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華人藝術市場走向M型化

華人藝術市場走向M型化

張禮豪

藝文風尚

598期

2008-06-05 09:48

台灣畫家的畫作,在去年秋拍全體皆熱的情形,才經過短短半年時間便已動能不足,最主要當然是藝術市場的胃納量大小不如預期。不過市場的資金並無減少的疑慮,顯然,大家越來越認同藝術投資。

二○○八年藝術拍賣陸續開鑼,香港佳士得率先登場,於五月二十四日推出首度夜拍;連同五月二十五日的日拍,在「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分別拍得五億七○五六萬港元與二億四三三八萬港元,合計八億一千三百萬港元(新台幣三二億九六八四萬元)的表現,不僅成為歷來拍賣成交總額最高的一場,更一口氣刷新近五十位藝術家世界拍賣紀錄。

 
高價拍賣品成績亮眼

當中,包括二十九位日本畫家、十位韓國、十位印度畫家、五位中國畫家及一位台灣畫家,並有十三件拍品成交價跨過千萬港元關卡。

而中國藝術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一九九六 NO.六〉成交價更是衝破七千五百萬港元(約新台幣二.九億元),一舉將在去年秋拍以七四二四萬港元成交的蔡國強〈為APEC所作的計畫〉拉下寶座,交出了一張相當亮麗的成績單。

在這樣的加持與鼓勵之下,五月三十一日舉行的金仕發拍出接近新台幣四億元,成交率八九.五五%。曾梵志的另件作品〈毛語錄〉,由「日盛小史」史金生以高出預估價不少的新台幣四五二二萬元拍下,為全場最高價拍品,讓曾梵志的大腕地位更加鞏固。

六月一日,羅芙奧也有新台幣逾五億元,成交率超過九成的表現,場中最貴的拍品則是趙無極〈1.12.68(13.2.77)〉以達於預估價的新台幣七三四○萬元易手。


 
華人藝術市場M型化成形

雖然兩家台灣拍賣公司的大價拍品都順利成交,但對許多親臨現場的藏家與畫廊業者而言,卻明顯有表現不如預期、觀望氣息濃厚的感受,不少媒體則大嘆找不到新聞爆點,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然,這三場拍賣結果所能說明的,絕非隻言片語可以解釋清楚,但若是詳細分析,或許我們可以大膽的這麼說:華人藝術市場的M型化已然成形!

也就是說,不是所有明星藝術家都能只靠名字吃飯,一個區域的當代藝術熱潮,也不會讓所有的藝術家都雨露均霑,市場全盤通吃。

以中國當代藝術家為例,這些年的高價作品明顯充滿更替,從張曉剛、岳敏君、劉小東、蔡國強、曾梵志,每個人都曾短暫享受過王者的滋味,也進而帶動整個中國當代藝術在市場上的表現。

但是,隨著區域性因資訊網路的普及而被徹底打破,不同地區的當代藝術都可以、也必須一齊攤開在陽光底下,提供買家無論是在藝術表現、學術評論乃至於市場比價上,更為多元而豐富的選擇。

如此一來,即使是這些明星級人物,在同一拍賣季眾多拍場往往都有作品上拍,高下之分立判。對於資金操作精明的各國買家來說,「錢必須花在刀口上」的最高指導原則,勢必導致排擠作用。

也無怪乎像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中,岳敏君的一九九二年〈大團結〉一作,會因要價過高而慘遭流標。另外,日本當代藝術教母草間彌生〈花片〉一作為一九九三年威尼斯雙年展參展作品,在藝術家的創作中甚具代表性,卻或許因題材較不受到青睞而流標,成為全場的遺珠之憾。


 
台灣當代藝術未來充滿挑戰

更多的例子,則發生在台灣畫家畫作上。像是佳士得「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夜場拍賣中,廖繼春〈花園〉以三五○四.七五萬港元(約合新台幣一.四億元)刷新其作品拍賣紀錄;陳澄波〈西湖春色〉也以三三九二.七五萬港元(約合新台幣一.三五億元)易手,再度奠定兩人在台灣前輩畫家的領先地位。

但另一位同場較勁的郭柏川,雖一口氣有多件作品上拍,但因釋出者要價過高,紛紛流標,殊為可惜。若果能站在以饗藝術同好的出發點,以較為合理的價格上拍,如此循序漸進,或許能讓台灣前輩藝術家的領先群再多一人。

回到在金仕發、羅芙奧兩個拍場上,則可以看見幾乎別無二致的台灣當代藝術家名單出現。其中像是朱銘,以及從國外紅回來的李真,乃至於作品被陳列在奧運館前的楊英風等雕塑作品,都有不錯的表現,讓人對於雕塑作品的前景充滿期待。

另外,像是金仕發拍場推出的黃銘哲一九九六年作品〈群像〉,以將近高預估價一倍的新台幣九六○.四萬元拍出;吳天章〈國府家族〉,也以預估價一倍有餘的新台幣六八四.四萬元易手,表現均頗亮麗。

羅芙奧場上,連建興、郭維國成績也相當出色。

但在去年秋拍全體皆熱的情形,才經過短短半年時間,便已有動能不足的現象。像是侯俊明版畫作品風光一時,但這回不少作品流標或表現平平,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丁雄泉身上。


 
短不如長 藝術投資亦同

這樣的結果頗令人關切。總的來說,最主要當然是胃納量的大小不如預期,由於新興買家的成長,遠遠跟不上良莠不齊、卻排山倒海而來的眾多作品;又或者買家一看手上握有的年輕藝術家作品為其他畫廊代理,便早早將該作丟至拍場,迫使畫廊出手護盤,長久下來,對於藝術市場的發展絕非好事一樁。

在上述的種種原因催化下,華人藝術市場的M型化自然日趨明顯,中間價格的中間作品越來越乏人問津。這也使得市場要不卯足全力不斷創造明星,要不就是選擇放棄同樣價格的區域中第二、三、四線藝術家,轉而投向其他像是日、韓、東南亞,甚至回身去看歐美當代藝術。

這無疑是另一種層面與定義的盤整,然而卻屬趨向健康體質的良性整理。

因為,市場的資金明顯並無減少的疑慮;相反地,還逐年增加中。顯然,大家對於藝術投資這樣的替代性投資作法,有越來越大的認同。

所以,在標的物的選擇上,顯得更加小心謹慎,所以大可不必恐慌。也因如此,進場事前的準備功課相形之下變得更為重要。

如同股票、基金等金融理財工具,長期續抱的獲利能力往往要比炒短線高出許多;這點在藝術投資上面尤其清晰可見。所以,對於那些想要進入藝術市場的人,最好的建議是:先懂藝術,再談投資。

 
(作者為《典藏投資》主編)
 

延伸閱讀

那年921地震他8歲,差點被壓死…「遇到地震仍會怕,但沒想過搬家」:這裡就是我從小到大的家

2022-09-20

她,一手打造台中最貴豪宅!挺過921退戶低潮…由鉅女董座的30年經營學

2019-07-05

921地震二十周年/災難和淚水都會過去...屋垮了、錢沒了,卻教會他們一家八口的事

2019-09-19

一株咖啡樹,改變了他與國姓鄉

2019-09-18

921地震24周年/攝影圖輯回顧-從他的鏡頭看見不能忘記的傷口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