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政論家范疇不幸於11月6日逝世,享年68歲,台灣少了他這樣的跨界思想家,是整個社會的重大損失。


為了紀念這位豪情正義的傳奇人物,「信民協會」和《今周刊》聯合籌辦「范疇.再見」追思會,邀請他生平好友及讀者粉絲11月23日下午,齊聚台北華山文創園區中三館2樓拱廳,分享對范先生論政志業的心得與感懷。


追思會上播放兩支紀念影片,一支是由今周刊團隊製作的生平紀錄,一支是由遠方文化陳詩寧製作的《海屋的回憶紀錄片-范疇先生影像片段》。


這段期間不少人透過書寫悼念范先生,分享與范先生的故事,或表達對范先生的懷念,主辦單位特別蒐集製成這份電子版紀念專冊,大家閱讀、紀念。


2023年11月23日

目錄

電子書下載

你的早安是我的早安!

文.謝金河 ∕ 財訊傳媒集團董事長

今天早上開會結束,秘書傳來訊息說范疇大師因為心肌梗塞,已經在6日與世長辭了!我原來7日晚上是要請你吃飯的。


看到這個消息,我的眼眶泛淚,眼淚不知不覺掉下來 !范疇先生是數字台灣節目上最多次的來賓,而且,有很長的時間,范疇只跟我在一電視對談,通常一季或半年,我都會邀請范疇上節目。我們心靈相通,很有默契,通常不用腳本,坐下來就錄到結束,他說我最懂他。


這些年來和范疇互動很多,通常我邀的飯局,首席特別來賓一定是范疇。本來7日晚上我請他吃丸滿,他已經答應,後來因為受邀到日本演講,他特別向我請假,原來他已經提前一天走了。


最早和范疇聯絡的時候,我傳Messenger給他,清晨六時左右,我起床不久,先跟范疇道早安,他立刻回我簡訊,卻寫晚安!我才知道清晨才是范疇的睡覺時間,因此,年代的范疇錄影一律改在下午。


有一次飯局,范疇坐在我的旁邊,我跟他說,太晚睡對心臟不好,要不要調整一下作息時間?他老兄回我改不了,沒想到這個陳年的老習慣,這次會奪走他的命。


范疇先生憂國憂民,他的本名是周仲庚,是吳燦坤早年在閩燦坤的創業夥伴,他有很長的時間擔任燦坤的獨董。他在新加坡長大,在北京創業,後來把河北的資產出售,定居在淡水。他對中共的權力核心,兩岸的張力異常敏感。


這些年他是全台灣最早提醒民眾要備戰,加強軍備的人。為了喚醒全民,他特別到新營的靶場去打靶。每次和他在一起,他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卓然見解,他是戰略專家,也是哲學家,他只有68歲,這是很年輕的年齡,如此驟然長逝,心中有百般不捨!現在大師安然躺下,從此可以無憂無慮又無愁,但願你在天國遨遊!



不信邪的范疇

文.黃清龍 ∕ 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

認識范疇是從閱讀他的文章開始的。

2009年《旺報》創刊後,有一天在言論版看到他批評台灣陷入村落化危機,字字珠璣,見人所未曾見;後來陸續讀到他剖析中國政經情勢的文章,篇篇精彩,言人所未能言,但當時並不知范疇是何方神聖。

直到他出版了《台灣是誰的?》、《中國是誰的?》等書,我們又同時在一個叫「晉江論壇」的朋友圈中,這才從相識到幾乎每一、兩個月見一次面。彼時正逢台灣太陽花及香港佔中運動熱潮,中港台三方的連動既緊密又複雜,范疇常能從紛亂的表象中看出問題本質,提出許多看似天馬行空但卻「遙遙領先的預言」(這是他對謠言的註解),讓大家都很折服,也讓我好奇他的跨界思考究竟是如何練成的?

范疇是台大哲學系、美國哥大哲學研究所的高材生,邏輯思辨能力沒話說,但我以為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台灣出生、新加坡成長(中學六年)、美國留學、創業十餘年,再加上中國經商二十年,這種跨地域、跨領域的歷練,更是他能超越侷限、跨界思考的養分來源。

尤其他上世紀80年代就去中國,在那個還使用糧票的年代,他走遍大江南北,更經常深入窮鄉僻壤,見證中國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這樣的親身體驗(包括與共產黨官員打交道),使他對中國∕中共的認識,比其他人(如一般台商)更接地氣,也更加深刻到肌理,因此能成就他觀察中國的一家之言。

范疇對中國是有感情的。這份立基於文化與普世價值的情感,使他雖然在中國討生活二十年,對中共體制始終保持戒心。特別是習近平上台後,2018年修憲搞終身制,2019年初發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以及之後鎮壓香港反送中運動、頒布港版國安法……他不斷疾呼台灣必須「預知死亡紀事」,朝野應放下綿綿舊情(恨)及一切的幻想,準備戰鬥。

他認為台灣人民普遍對中共體制與歷史缺乏了解,對這個政體的列寧式控制、階級鬥爭、殘暴鎮壓、泯滅人性、文革自殘、西藏大屠殺、新疆集中營等,都流於淺薄認知,有些人更被它表面光鮮的硬體建設,以及軟言蜜語的統戰攻勢所迷惑。因此他不斷著書立說,呼籲台灣人認清「習近平新時代」的邪惡性,絕不能有「苟全」的錯覺,否則隨時可能淪為下一個香港,乃至新疆、西藏。

今年3月發生八旗出版社總編輯富察被中共國安拘留事件,范疇在聲援富察的活動中直言,台灣人常常「自以為有藍綠」,但事實上在中國的權力結構下, 看待台灣人是不會分「藍」、「綠」、「紅」的,如果中共有這種區分,那「林彪不紅嗎?劉少奇不紅嗎?為什麼都被鬥爭?」「台灣人請把你的幻覺收起來!」

