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如何跟顧客當朋友?

如何跟顧客當朋友?

商周出版

職場

2015-05-15 09:48

行銷最好的方法就是變得有用,人家對你就會不一樣;他們對你會像對待朋友一樣。我們必須保持利用價值。

這是行銷人員的夢想:有個眾人經常互動的品牌,許多顧客更是天天與之互動。這些互動的時刻絕大多數都是正面的,在在強化了品牌價值。如果你負責這樣一個品牌的數位行銷,風險一定相當高,但只要想辦法強化品牌價值就贏了。干擾、妨礙,過度行銷,那就輸了,而且過程中還會傷害品牌。

這正是惠勒(Alexandra Wheeler)在星巴克(Starbucks)的情況。星巴克是具有強大品牌形象的象徵性品牌之一,在美國乃至全世界有數千個接觸點。身為全球數位行銷副總裁,惠勒負責星巴克所有的行動體驗,包括行動行銷。她在二○○七年進入星巴克以來,一直從事數位與社交連結事宜。而接掌這個職務是因為從二○○七年iPhone問世以來,行動互動的崛起。

星巴克的形勢對利用行動時刻非常有利。時至今日,如果平常日的早上七點半到九點半之間,站在舊金山的星巴克外面,就會發現一排由專業人士形成的人龍,正低頭看手機。有些在看電子郵件,有的在看臉書。這些時刻可能都屬於星巴克。

「行動大概是消費者擁有過變化最徹底的裝置或體驗,」惠勒說。「就像個多出來的肢體,陰魂不散。」惠勒知道,星巴克對任何行動品牌體驗的要求很高,不只是因為對品牌有影響,也因為顧客在星巴克的店內早已有過無線網路和裝置的行動體驗。星巴克要怎樣有效利用這一點?

啟用行動支付是關鍵的一步。二○○九年,該公司開始鼓勵消費者上線登記會員卡和儲值金額。利用星巴克的行動應用程式,顧客可以連線加值卡片。到了二○一一年,星巴克在全美的將近六千八百家直營店,開放顧客使用手機付款,並以行動線上廣告推廣支付應用程式,讓更多人知道。「支付應用程式真神奇,」惠勒說,「徹底轉變交易的體驗。」利用金星落入星巴克咖啡杯的動畫,強化在星巴克消費的愉快概念。

支付應用程式並不是星巴克唯一的行動方案。星巴克跟蘋果iTunes的業務關係由來已久。一開始,星巴克每週提供一首免費歌曲。而現在他們透過應用程式內的信箱,推出音樂、電影、行動應用程式以及更多內容的兌換碼。星巴克與iTunes之間的連結相當緊密,尤其顧客若是在店內透過無線網路下載就更順暢。

星巴克結合內容與支付;現在又以「本週精選」的歌曲、視訊、活動及其他內容,回饋支付應用程式的顧客。這些活動符合品牌一貫的做法,將音樂視為體驗的一環,而且顧客也有回應。光是二○一三年,行動參與的數量就從一月的每週約兩百萬次,增加到六月的每週近四百萬次,有效行動用戶約有一千萬。如今大約每十筆交易,就有一筆是透過行動裝置。

星巴克也是率先推出多媒體訊息程式(MMS messaging)的業者之一,傳送獨家內容、活動,以及小測驗給願意參加的顧客。

應用程式、訊息程式,以及星巴克在數位化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數位時代最難做到的一件事:深入了解顧客,以及顧客想要什麼。星巴克觀察每店、每天的行動交易,以及顧客儲值卡片和應用程式的頻率。他們可以看到誰在兌換「本週精選」,以及哪項精選吸引最多人。再結合電子郵件的回應以及社群媒體的監測結果,星巴克現在成為連線程度最高的品牌之一。

這是行銷嗎?

