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看病,需要「靠關係」嗎?失智權威醫師的四個就醫指南

看病,需要「靠關係」嗎?失智權威醫師的四個就醫指南

2018-09-17 17:09

只找一位最有影響力的人就好,才不會讓醫師疲於接電話和給承諾。

文/劉秀枝(失智症權威醫師)

 

華人講究關係

 

一位八十歲的男士日前需要動心臟瓣膜手術,發現自己原本熟識的醫師朋友們都已退休了,於是經朋友輾轉引介,終於找到一位心臟外科權威,手術成功,康復出院。

 

看病要靠關係嗎?華人社會一向認為「關係」很重要,買票、訂位、求職、做事要靠關係,政壇、商場要有人脈,就連掛號看病、住院開刀也講求關係,才能找到好醫師,得到好的治療。

 

是這樣嗎?

 

一張圖片裡畫著一隻雞、一條牛及一堆青草,請問,其中哪兩項比較接近?

 

這是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國際心理學期刊》的一篇論文中的圖片。作者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教授,他用這個問題問了三百一十六名美國小孩及兩百二十一名華人小孩。

 

華人孩子的答案幾乎都是「牛和草」,因為牛吃草;而美國孩子則認為是「牛和雞」,因為牛和雞同屬動物,而青草是植物。

 

可見中西方文化不同,思考模式迥異。一般而言,華人講究關係、互動及全觀,西方注重歸類、規則及分析。

 

過度關照,可能招致反效果

 

 

講求關係,其實有時候會給醫師帶來困擾。

 

有一次,我受朋友之託打電話去關心一位住院病人的病情,接電話的那位年輕醫師既無奈又委屈地說:「在你之前,已經有十幾通電話來關照,我都忙著向大家解釋病情,沒時間看病人了。」

 

醫師承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關照,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反而減少,而且在壓力下,表現可能會不如預期,造成「VIP症候群」。

 

就好比資深醫師盯著實習醫師替病人打點滴,囑咐他要好好打、要一針見血,那麼結果很可能是:實習醫師因過度緊張而戳了好幾針,就是扎不進血管裡。

 

因此,如果住院不放心,要請人向醫師關照,只找一位看來最有影響力的人士就好了,才不會讓醫師疲於接電話和給承諾。

 

我的經驗

 

我以前看診時,難免會有親朋好友或同事介紹病人前來,我都告訴他們:「請先不要告訴我病人的名字,我記不住;就算記住了,在門診時一忙也會忘記。所以,請他本人到門診來時,主動告訴我是誰介紹的就好了。」

 

其實,主要是病人覺得「有講有保佑」,轉介者和醫師也覺得盡力了,大家都心安。

 

另一方面,也有人對看病找關係很不以為然。多年前在門診的診間,有位女士的病情比較特殊,我隨口問:「你是有人介紹來的嗎?」

 

她回答:「是誰介紹的跟看病有關係嗎?」

 

我愣了一下,說:「要是介紹你的人問起你今天是否有來看診,我才容易聯想得起來啊。」

 

另一位病人從南到北看了許多醫師,我問她同樣的問題,她說是求神卜卦,指引的方位剛好落在我所在的醫院和診間。好奇特的引介。

 

曾有位六十歲的女士急性腹痛,由她一位退休的護理師朋友帶著掛急診,該做的檢查都做了,仍不確定病因。在急診室的通道上,護理師巧遇以前認識的外科醫師,於是請他順道看看生病的朋友,並在與急診室的醫師討論後,建議朋友做剖腹探查手術。

 

結果開刀發現是,朋友患了非常不易診斷,且可能危及生命的「小腸缺血性壞死」!動手術切除一段小腸後,她康復出院了。

 

這位女士真是幸運,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得剛剛好。

 

醫病之間,有時也需要緣分

 

 

幸運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有醫師朋友或與醫師相熟的朋友。那麼看病時,怎樣才能找對醫師?

 

一、找資料

 

可以透過親朋好友們口耳相傳,也可以請教自己平常看病的醫師,或者上醫院的官網、門診網路掛號系統,查詢醫師的專長。而且平常報章雜誌若有醫師團隊的專題報導,最好稍加留意。

 

二、做準備

 

看病前,先將病情和要詢問醫師的問題寫在一張紙上,看診時才不會忘記。

 

三、重溝通

 

醫病關係不僅建立在雙方互信與充分溝通,也需要一點緣分。如果覺得溝通不良,不用勉強,可以改看其他的醫師,但是對第二位醫師要據實以告,如此不僅能增加醫師對病情的了解,也才不會重複檢查。

 

四、記症狀

 

有些疾病在剛剛發生時症狀不明顯,難以確診,後來症狀愈來愈清晰,診斷才會浮現,所以病症發展的「時間點」,是醫師診斷的重要關鍵。

 

醫師的本職是看病,每位醫師都希望盡心盡力地為病人醫治,或許說話方式和看病態度會有些許不同,但不會因為「有關係」或「沒關係」,而對病人有不同的診療方式。

 

 

(本文節錄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劉秀枝著)

 

延伸閱讀

常暈眩怎麼辦?看醫師要掛對科

2018-09-13

就醫前「藥」清楚不良反應 減少醫病溝通誤解

2018-08-31

長照斷鏈?醫療、照護各吹各的調?失智症共照中心一條龍服務

2018-08-17

居家醫療在台灣:守護高齡社會的寧靜革命

2018-04-20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只要無欲無求就能選擇「躺平」?9理由告訴你:一場黃粱美夢罷了

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