范疇說,自己在台灣出了十本書,九本由八旗出版社出版,而且全都由富察自己編輯。他稱許富察是一個工作狂,但從來不唱「自由」、「民主」、「法治」這種高調。他選擇在台灣生活,「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很簡單的選擇,而這種生活方式就在台灣這個島上」。

因著對中共的深刻認識,更因為對今日台灣的珍惜,范疇不斷鼓吹反共保台的重要。他曾對我說,他憑的就是一股「不信邪」,不信中共這樣的邪惡政權能夠永遠存在。為此,他不但勤於著述,更是個行動者。

去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過後,中共解放軍發動圍台軍演,曹興誠董事長宣布捐出30億元,協助強化台灣的民防。范疇第一個響應,他很早就提出「廣設靶場、培養民間神槍手」的構想,認為這是展現國民意志力的重要環節,和強化認知戰能力一樣,足以嚇阻敵人的進犯野心,達到備戰以避戰的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四處奔走,與軍方、政府及民間社團不斷溝通,還寫文章鼓吹,上電視宣傳,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他的一生海闊天空,獨樹一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稱得上是一位傳奇人物。

我所認識的范疇

文.汪浩 ∕ 《三國演議》主持人

我是經八旗文化總編富察介紹認識范疇的。2017年7月,我的書《意外的國父》出版後,為了打書,富察主辦了一系列的新書發表會,其中有一場就請范疇來對談。我其實在此之前並沒有看過范疇的書,不知道他是「八旗」的當紅作家。富察告訴我,范疇思想解放,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你們對談,會擦出火花。結果,范疇那次來,他有談,我沒對,跟不上他跳躍的思路,就只能在旁邊拚命點頭了。不過,從此就同范疇很聊得來。

後來我開始每天上帶狀政論節目,注意到范疇很少上政論節目,就問他為什麼?他說他沒辦法適應那種形式,每個來賓講幾分鐘,又跳到下個議題,他沒法展開思路。後來,他有上陳凝觀和謝金河的專訪,有幾次我加入三人談,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了,因不用講幾句,只要聽他們談,我就可以領通告費了。

我同矢板先生主持華視《三國演議》二年半,范疇來上了八次節目,是我們最頻繁的來賓之一,幫助《三國演議》打知名度,真的很感激他。范疇是個對新事物,新科技很敏感,很有興趣的人,有次專門來 《三國演議》談NFT,我們聽得雲裡霧裡的。

這幾年春節,富察,矢板和我會去范疇的淡水書房拜年,喝茶,聊天,每次一聊幾小時。范疇還讓我們合照簽字,做成NFT 在網上拍賣,推出「方塊字」宣言。不過,快兩年了,我還在等,指望靠那張NFT 照片發財。

范疇同富察很要好,今年三月下旬富察在上海被拘捕後,范疇多次同我通話,討論案情,找人疏通。他積極參與文化界聲援富察的連署,也第一個去「左轉書店」聲援富察的系列講座演講。

范疇在中國生活工作過十多年,他很暸解共產黨,知道共產黨欺軟怕硬,你不怕它,它就怕你。

我們本來約好11月中,范疇要來《三國演議》錄影,從美中關係的大格局看中共對這次台灣大選的介選。他在給我的LINE中特別提醒,從現在到投票前,北京還會有重手,台灣選民要心理成熟起來。他說,現在北京的統戰主軸,已經由「疑美論」轉向「疑台論」了。他在過世前的最後一刻,還在關心台灣的安危。我們懷念范疇,希望大家能用選票,讓他在天國安心!謝謝。

懷念范疇

文.矢板明夫 ∕ 日本產經新聞台北局長

我和范疇先生是二○二○年春天,在台北一位朋友的飯局上認識的。聊到中國政治,我們兩個人的很多想法,都十分接近。因愈聊愈投機,於是在飯局結束以後,又跑到附近的酒吧一直談到深夜。范先生視野廣闊,看問題總是一針見血,和他聊天是一種享受。後來才知道,我和范先生在很久以前就打過交道了。大約在○八年北京奧運會前後,當時我還在北京當記者,結識了很多中國企業家,他們都很喜歡台灣,經常來台灣旅遊,在台灣最愛看的是政論節目,對台灣的民主選舉十分羨慕。

有一次閒聊時,我建議:不如在台灣建一座介紹選舉文化的博物館,把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展示出來,中國的觀光客一定都很喜歡去看,將來中國推動民主化,台灣的經驗非常有參考價值。

大家聽到後都非常贊成,紛紛表示願意投資,決定名字就叫「凍蒜博物館」,我還為此寫一篇幾千字的計畫書。

這些企業家告訴我,他們在台灣有一位好朋友,也非常贊成這件事,正在幫忙推動。我們還為這件事開了幾次會,每次會議都會報告這位台灣好朋友的進度。後來中國政府出面阻撓,「凍蒜博物館」的計畫就沒有推行下去。

和范先生認識以後,我有一次去他位於新北市的書房作客,無意中發現書房有范先生收集的很多昔日選舉文宣,還有我當年寫的「凍蒜博物館」計畫書。原來那位台灣的好朋友,就是范先生。我們兩人會心一笑,同時也感嘆胡錦濤時代還能看到一些中國民主化的希望,但是習近平執政的今天,已經幾乎絕望。

范先生畢業於台灣大學哲學系,一生周遊世界,曾經在新加坡、美國、中國長住。晚年回到台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寫作,出版多本討論如何捍衛台灣自由民主的著作。

范先生是起名字的大師,他的很多論述概念清晰、言簡意賅,媒體非常容易下標題。比如說,這幾年范先生多次強調,台灣要走出「蔣經國棋盤」的這個概念。他認為,蔣經國時代的「反共」、「民主自由陣營」、「保衛台灣」的具體內容,已經和今天的時代不符合了,但是很多人至今仍然擺脫不了蔣經國的影響。