典型的行銷方案(對外發送的廣告、電子郵件等等)必須一再重複才能成功,而且很多無法與顧客建立更親密的關係。改善顧客體驗很難做得好,但是如果做了,就會不斷帶來顧客忠誠度。星巴克的惠勒這樣形容她的顧客哲學:「這是人際關係,而不是行銷。我們的品牌完全是以創造連結的時刻為重點。那是品牌的核心。」拜行動之賜,星巴克完全清楚顧客對什麼有回應,可以將之建立在連結的瞬間。這樣一來,行銷就簡單多了。

行銷人員可以抓住的三種行動時刻

在檢討行動行銷方案時,我們找出三種行銷人員可以利用的時刻:忠誠時刻、製造的時刻,以及借用的時刻。每一種各自適用不同類型的顧客關係。

忠誠的時刻(loyalty moments)適用於顧客和品牌已經建立關係的情況;這種時刻是指顧客會在行動裝置尋找這個品牌,而品牌有機會強化他們的關係。星巴克在店內已經擁有很多時刻,只要看看那幾十個人一面和智慧型手機互動、一面排隊等特大杯脫脂拿鐵,就能清楚明白——只需設計一個支付應用程式就能抓住他們。金融服務業、零售業以及旅行社,以他們直接面對顧客的關係,有大把的忠誠時刻機會,只要能提供他們幫助就能成功,否則就是讓尋求服務的顧客失望或是因為過度「推銷」而失敗。

如果你還沒有忠誠的時刻,可以自己製造。我們稱這種時刻為製造的時刻(manufactured moments)。這種時刻出現在企業創造出有用的東西,解決顧客的大問題。如果你的品牌幫忙解決一個問題(幫露營者保暖、去除汙漬、加速備好晚餐等),就創造機會和有這些問題的顧客連結。《實用性:為何聰明行銷是要幫人,不是唬人》的作者貝爾(Jay Baer)描述:「行銷那些十分有用的東西,人家就會付錢。」就像歐萊雅(L’Oreal)的桑肯(Isabelle Cinquin)說的:「你必須了解,這已經無關數位行銷,而是參與互動。」就算無法提供實用的東西,還是可以創造這種參與互動:藉由提供娛樂來製造時刻。

忠誠的時刻和製造的時刻都很難純熟掌握,但就顧客互動來說,卻能不斷帶來成效。你或許尚未準備好面對這樣的複雜性。或者你所在的一隅,如歐洲或亞洲,顧客可能還不是那麼願意下載品牌的應用程式。如果是這樣,就必須考慮第三種時刻:借用的時刻(borrowed moments)。

借用的時刻是指原本屬於別人的時刻。你的顧客已經在類似臉書、推特、WeChat的社交網路上,或是像《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媒體應用程式。你可以付錢讓人代理,出現在這些頻道,以這種方式創造時刻。若不想付費,還是可以寄託在第三方應用程式的內容、遊戲,以及服務,想辦法在顧客使用這些應用程式的時刻,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比在忠誠時刻或製造時刻更容易做到,也更符合行銷人員既有的想法。當然,隨著借用時刻而來的挑戰就是不能持久,必須不斷付費或發表,才能維持顧客的關注。

充分利用忠誠的時刻

弗雷斯特市場研究(Forrester Research)於二○一二年出版、由曼寧(Harley Manning)與博丁(Kerry Bodine)著作的《讓顧客永遠是對的》(Outside in)證明,企業獲得成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提供的體驗品質。實現美好的體驗,銷售就會上升,成本會下降,而顧客忠誠度也將有改善。實現美好的體驗聽起來像是很理所當然的策略,但其實很難做到。

如果你的企業已經擁有顧客的時刻,亦即你們的關係包括直接互動,那麼改善這個經驗最為重要。顧客已經在找機會透過行動擴大這個關係,或者很快就會這樣做,端視顧客群的行動思維轉移指數。如果可以減少摩擦、提供服務,並解決問題,可以擴大品牌忠誠度,並建立自有的新平台。而挑戰就在於這樣改善經驗的花費昂貴,因為需要重新設計,並與企業的核心系統連結。

如何製造時刻與影響力?

