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視覺影像跳波浪舞 當心黃斑部病變

視覺影像跳波浪舞 當心黃斑部病變
醫生建議,6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做一次視網膜檢查。

任中龍

健康

攝影/吳東岳

902期

2014-04-03 13:12

台灣近來開始一波波遶境活動,許多銀髮族更是死忠追隨者,但醫師提醒,遶境時若是出現「神像有黑影、線香歪七扭八」等狀況,就要小心是黃斑部病變,若不治療,兩年後可能會陷入失明危機。

台灣的三月瘋媽祖,已經成為國際間知名的宗教活動,不論是從現場或是在電視機前看,都會被男女老幼信徒臉上虔誠與投入的表情所感動;但光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金正詔卻觀察到,許多老人家都是在遶境途中,意外發現自己眼睛竟有黃斑部病變的問題。

「像門診中就有一位七十八歲的周伯伯,平常都在家中附近宮廟前與鄰居下棋,有天竟看到棋盤上的線是歪的,遶境時陸續出現看不清神像、神轎都霧茫茫的狀況,當時還以為自己是喝茫而延誤就醫,結果導致左眼無法恢復原有視力。」

導致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很多,年紀越大越易出現;此外,紫外線也是常見的危險因子。金正詔指出,根據中央氣象局三月分統計,中部紫外線強度平均高出北部兩倍,中南部民眾罹患黃斑部病變機率也較高。民眾罹病後因擔心害怕,更足不出戶影響到生活品質。

金正詔解釋,眼睛構造就像一部相機,眼睛是鏡頭,光線進入眼睛後經過透光的角膜、瞳孔、水晶體、玻璃體後,再成像在有如底片功能般的視網膜上,最後再由視神經將影像訊息傳送到大腦,才能辨別影像。


勿把視力模糊當老化


而黃斑部位在視網膜中央最重要的部位,在僅一平方公釐的面積上,卻布滿二十萬個排列整齊的感光細胞,構造十分精密,且無法再生。這些感光細胞生長在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就像秧苗種在土裡,特別是黃斑部的中心點,是掌管精細視覺的心臟地帶,一旦這裡積水、血管增生或出血,就會破壞結構,影響視力。

黃斑部病變初期看東西會出現視力模糊症狀,到中後期會隨病情加劇,甚至出現看東西變形、直線變得扭曲、橫線看似波浪狀或視野中心出現黑影等症狀。金正詔特別提醒,若在遶境過程中看到神像身上出現黑影、拜拜插香時看到線香出現歪七扭八的波浪狀時,就要當心黃斑部病變上身。

「我們最擔心這些初期黃斑部病變患者,把視力模糊當成一般老化現象,而延誤治療。」振興醫院視網膜專科主治醫師蔡佳臻說,一般黃斑部病變可區分成溼性與乾性兩種,其中乾性患者的病程進展較緩慢;溼性患者因為狀況多,若沒有及時治療,兩年後就可能會讓視力退化到○.一甚至失明。

所謂的濕性,主要是因黃斑部血管增生造成出血、漏水、積水等狀況,有急性失明風險,所以有九成的黃斑部病變都是溼性所引起。因此,如果視力模糊經過屈光矯正未改善,甚至伴隨著眼中央黑影、線條歪斜等溼性症狀,一定要趕緊治療。

蔡佳臻說,目前治療黃斑部病變,傳統上會使用雷射光凝固療法,讓某些特定部位的新生血管利用熱能讓其萎縮;或採用光動力療法,以特殊光敏感藥物注入血管,等藥物到達新生血管病灶處,再用特殊波長雷射照射,讓藥物活化使新生血管栓塞與萎縮。

現在也有更新的治療方式,就是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蔡佳臻解釋,由於新生血管的通透性不佳,新生血管抑制劑能鎖定這些發育不良的血管加以抑制生長,療程為前三個月每月注射一劑,之後每個月檢查,若發現有復發狀況再補注射;每個人對藥物反應不同,但多數都可達「改善」程度。


六十歲起檢查視網膜


金正詔強調,預防黃斑部病變,四十歲以上要開始量眼壓,六十歲以上每年應到醫院做一次視網膜檢查,平常可在家做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測,且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眼睛,外出時應戴太陽眼鏡,平常應多食用富含抗氧化功能食物及應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增加血管壓力,還要戒菸,避免刺激病情惡化。


黃斑部病變小檔案
1.症狀

初期會造成影像中心有模糊、變形症狀,看方格或線條時,會扭曲甚至波浪狀;惡化期時,視覺中心區域會出現像打馬賽克般的黑影,若反覆出血可能會導致失明。

2.預防

•調整生活形態、維持均衡飲食,可改善身體與整體健康,有助眼睛保健。
•多吃葉菜與魚類、攝取葉黃素、花青素等黃斑部營養素,或是維他命A、C、E、鋅。
•60歲後每年至眼科檢查一次,越早發現問題,越能控制疾病惡化。
•有抽菸習慣者請戒菸,因為抽菸習慣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關。
•陽光會傷害眼睛,烈日下請戴太陽眼鏡,最好是琥珀色、綠色、灰色。
3.自我檢查方法

1.將阿姆斯勒方格表放在眼前30公分,光線要清晰及平均。
2.如本身有老花或近視眼鏡,檢查時便需配戴,降低檢查誤差。
3.先遮住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用餘光感受四周縱橫的直線,是否有扭曲、中斷的現象。
4.重複步驟1∼3檢查左眼。

延伸閱讀

「29歲前,減肥毀了我!」從暴食催吐到3個月去了6次急診...她花2年聆聽身體聲音,31歲瘦了20公斤

2023-06-28

體脂率只有10%、56歲心血管名醫親身實踐「史上最強減肥法」:甩肉15公斤、血管年輕17歲

2020-07-08

「我是糖尿病醫師,卻差點得了糖尿病...」60歲名醫親身實證:我如何甩肉24公斤,逆轉高血糖

2022-07-25

運動越喘消耗越多脂肪?運動營養師破解減肥5迷思:健康減重瘦身不該出現的3種情況

2023-03-23

6個月甩23.4公斤!41歲外食族改變生活4件事,體脂降了12%:營養師加碼16種助減重超燃脂食材

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