范先生說,「單就今日台灣論台灣,反共這個立場的道理極其簡單,就是為了兩點,一、領土不被侵犯 ;二、以一人一票為基礎的自由民主法治方向,不被剝奪。」這種說法破解了很多人的迷思,非常有參考價值。

范先生用中文寫作,但是他不喜歡「中文」、「華語」的說法,認為都不是十分客觀、全面,帶有一種「中華文化、化成天下」的色彩,會被某些政治勢力用於宣揚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

如果改成「方塊字」的這個名稱,則更加平實客觀,更能夠幫助其發揚光大。范先生起草了一篇「方塊字」正名的中英文版宣言,並期待台灣成為全球方塊字圈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的領頭羊,與世界各類文明並駕齊驅。范先生的胸懷、格局之大,讓我們望塵莫及。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范先生不僅僅停留在論述,也經常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他很早就提出,台灣應「廣設靶場、培訓民間神槍手」的想法。他認為,提升台灣平民保護自己鄉土的武裝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平民能夠舉起槍枝、準確射擊,這件事本身就是國民的心理強度和意志力的體現,就足以弱化敵人對你土地的覬覦之心。

范先生的提案,得到了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先生的支持。最近幾次見到范先生,他都在奔忙於和各界溝通,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放寬對靶場的限制。此事還沒有完成,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會繼承范先生的遺志,繼續推動。

范先生發表的最後文字,是在《今周刊》專欄〈選擇戰爭或和平〉的哲學解析,文章的最後一段,擲地有聲,節錄如下:

在台灣沒有人選擇戰爭的情況下,「要選擇戰爭還是和平」就是個假議題,一個用來蠱惑台灣人的認知戰議題。提出這個議題的人,不是笨,就是壞。要不要落入這個認知戰的陷阱,是每個讀者自己的選擇,也是對台灣人智商的考驗。

台灣人面對的真實議題是:「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啟戰,台灣人要選擇應戰還是投降?」選擇投降的人請舉手。

懷念范先生,合掌。

註:原文刊於《今周刊》,范疇從二○一四年七月起,固定為該刊「重磅觀察」專欄執筆。九年來,他總用犀利筆鋒,分享獨到洞察。范疇驟然辭世,《今周刊》特以此文悼念。

香港人的台灣真朋友——悼念范疇前輩

文.沈旭暉 ∕ 香港國際關係學者,現任台灣中山大學副教授

驚悉台灣著名公共知識分子范疇前輩突然病逝,享年68歲,覺得實在來得太突然。我和范前輩先後做過兩次訪問,他的字字珠璣,相信不少讀者都印象難忘。而他和我認識的不少前輩一樣,也是一位奇人,一位台灣處於關鍵時刻絕對不應或缺的智者。

還是從我如何認識他開始談起。

范疇前輩是台灣商人,曾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熟悉不少中國政商界高層,然後也和不少清醒的精英一樣,目睹近年中國倒行逆施,因了解而分開,在台灣著書立說,不時警惕台灣各界備戰,不要對對岸的大小動作掉以輕心。這樣的背景,令他的見解成了一家之言,也令他和不少背景相近的人結成好友。其中一位是《紅色輪盤》作者、曾與中國大陸前總理溫家寶家族成為生意夥伴的沈棟先生,也就是我的中學師兄。

正是沈棟師兄介紹我認識范疇的。

第一次見范前輩是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日期記得很清楚,因為那次台灣行之後回港下機當晚,就出現了721事件。我們在台灣24小時誠品入口的餐廳見面,當時雖然香港風雨欲來,但香港人還沒有想過會是後來這樣誇張的情況,反而范前輩在書店卻顯得精神高度緊張,彷彿生怕中國特工就在旁邊監聽,令我的同行朋友都覺得很不尋常。記得他很鄭重的告訴我們,「解放軍很快就會過來」,香港很快就會到了不能收拾的地步,要我們有心理準備,有甚麼事情就來台灣。

坦白說,受限於不同環境的成長背景,聽的時候並沒有太理解是怎麼一回事。但一回港就是721,然後形勢急轉直下,the rest is history,才佩服他的先見之明。雖然解放軍並沒有真的公開「打過來」,但卻對香港的警察進行了徹底的武警化,客觀效果卻只有更壞。

范前輩早著先機,對香港也有深厚感情,之後以我所知,也做過不少協助香港青年的事情。再下一次和他見面時,我已經落戶台灣,自然是不知今日何世。

和他做訪問的兩次,有一次在我的辦公室,有一次在他家的會所,他都是很客氣的熱情好客,反而是我未能抽空之後飯聚詳談。他不斷強調一個香港人要了解的概念:中共對香港的政策一定是「留島不留人」,當時還是剛有《港區國安法》不久,還沒有去到今日般極端,就算是離開香港的香港人,也有不少覺得這有點難以想像。不過到了今日,他的預言基本上已經成真,「留島不留人」,更是令人深深嘆息。

范前輩對香港的形勢瞭如指掌,除了因為他自己曾在香港有不少交往,也因為他認為香港的結局是台灣的鏡像,值得台灣人民仔細參考。雖然台灣學界也有不少人以這觀點觀察香港,但范疇出身的台灣商界,更多是「到中國大陸發大財」一類聲音,唯獨他能夠現身說法,在台灣說出真正的香港悲劇故事,不斷警告台海可能免不了一戰,在所屬圈子尤其難得。他既堅持台灣主體性,相信台灣在國際地位、民主價值上都有重要角色,同時也不是時刻高呼意識形態口號那一類人,只要熟悉台灣民情,就會明白這種路線多麼不容易。

范疇的不少觀點的視野都廣闊得無邊無際,當然也不無爭議。例如他在訪問說過台海一旦爆發戰爭,最能夠確保日本出兵協防的,就是台軍先佔領釣魚台,日軍就會出師有名。他很多類似這類創見,都在自己的著作和專欄中逐一浮現,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重溫一下幾個訪問。台灣需要的不是立場先行的藍綠大外宣,而是真正可以帶領思考的智者。在台灣,他不時公開演講,突破藍白綠界線,對不少「知識藍」逐步覺醒功不可沒。