你的顧客沒有每天接觸你的產品。這可以當成在行動世界缺席的理由嗎?你只需要由外向內思考,想想顧客的問題。以高樂氏的例子來說,顧客的問題不在洗衣服,而是沾上汙漬的衣服。高樂氏設法製造新時刻:汙漬時刻。你可以製造什麼樣的時刻?你又可以利用什麼樣的情境,在那樣的時刻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這一小節,我們將描述許多創新的行銷人員,想出辦法讓自己變得有用,從顧客的時間中爭取到那些時刻。正如作家貝爾告訴我們的:「行銷最好的方法就是變得有用,人家對你就會不一樣;他們對你會像對待朋友一樣。我們必須保持利用價值。

這裡就說明為什麼變得有用能成功。

首先,在充斥廣告與媒體的世界裡,有利用價值讓你屹立不搖。廣告的費用昂貴,而且會漸漸消失。有利用價值能讓你交到朋友,幫你散播口碑。為什麼不讓顧客替你傳播品牌?耐吉(Nike)的奧蘭德(Stefan Olander)在他的《速度,決定一切:關係成敗的七大法則》(Velocity)一書預測:「隨著廣告發展的變化,它將為實際問題提供實用的解答,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制式資訊。它將提供互動與服務,滿足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概括性的說服。它將建立相互對話的社群,而不單是帶著顧客熱切渴望的內容。

既然是屹立不搖,就能拿來當基礎。高樂氏持續更新myStain應用程式。你不必每年花錢重新做一次,但可以花錢提高已有的價值。設計應用程式相對較便宜(至少比起付錢給媒體;一開始設計myStain應用程式的費用,還不夠買一次黃金時段的電視廣告),所以你可以先小規模開始,再漸漸擴大。

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你可以在前所未有的地方建立顧客連結。我們就來看看不同的公司怎樣藉由擴大思考,解決顧客的大問題,製造他們的時刻。

熱愛戶外活動的哥倫美雅運動服裝公司(Columbia Sportswear)開發人員柯爾(Jay Kerr)明白,他的顧客對戶外活動服裝的應用程式不會感興趣。他們比較大的問題是戶外求生。他的回應就是:開發一個叫做「該用什麼繩結」(What Knot To Do)的應用程式。為了滿足哥倫美雅的顧客,這個應用程式必須在手機無法上網的地方也能運作,例如山頂。在下載五十萬次之後,哥倫美雅掌握住繩結這個露營、遠足、泛舟的基本工具。而製造這個戶外時刻,花費的只是一個開發人員的時間和一點公共關係。

個案研究:可口可樂在中國借用的行動時刻

中國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市場。廣告在當地存在的時間並沒有西方那麼長。這個市場的特點就是飢渴的消費者和激烈的割喉競爭,企業必須殺出一條血路。這就是可口可樂高級整合行銷總監杜拉蒙(Stephen Drummond)面對的問題。

杜拉蒙需要一場宣傳活動推廣品牌知名度,以及冰涼的可口可樂飲料在燠熱酷暑期間的銷售。該公司也希望利用當地送禮及量身訂作的文化。

可口可樂的中國團隊決定調整在澳洲十分成功的宣傳活動「分享可樂」(Share a Coke),即是在可樂瓶身印上幾百個最常見的名字。不過,中國人的名字結構跟西方人不一樣。

可口可樂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中國消費者給自己的數位身分(digital persona)選擇綽號。可口可樂在五百毫升及六百毫升的瓶身,印上超過六十種不同的網路綽號。為了在推出前造勢,該公司送了訂製的可樂瓶給幾百位名人和意見領袖,瓶身都刻上對方的中文全名。

結果,立刻在中國一些社交網路掀起社群媒體宣傳,包括微博、WeChat、以及人人等名人動輒有幾百萬粉絲關注的媒體。可口可樂又給每個瓶子創作故事並定期發表,在社交媒體引起討論,延續這股熱潮。正如杜拉蒙所料,這是「最佳大眾市場解決方案」(mass market solution)。

社群媒體宣傳種下了行銷活動的種子。在大範圍推出個人化可樂、以及電視廣告宣傳之前,結合社群媒體的方案創造了四十億社群媒體曝光次數。實驗中的可口可樂型號,銷售較前一年夏天增加了二○%。

