己走出舒適圈的過程。一路走來,有3件事讓我收穫最大:

 

一、 溝通

 

在麥肯錫當管理顧問時,我每年從同事收到的反饋都差不多:David你的分析能力很好,但溝通能力有待加強。一開始我非常認命,畢竟英文不夠好,往往無法在和客戶溝通時用道地的英語表達,有時候甚至在討論中聽不懂內容,也難怪被人家說我溝通不好。

 

但過了幾年之後,我的英文已經進步許多,聽不懂的狀況已經很少出現,我在公司得到的評價還是「溝通有進步空間」,我才明白美國人所指的「溝通」遠遠不只是「英文」而已。

 

在與許多導師(mentor)聊天後我才明白,他們在乎的,是你能不能夠在團隊討論的時候提出自己的看法;向資深主管報告的時候,能不能用非常簡短但是精練的表達;在大家討論方向混沌不明時,能不能幫助大家釐清思緒,並且提出可行的辦法。

 

美國人從小就開始訓練溝通的技巧。我的女兒現在讀小一,她在學校已經需要站在全班面前報告,這是從小在台灣長大的我必須參加演講比賽才會有的經歷。

 

二、批判性思考

 

在美國工作的第一年,我的主管給了我一句建議,我至今依然收穫無窮。他說:「對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看法。」

 

從小在台灣長大,儘管唸的是建中、台大等所謂的名校,但我來美國之後才發現,自己在批判性思考的訓練相當欠缺。記得在密西根商學院上策略課的時候,有位教授每堂課都會點名學生,要求他對某個議題提出看法,例如:你認為某某公司應不應該進入中國市場?

 

通常這些題目都沒有正確答案。你若回答「不一定」,就會被教授電到死,但當你選擇自己的立場之後,他總是會提出反面的觀點來挑戰你。

 

教授的目的是訓練我們能夠提出自己的一套邏輯清晰的說法,並且捍衛這個觀點。無論是在商學院的小組討論,或著是畢業後的工作,基本上也都是透過這個模式。大家彼此激盪,挑戰對方的觀點來達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三、拓展眼界

 

大家不妨猜猜看,當一群美國商業菁英聚在一起吃晚餐的時候,大家討論公事的比例有多高?50%、80%還是100%?答案是幾乎是零。

 

大家討論的內容往往天南地北,包括體育、家庭、旅遊、打獵、文化差異、社會議題等。許多剛來到美國的國際學生,常常發現自己很難融入美國人的談話之中,除了英文的流利程度之外,還有個原因就是不懂大家在聊什麼,因為自己的涉獵不夠廣,不夠深。

 

我們在面試新人時,常常會使用一個「飛機場法則」。如果你被卡在飛機場好幾個小時,你會不會想和這個人一起等飛機?這已經不是一個人做事能力強不強的問題,而是這個人是不是有趣的問題。

 

在美國工作文化裡,和同事閒聊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團隊合作重要的催化劑。而和人聊天的材料,往往來自於我們人生經驗的廣度。這絕非整天埋首讀書能夠得到的。

 

另外提一下,我常常思考為什麼華人在美國大公司擔任高階經理人的比例很少。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我自己認為上述幾點也往往是在亞洲長大的華人的弱項。

 

我很羨慕時代基金會的學弟妹,從YEF, Garage+, 到時代學院等,透過這個平台培養的經驗和能力,正是成為國際經理人所需要的。相信對於有志成為國際經理人的學弟妹絕對不會空手而歸。

 

作者簡介_盧大豐

盧大豐是時代的骨灰級學長,於本世紀初在基金會實習。畢業於台大工管系。美國密西根大學Ross商學院MBA。曾任職於新加坡Oliver Wyman和美國McKinsey企管顧問公司, Visa客戶行銷部門。目前在臉書矽谷總部任職,領導全球消費者行銷戰略規劃團隊。

 

本文獲「時代基金會」授權轉載,原文:美國工作教我的三件事

 

延伸閱讀

30年股海老手:如果你問我,手中的股票哪一檔獲利最高?答案是,被我忘掉了的那一檔

2020-05-13

身價7千萬還哭窮!他每年被動收入750萬元,42歲後悔太早退休:生活太花錢了

2020-05-12

就算忍無可忍,也請不要率性離職!給35歲的上班族:對於工作,你該學會4件事

2020-05-12

如何掌握下一個飆股?低檔整理股別擔心 重點要看是否有「這三個」動能放大跡象!

2023-09-23

台股血流成河「殺破2萬」暴跌547點!AI股拋售人踩人…蔡明彰盤點2劇本「4大受害股出列」

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