本來他大概認為自己可以長期觀察未來關鍵時刻的台海形勢,想不到,就這樣永別。願前輩一路好走。

蕭萬長對他非常禮遇

文.戎撫天 ∕ 旺報社長兼總主筆

突聞范疇去逝,甚哀痛。信民協會和《今周刊》舉辦聯合追思會,清龍兄邀我寫稿,談談這位老朋友,但工作忙碌,誤了截稿時間,今天略有餘裕,回顧我們十多年來的友誼之餘,也效法范疇兄的精神,從我的角度對台灣、大陸做一些大思考。

和范疇結的是文字緣,2010接任旺報總主筆,當時草創不久,筆陣單薄,對大陸政、經、社會情勢的解析與評論,深度都不足,亟需發掘新作家。

是在經濟日報副刊看到范疇的專欄,甚為驚艶,觀察大陸社會的視角,和台灣的大陸專家㢠然不同,顯然有很深的大陸經驗。

千方百計找到他的電話,果然人在大陸,順利聯繫上,知道他在大陸經商、生活十餘年,一聊挺投緣,他正好有機會回台北,相約在報社附近豆漿店見面,當時對面的艋舺星巴客還沒開呢!

相談甚歡,開始了他在旺報的專欄與我們十多年的友誼。他回台灣、我去北京,都儘可能見面聊天。我喜歡他的專欄,更喜歡和他聊天,無論文字或口語,幾乎毎一次溝通,就是一次大腦的震撼,對慣性思維的挑戰。慢慢發現,對慣性思維挑戰就是進步,因而喜歡和他聊天,閱讀他的專欄與書籍。

他在大陸經營顧問工作,頗有成就,在北京近郊擁有一座大莊園,聽他談起莊園生活,總是羨慕不已。他的工作需要和官方大量的「談判」,因而對大陸政治文化與官員習性,有極為深刻的理解,評論大陸事既新鮮又深刻,他的專欄非常受到重視,曾接到很多電話,詢問范疇何許人?
其中包括前副總統蕭萬長,希望和他一談,後來見了面,蕭萬長對他非常禮遇。

大約2014年,他決定放棄大陸事業回台灣,現在回頭看,的確實判斷正確,接下來這段時間,大陸、台灣內部政治都出現遽變,兩岸關係隨之結構性改變。

那段變動期,我組了一個聊天會,范疇、清龍兄都是成員,另外還有幾位政界、學界、媒體朋友,定期聚會談兩岸事,還曾到大陸和智庫座談,范疇的談話總是讓人震撼,往往令人難以置信,細思卻有他的道理。

他的大陸經驗豐富、紮實,思想沒有邊界,不受限制,創造力驚人,回台後驚人的寫作能量,很快創造出驚人的影響力。

我們倆都喜歡抽烟斗,我戒得早,他聊天時總是一管在手,分享煙草燃燒的香味,也挺快樂。後來他心臟動了一次手術,煙斗戒了,也減重成功,寫作更勤,影響力更大。

他最後一本書談的是兩岸戰爭,要為戰爭做好準備,他的書我大概都讀過,這一本最讓我震撼,幾乎是一口氣讀完,內心激盪不能自己。不能,或不願接受他的論點,整套邏輯的關鍵處,卻不能理性反駁。

差不多同時讀到《八月砲火》,一本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的精典著作,英文原著出版於1962年,書的小標吸引了我:「資訊誤判如何釀成世界大戰」,確實,當時英、法、德、奧、俄、土都為戰爭做好準備,但沒有人認為會打,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遭暗殺,卻逼迫德、法、英不得不打,迅速釀成一次世界大戰。

相對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事件,在美國立場,這場戰爭非打不可,但美國知道不能打,經秘密接觸,用土耳其交換古巴,相互撤離飛彈,避免了戰爭。

比較兩場危機,避戰比備戰更重要,從國家戰略角度,避戰絕非投降,而是戰略選擇。

謝謝范疇這位戰略哲學家,創造思想鯰魚的力量,幫我們打開腦洞,從自我挑戰中成長。

多次元的遊俠

文.楊憲宏 ∕ 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創會理事長

范疇的覺醒來自他長居中國之後,對中國共產黨的極度厭惡,打從心中不齒這個「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騙子是真的」的偽政權。2014年初識他時,感覺到他的熱情,他深愛台灣,珍惜台灣,時時刻刻為台灣尋找出路,他的實踐力不凡,每本八旗出版的書分量都十分結棍厚重。

每回來央廣接受我的專訪,看他講述未來情境時,有一種「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氣派。他是多次元的遊俠,能使的「思想武器」百變神奇。

范疇有一種自發的責任感,他的這一生一定要為「台灣人出頭天」真正立下歷史標竿。他也有著非常的判斷力,面對中共的詐騙、雜耍,總是一眼洞穿,下手狠準。他的思維中,中共必垮,但是必須是台灣內部先有共識,不能還有中共地下黨、同路人在埋伏。樹德務滋,台灣厚積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基盤;除惡務盡,聯合全球民主盟邦,摘除中共癌腫。

范疇壯志豪情如今已成追憶。他留下慧命仍然生猛犀利。懷念啊!

范疇再見!

文.黃文局

范疇橫空而出,悠忽而逝!短如光電,卻留給大家無限憂傷與沈思。

今周刊社長梁永煌與蔡致中,矢板明夫等一群好友,特邀廖筱君主持「范疇再見」追思會。

曹興誠,謝金河,沈伯洋,張學舜,譚耀南等好友,一一上台細數他們對范疇的思念。

我個人對他的印象是:格局高遠,創意無窮。
譬如,他說,台灣人不要以中國為座標,應該以世界為作標。台灣人要有這種宏觀的思維,打破國民黨設下的框架。

他又提議,2003 年停止營業的環球航空(Trans World Airlines,簡稱 TWA),台灣可以請生意人買下招牌,捐給華航使用,外國人很容易轉換並記得是 Taiwan World Airlines,簡稱 TWA 。

可行性及細節還要討論。有些人因此而譏笑他,天馬行空。但是,由此可見,他24 小時都在思考,如何突破台灣的困境。
他是道道地地的「外省人」,卻以作為「台灣人」為傲。

他的論點與觀察,給與台灣人很多啟示。

他突然跟我們揮手說 Bye Bye,就像汪浩說的,我們懷念這位大俠的最好方式,就是明年用選票來證明他的遠見,台灣人要選美國白宮,還是中國中南海?