可口可樂將宣傳活動加以延伸,在全國的可口可樂活動中,消費者可用四十台專門訂製的販賣機,將自己挑選的名字刻印在瓶身;結果又掀起一波熱潮,更進一步善用量身訂作的送禮概念。

如果要借用時刻,想想可口可樂是怎麼做的。創造一些人家想要分享的東西。並在已經有很多人分享的社交平台推出。

善用從其他平台借用的時刻

沒有忠誠時刻?缺乏時間或資源製造時刻?那你得借用或租用。有一些受歡迎的手機網站或應用程式擁有驚人的資產,是以行動媒體分鐘數衡量的。不管在哪一個國家,幾家社群媒體業者就能幫你接觸到大部分的目標對象。在美國可以利用臉書或推特。在韓國的話,根據行動數據分析公司Mobidia,KakaoTalk的用戶每週花在這個應用程式的時間超過兩百分鐘。日本的Line用戶及中國的WeChat用戶,每週各自使用近一百分鐘。任何一個品牌要複製這樣的接觸範圍,機會就跟贏得超級樂透一樣。

當然,利用借用時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租用廣告。你有三種選項:登上已有大量群眾的第三方應用程式或平台,利用付費搜尋,或是購買一般廣告。

你可以付費在第三方應用程式租用時刻,但是彈性有限,因為這些平台要保護整體的用戶經驗。無論怎樣利用這些平台,只要提供的東西能帶來利益和繼續點擊,例如優惠券或服務,就能成功。

如果不想在其他網站廣告或在社交網路上亮相,可考慮將搜尋當成驅動行為的方法。行動搜尋可能是在瀏覽器、地圖導航應用程式,甚至是類似Yelp這種第三方垂直應用軟體。根據Google的統計,每五筆搜尋就有一筆是地方性搜尋。顧客因搜尋結果而到訪該店,五次之中有四次是在搜尋的五個鐘頭內發生;很多還會打電話到門市。Google全球媒體績效主管史佩羅(Jason Spero)表示:「點擊通話通常是消費者企圖購買時的最佳體驗。地方性產品廣告,連接起現實世界與數位世界。」

最後,說到行動展示廣告。截至目前為止,這種廣告的歷史表現欠佳。但那是因為他們把行動廣告當成縮小版的網路廣告。就像行動世界的一切,把行動廣告當成網路廣告處理是行不通的。但是要留意這個空間。行動平台在廣告客戶需求下,品質將日益改善:有能力分辨個體並衡量行動廣告效益。一旦發展到這種程度,行動廣告將更加重要,也比較不會討人厭和礙事,創造出的借用行動時刻,或許會遠比現今的線上廣告更吸引人。

行動時刻已成行銷核心

智慧型手機剛出現時,行銷人員認為行動會在其他行銷模式,如印刷、戶外、視訊以及線上等模式當中,取得一席之地。但行動思維轉移意味著,行動現在成了體驗的中心。如果品牌已經為消費者帶來連線體驗,一定要在這些體驗當中將忠誠時刻最大化,正如星巴克的作為。如果還沒有這些連結,可以自己製造,就像雀巢。要是無法製造連結,可以借用,就像可口可樂在中國一樣。但是還有更多比行銷策略更加要緊的:已轉變的顧客花在品牌的時刻,正是他們對品牌評價的核心。基於這個理由,行動時刻將成為所有行銷策略的中心。

實體產品存在於實體世界。行動也是。結合這兩者能改善產品體驗,為產品品牌提供方法,發展與顧客的新關係。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泰德・謝德勒(Ted Schadler)

弗雷斯特市場研究(Forrester Research)副總裁暨主要分析師,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碩士,引領著公司研究行動科技對企業流程和系統的影響。

在科技產業擁有26年的豐富經驗,專門研究突破性科技對公司和科技產業的影響。他分析過的主題包括:網站的衝擊、開放原始碼、雲端科技、行動科技對商業和消費者的影響。其研究和分析廣受引用,如《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富比士》(Forbes)、ZDNet、《資訊長》(CIO)雜誌等,也上過美國的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和公共電視網(PBS)。

喬許・柏納夫(Josh Bernoff)

弗雷斯特市場研究(Forrester Research)資深副總暨創意開發,主要工作是研發與推廣公司最具影響力和最前瞻性的想法。他於1995年加入該機構,並打造出「科技圖示區分法」(Technographics segmentation),這是一套利用消費者面對科技的態度予以分類的方式,直到十幾年後的今天還是廣為使用。

其研究經常獲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引用,他也在許多各地的大型研討會發表電視、音樂、行銷、科技等相關議題的報告,足跡遍布巴塞隆納、北京、布魯塞爾、坎城、倫敦、紐約、羅馬、東京、聖保羅和首爾等地。

《網客聖經》(Groundswell)一書的共同作者,該書對企業的社群媒體策略有著全面的分析,被評為「針對行銷和媒體主題寫得最好的書」。

茱莉・阿斯科(Julie Ask)

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學士,密西根大學商管碩士。擔任研究員的14年間寫過120多份關於行動裝置的報告,從2009年開始協助弗雷斯特市場研究(Forrester Research)成為行動研究的龍頭。目前負責弗雷斯特市場研究對行動科技衝擊的分析,為數百位客戶提供過行動科技方面的諮詢。

在她25年的職涯之中,前半段主要是工程和商業管理顧問,後面的14年則擔任分析師。擔任商業顧問時,她的足跡遍布美國、德國、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等,解決了各地的商業問題。2013年獲Mobile Marketer選為「二十五位值得關注的行動科技女性」,並獲邀在世界各地針對行動科技演講。

書名:行動思維時代:搶攻O2O商機,一場從管理到行銷的全面行動化革命



出版:商周出版

目錄:
前言 翻新策略,迎接行動大趨勢
第一部 全面建構行動思維
第一章 行動思維轉移
──掌握每個顧客需要你的「行動時刻」
第二章 開啟IDEA循環
──打造完美行動體驗的四個步驟
第三章 規劃行動參與過程
──只把成本和心力放在最有價值的服務上
第四章 為顧客的行動程度評分
──數據決定你是否該進軍行動領域

第二部 經營策略的行動化
第五章 行動是銷售最好的催化劑
──善用常客計畫,再也不怕比價
第六章 行銷人員該抓住的三種行動時刻
──從哥倫美亞戶外服飾到Kripsy Kreme甜甜圈的成功
第七章 最傳統的產品也能行動化
──連襪子與繃帶都能學習、擷取和儲存資料
第八章 破壞性思維打造行動商業模式
──在行動時刻靠服務、分享或娛樂賺大錢

第三部 平台系統的行動化
第九章 把辦公室放進員工的口袋
──賦予員工行動時刻的自主權
第十章 別讓技術毀滅你的行動商機
──創造彈性、直覺、隨時連線的應用程式
第十一章 善用行動時刻簡化工作流程
──完美連結電塔上的技術員,與實驗室裡的工程師
第十二章 打造跑在需求之前的行動團隊
──讓設計、科技、商管人才一起為顧客服務

第四部 席捲全球的行動化未來
第十三章 未來十年的改變
──資料將成為所有競爭的貨幣

註釋

延伸閱讀

28歲炒股年賺2000萬,PTT鄉民封「少年股神」!從50萬本金起家,首曝投資心路歷程 

2021-01-27

保險業務員棄百萬年薪去「炒股」領悟:曾以為年賺300萬人生就圓滿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2021-03-29

券商講座大嬸「這輩子買股票從沒賠過錢」...年賺2千萬少年股神嘆:她以為沒賠,其實輸得徹底

2023-01-06

他炒股3年把百萬本金翻成2億、一夕輸光負債3千萬,最後去跑熊貓外送的「少年股神啟示錄」

2023-08-30

房貸簽下去,一輩子淪社畜?他28歲炒股年賺2千萬真心勸:千萬別在該放手一搏的年紀買房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