敬悼范疇先生

文.明居正 ∕ 政治學者

那天在群組上先後接到幾位朋友通知說范疇先生驟然離世,我一時震驚到呆住了,好一陣子才回過神來。後來打聽,說是他在家看電視時突然心臟不適,就這樣離開了。

我那幾天雖然很忙,但思緒中總會時不時的閃過范疇先生過去的一些點滴:他講話時慷慨激昂的模樣、講到得意想法時的神情、以及不時流露出的洞察世事的睿智等等。這一切都還清晰的在我的眼前,但是他畢竟離我們而去。

范疇先生生前念茲在茲的就是中共的邪惡、共產主義對於人性的摧殘,以及中共政權對台灣民主的威脅;而這些也是他一直以來寫文章、上節目大聲疾呼、喚醒民智的目標。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有過多次的對話,但是我們共同堅信:無論共產暴政如何殘酷、手段如何狠辣,但是人性的光輝終究會大顯,終究會戰勝邪惡!

哲人雖遠去,然而精神永不朽!范疇先生,一路好走,你的願望很快會實現。到那一天,我必定會焚香以告!

您的生存與死亡 就是一種美學

文.廖筱君 ∕ Real Talk主持人

范疇大哥走得突然,一直不願面對這個真相,直到我主持他的告別式,我這才發現,以後不會有范疇這個人了。

我比較幸運的是,過去這半年來,范老師陪著我一起構思我的YOUTUBE頻道:「筱君台灣PLUS」及「REAL TALK真實對話」這個兩個頻道的節目。我們曾經不斷地模擬想像未來的媒體,應該長什麼樣子?對新聞工作有高度的熱誠的范老師和我有說不完的話,他不只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及想法,他更大膽談30年後的台灣。他時而像個學者引經據典的指導我,時而又像兄長般的對我耳提面命,更多的時候,他像個憂國憂民的傳教士,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可以拯救台灣、拯救天下。

正因為如此,我和范老師接觸已經不再只是節目的訪問而已,我們對這塊土地都有很多的願景,也正一步一步的實踐當中,他突然的離去,我的確不知所措,但是我相信一向瀟灑自在的范老師,可不想看到我們懷憂喪志,相信很多人都是范老師終身的追隨者,他雖然不在我們身邊嘮叨了,但是他留下的文字,足以讓我們咀嚼許久,日子似乎也就沒這麼苦悶了。

上個月底10月30號,是范疇老師最後一次到攝影棚來錄影,也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他跟以往一樣,一進到工作室就和大家閒話家常,一點都沒有異樣,甚至連錄完影離開的時候,匆匆忙忙連再見也不說一聲,就像現在一樣。

老師,今天是你人生中最後一次當主角了,你精彩的一生,並不會隨著你的離去而嘎然終止,我們會把你的這一份憂國憂民一併傳承下去,生存與死亡,也是一種美學,人要活得有尊嚴、有價值,才不枉此生,您,的確做到了。

以跨界思考指引台灣

文.吳嘉隆 ∕ 資深政經評論家

我們每一個人很可能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要怎樣來對這個社會做貢獻? 結果是,我們這一生都一直在摸索著,希望在成就自己的時候,也能造福社會。 於是,有些人,甚至於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先發揮自己的能力來工作賺錢,以便將來能拿出個人財富,來推動一些公益事業。

范疇老師走出不一樣的路, 也在我們這個時代成為一個典範。他不是學理工,不是學醫藥,不是學法律,也不是學商科,而是在台大讀哲學系,後來也到我的母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去攻讀哲學碩士 。

然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哲學系的訓練,使他有很好的邏輯,有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發展出與眾不同的視野。別人看到了問題的表面,范老師卻有能力做出深層的解讀,然後讓人為之驚嘆與佩服。

范老師自稱為跨界思考者,非常形象,這樣的人在台灣是稀有的,因為台灣的教育並沒有擺脫升學主義的束縛,在這樣的教育哲學下,非常不容易培養出跨界思考者。但是,范老師做到了。

我估計這跟他的跨國生活背景有關,他在台灣出生,但是很早離開台灣,長期在新加坡、美國,與中國大陸生活、學習與工作,最後發展出獨特的思考模式。

范老師在中國大陸的生活超過20年,所以他回到台灣之後集中精力分析兩岸關係,透視中共,然後為台灣的前途提出戰略性思考。

范老師平時溫和有禮,論述起來卻很銳利,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引人入勝,卻又很有說服力。

范老師用他的跨界思考,在很多敏感的政治問題上,對台灣人提出指引,在面對中共的野心與威脅之下,讓台灣人對台灣更有信心,更知道如何應對中共對台灣的滲透與統戰。我認為,這是范疇老師用他的一生對台灣做出的貢獻,精彩、踏實而值得效法!

范疇老兄,別了!

文.顧忠華 ∕ 政大退休教授

我是顧忠華,於1956年出生在台北市,是所謂的「外省第二代」。我最初見到范疇先生時,以為他是長輩,他過世後才知道原來他只長我一歲,我們屬於同輩,甚至同樣都讀過西門國小。或許因為有著相似的成長背景,剛相逢時就感覺十分親切,一見如故。但很遺憾,我們只在公開場合有過短暫交談,尚未有機會深交,他便驟然離世。為了表達對他的無限追思和不捨,我想稱呼他一聲「老兄」,自居為「小老弟」,相信他不會介意。

認識范疇先生的朋友們,都形容他相當健談,眼光炯炯有神,更由於曾經周遊列國,見多識廣,所以寫起文章來鞭辟入裡,針砭時事則是一針見血。我是他的忠實讀者,非常佩服他提出的觀察分析,也特別欣賞他濃厚的「台灣情懷」。瀏覽他的著作,我們可以發現,范疇先生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台灣自己救」,無論是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種種議題,他都一本初衷,強調台灣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可以在世界上發揮強大的競爭力,於各個領域都揚眉吐氣,不用妄自菲薄。

這也是范疇先生大力提倡「台灣學」(Taiwanology)的主要理由,他認為過去普遍以西方的「漢學」(Sinology)作為研究中國的知識框架,台灣變成附屬於中國之下的地理名詞,完全喪失了自我主體性。亦因此,台灣今天要有志氣走出「以中國為座標」的迷思,開始「就台灣論台灣」,說穿了,台灣目前發生的任何事件,都「與中國無關」!

當然,如同吳介民最近發表的〈全球台灣抵抗中華帝國的地緣政治時刻〉一文所揭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錯綜複雜。而范疇先生作為具有全球戰略眼光的思想家,充分了解中國對於台灣的虎視眈眈,不是說「與中國無關」就可以遮蔽自己的雙眼,無視敵人的存在。正好相反,為了論證台灣即使處於龐大的威脅下,仍應該從容地走出自己的路,范疇先生竭盡所能,不斷地「翻轉」台灣習以為常的政策思維和行為模式,亦即透過各種「腦力激盪」,來打開台灣人民的視野,提升盱衡全球發展趨勢的「世界觀」,真正成為充滿自信、頂天立地的「台灣公民」。

范疇老兄,您的這番志業,並不會因著您的去世而有所停頓,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許多人已經聽聞到您的大聲疾呼,受到啟發並覺醒,也都有不少人的理念和您惺惺相惜,我相信只要志同道合者一起努力,台灣終究能夠朝著您的理想繼續前進。別了,願您安息!

感念范疇老師

文.洪清森 ∕ 福和會秘書長

范疇老師早自福和會籌備期間就熱心參與,和許多福和會會員、工作人員都熟識,歷屆福和會論壇,更經常由范疇老師擔任講者、主持人。

范疇老師既是政論家、作家,也是產業顧問與創業家,每次往往不知該用哪個頭銜,還是他的自稱「跨界思考家」最為貼切。

8月底,福和會組團訪日,范疇老師也是其中核心成員,一同會見京都門川大作市長、滋賀縣三日月大造知事,與日美台關係研究所學者專家與日本退役將領進行座談交流會,以及拜會日本參眾議員,包括經濟保障大臣高市早苗,10月底,福和會2023全民國防論壇,也才剛由范疇老師主持圓滿完成,豈料竟驟然離世。

福和會全體會員暨工作人員,在此感念范疇老師對福和會以及台灣社會的貢獻,范疇老師著作等身,也留下許多網路文章、影像紀錄,他雖遠去,但思想永存,也祝福「范疇前哨策略營」能永續經營,將范疇老師的思想發揚光大。

敬愛的范疇老師

文.陳詩雨 ∕ 導演

記不得是2011年底或2012年初,我在誠品書店平台看到一本書「台灣是誰的」,似政論又像文學,作者卻是一個從未見過的名字。一時好奇心起,記下書背的作者聯繫信箱,告知幾個平常對政經有興趣的好友,打算一起來鑑定這位作者是何方神聖。

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我敦化南路辦公室,我們幾個朋友坐定,看到一個長者走進來,心裡便後悔怕冒犯了,沒想到老師談吐非常活潑,三兩下距離感就消失了。從此您就走進了我們的朋友圈,一年總有好幾次,大夥兒吃吃喝喝、討論時事。

十多年來,每次見面不拘形式,去有貓的酒吧您總愛摸摸。您對我們每個人的意見都詳細詢問,如果有誰沒來您會細心問侯,這中間我們各種活動,您總熱心討論參與。想來我們也算是您回台灣後的第一群且是終身粉絲了。

2020年我重燃文藝心情,接手朋友一支未拍完的馬祖紀錄片,在一次聊天中您談及前同事傅建中曾介紹的一本書,此書後來對本片啟發甚大,因此邀請您擔任主述者,並到您三芝家中拍攝三次,最後一次是今年春天。

從拍片過程更加了解您的著述原動力,在講究和諧的台灣社會,認真談兩岸從來不是容易事,要能看到一個人對兩岸的真實態度,如果不是經過戰爭,不然就是通過死亡。您已通過後者證明您的一致。

相信您此生留下很多美好回憶,而且希望風格神秘宛如貓咪,但留下些蛛絲馬跡也是朋友的義務,於時代的背影,於時代之縮影。

他給台灣留下的智慧

文.陳財能 ∕ 台灣東社發言人、李登輝總統口述歷史策劃及訪談人

我和多數關心中共侵略台灣的危機動向,以及促進台灣民主自由永續發展的台灣人一樣,與范疇先生之間,沒有親朋好友般的故事,但卻在不知道經歷多少年歲月,早已沉浸在范疇先生言簡意賅、引例示範的雅文、深思、精義、擘論之中,而自然成為理性上的親朋好友。為此,特從花蓮來參加「范疇•再見」,向這位為台灣民主自由注入去除中華民族主義病灶盲點的戰略家、哲學家致敬追思……

范疇先生本名周仲庚,出生在威權時期的台灣,成長在一黨專政下的新加坡。智識哲思建構在台灣大學及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完成。創業及經濟基礎在他所說「素顏中國」的20多年歲月裡,生存經驗與他生命的思索辯證相成。范疇先生在中國內戰的歷史推移下,與台灣發生牽絆的緣分,但在練就一身功夫和智慧時,是以脫去中華民族主義,捍衛台灣民主自由的定位返回台灣定居。因此,他成為《蘋果日報》的專欄作家;他不時公開演講,突破藍白綠界線,從台灣面對中國共產黨的生存威脅和台灣民主運作,建構既防禦又進攻的認知和認同論述,對於因民族主義意識型態而陷於認同分歧的台灣國家社會,已建立具有覺醒召喚的理性基礎。

在認知方面,主要是范疇先生系統性地向台灣社會解構中國共產黨「認知作戰」(統戰)的內涵及攻守知能。在防禦上,他提醒要確認以下三要素:

1.台灣的敵人是中國共產黨,立場是「抗共保台」。

2.中國共產黨不等於中國,反中共不等於反中國。中共等於1949年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的共產黨政權。

3.人民的「認知」是勝負關鍵,既能用於防禦,又能用在進攻,其重要性不亞於軍防。因此,認知作戰是雙向道,他警醒台灣人要做到:一使中共認知打敗台灣也無法佔領台灣;一使台灣人唾棄那些被中共收買的人。

在認同方面,范疇先生的背景,與1949年因中國內戰逃亡來台灣的中國人一樣,但是,在他理性的生命辯證下,他選擇放棄中華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而堅定捍衛從威權轉型為民主自由的台灣。范疇先生以「在列強夾縫中強韌生長且內生民主自由」的典範,作為他定位台灣在世界上的身分認同。因此,他提倡「台灣學」、「台灣平民三精神」及「(對美)不掉隊、(對中)不插隊、(對台灣)除肉桶、(對人民)固社區」的12字訣。

范疇先生是最早以系統性及實證性論述,喚醒台灣人在清楚認知敵人中共的情境下加強軍備及民防備戰的知識分子。台灣內部的現實政治,不僅無法反映出面對敵人中共的國民共識,反而卻成為中共認知作戰的溫床,特別是戰爭與和平的紛擾。針對這些紛擾,謝謝范疇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蓄意製造這假議題的人,不是笨,就是壞!

台灣的敵人中共,不會一時煙消雲散,但台灣新生代受到中共認知作戰的內外攻擊,卻會一直持續且花樣日增。因此,范疇先生留給台灣的一切智慧,讓我們台灣人具有能量不滅的精神武裝,來面對敵人中共!

安息,范疇先生,謝謝您!

迷霧中的指點明燈

文.張偉明 ∕ 鏡電視新聞部執行製作人

因為中共針對郭董查水表,製作人希望找專家來評論。想來想去只有范疇老師最合適,但老師事多人忙,過去通告都需要一個月前敲定,結果老師爽快答應。

10月25日我們跑到淡水進行專訪,老師貼心借用了社區的會議室方便拍攝。社區就在淡水河畔,遙望對岸八里觀音山,大片的落地窗灑落一室陽光,看著有一種不真實的透明感。老師侃侃而談、金句連連,訪問順利完成。

11月8日知悉老師遠行消息,心中除了震驚,更多的是不捨。在紛亂的世局下總需要智者為眾生撥清迷霧指點明燈。回看帶子,老師臉上的光影遊移,彷彿預示了某些訊息。

一瞬片刻、轉眼已成歷史。想起來范老師真是我們節目的貴人,每次訪問推出都得到觀眾熱烈回響。

懷念老師,感謝這一年短暫的相遇。

合掌。

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

文.張軒豪 ∕ CiviCue 公眾智慧公司創辦人

我在今年三月拜訪信民協會黃理事長時與范老師結緣。時值風和日麗的初春,午後的陽光溫暖地灑在杭州南路上,咖啡廳的門口走進了一個電視上出現過的熟悉身影,范老師的出席讓我受寵若驚。在政論領域裡和民主議題上皆有很高造詣與學問的范老師,即便是縱橫商場多年,卻沒有絲毫架子。他滿臉溫和笑容,展現出高度智慧,容許一個晚輩在民主、媒體、電子投票的議題上班門弄斧。從范老師閃閃發光的眼神裡看出發自內心的真誠,他的專心聆聽令人倍感尊重,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我與范老師的第一次見面,也是此生最後一次。

范老師不僅是一位言之有物的公共知識分子,同時也是位實事求是的務實主義者,思維充滿崇高理想,行動也符合實際邏輯,沒有流於形式的花拳繡腿,只有一針見血的當頭棒喝。關注范老師的訪談和拜讀他的著作時,會發現他與一般政論專家有很大的不同。范老師不僅會針對事實現況做解讀,也會替未來發展做預測。范老師的預測往往也不會只有一個版本,他會給出多種情境,並在最後補充具體的解決方法。三十年的創業經歷讓范老師保持著創業家熱中解決問題的特性。而范老師願意在非常時刻以一己之學挺身而出,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才德兼備。亞馬遜電商創辦人貝佐斯曾說:「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范老師富有國際觀,他提出的解決方法極具前瞻性。許多論述在他提出的當下可能被許多人當作是天方夜譚,卻往往在之後得到印證。范老師是多面向地分析事物,他會從經濟角度切入,再以政治因素做前後呼應,最後用人文層面做結尾。從他的字句和言談裡能感受到哲學家的豁達。那是一種冷眼看世界的犀利淡定,卻又捨不得世間的慈悲菩提。

范老師善用比喻,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將冷感嚴肅的政治議題普及化。他的比喻堪稱古往今來,涵括歷史典故到當代流行文化。范老師離世後,我才發現他曾在聯合新聞網「鳴人堂」發表的〈電子投票的前世今生和未來〉一文中,以中國「超級女聲」的海選為案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呈現輿論作為監督政府的力量,並結合商業術語鑄造了新的詞彙,以「批發式民主」來比喻傳統定時定點選舉,再用「零售式民主」形容高頻率的海量電子投票。恰如其分的妙喻取譬令人不禁莞爾。如今我們單位所開發的公民科技和提倡的數位民主,竟與范老師早在多年前就發表的論述有著高度共鳴。行筆至此,不禁感嘆命運的無常。

電子郵件草稿裡仍有一封來不及寄出的信件,原本預期是將公民審議的成果在活動結束後呈報給范老師,卻晚了一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今天的速食文化裡,范老師是少數能認同我們理念的伯樂。他的辭世對台灣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但現在絕非心灰意冷的時刻,因為守護台灣的民主價值需要全體公民的覺醒。如同范老師接受今周刊訪談時提到的自我期許:「我希望我不只是帶給讀者新知識、新觀點,而是尋求一種禪宗式的『頓悟』,像棍子一樣『砰』地敲下去,或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接刺進你的心臟——也許只有二十秒、三十秒鐘,但從此你就再也回不去了。」

追思范疇老師

文.李永騰 ∕ 前青輔會主委

您是一位有歷史高度的跨域學者,提出「反共不反中」、「把共產黨與廣大中國人民區隔開來」,才能夠靈活地捍衛民主台灣 ……我們理念一致,看法相似。

很慶幸,去年的武陵農場之旅,在李文忠副主委的帶領下,我們有三天的時間欣賞美景、暢談國家大事,聆聽您的高見。在10月28日您主持的福和會論壇上,我還在coffee break 跟您交談,怎麼也沒料到,過兩三天卻聽到您離開人世的訊息!讓我實在震驚!

范老師,您的歷史高度與跨域智慧,始終會滋潤引領台灣,面對挑戰、走出活路!

哲人其萎,典範永存!!

他是民自法派

文.姜仁福 ∕ 退休人士

范疇認為,自己其實是「民自法派」,就是民主、自由、法治三位一體派,這是人權的基礎,而不大不小的台灣就是實踐「民自法派」最好的地方。

而范疇認為台灣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最好就應該是以「民主、自由、法治」作為同心圓的中心,接著擴大到「國家」、再到「台灣」,甚至是到最外圍的「方塊字使用者」。

追思范疇老師,勿忘您的核心價值民主自由法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淡水落日(送范疇兄)

文.黃吉川 ∕ 成大講座教授

晚歲知交如落日

初逢筆墨笑談間

書房有幸迎潮汐

淡水何端送海顏



兩岸叢山藏彩韻

故鄉候雨憶廊前

生平已慣隨雲逝

不盡暖流聚更綿

我的後悔

文.周家豪 ∕ 鑫辰環保負責人

我非常後悔,

今年六月初我從高雄去台北訪友在喜來登後面的美式餐廳遇到范老,

當時他正熱烈討論聊天中,

我不敢打擾就離開了,

早知道去跟他打招呼,

表達景仰跟感謝。

他就是這麼體貼

文.游振英 (Acca)

范疇大哥宇宙級的聰明幽默眾所熟知,跟大家分享一百個故事綽綽有餘,可我卻想分享一件生活小事。

有次范大哥尿急,到一家小吃店借洗手間,生意熱絡的店家正眼沒瞧隨口答應,根本不以為意地繼續忙碌。范大哥「解放後」堅持在店家買東西,即使他一點都不餓。他說這樣能聊表他對店家的謝意。

對我來說,他就是這麼體貼、富正義感。

你是第一名

文.王思晴 ∕ 秘書

你,是第一個讓我覺得這麼聰明的人。

你,是第一個讓我覺得這麼有趣的人。

你,會是我很思念很思念的人。

直到我們再見。

我,希望你很好。

合十鞠躬送別

文.林安妮 ∕ 讀者

前輩的瀟灑謝幕讓我們深感遺憾,

所幸留給台灣的前瞻智慧早已苦口婆心、應有盡有。

祝願范疇先生長眠安息。

成為他的終身會員

文.Lloyd Ou

幾年前無意間在臉書上讀到范疇先生的文章,感到非常震撼,因他針對美、中、台的思考與論述非常前瞻且獨特,所以很自然的成為他的追隨者,只要他在臉書上發表評論,我都用心閱讀,尤其他寫了一篇中共的統戰伎倆引用劉仲敬的俄羅斯套娃:黨、國、中、華,真是精闢。

2021年2月5日他在臉書上開始招募付費會員,我在他發布的當下看到此宣告,毫不猶豫馬上加入,很榮幸成為他的第一位終身會員。范疇先生隨即親筆簽名送我二本書,《台灣會不會死》及《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

11月6日聽聞他的離世感到非常不捨,雖然他沒有折磨自己、拖累家人地走完人生旅程,這也是一種福報善終,只是很可惜台灣失去了一位跨界思考家,已經無法再從范疇先生身上汲取他精闢的分析。

醍醐灌頂

文.黃冠華 ∕ 識富天使會聯合創始人

初識范疇老師,是透過數年前好友明浩的介紹,每每與老師有機會交流相談,都是醍醐灌頂,收穫豐盛!

老師常常能夠指出,我們心中所有,卻筆下所無的那個一針見血的關鍵,再透過他擲地有聲的筆觸,和清晰明辨的表達,讓我們學習、受教!

天妒英才,老師走得真的太早了!

希望他在彼岸一切安好,也希望所有老師的好朋友,都能夠平安健康、富足喜樂!

那些遙遙領先的預言

文.劉治中

范疇先生擴大台灣人看世界的角度,特別是他對中國的獨到見解。

范先生還有一個本事,他那些「遙遙領先的預言」,事後證明都是對的。

再也無法分享他的預言,是台灣人的損失。

深深烙下的足跡

文.陳立 ∕ 品牌經營者

感謝您無畏懼地為台灣民主發聲,

在台灣民主這條路上,

您已深深烙下足跡,

我們會盡好一己之責,

繼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傳承民主理念,

一路好走。

一起守護台灣!

文.陳怡之 ∕ 教授

真知灼見,悲天憫人,

敬愛的范先生,

您有遠見,有真誠,

一切從對人民的愛出發,

感恩您!

願追隨您的精神,

大家一起加油!

一起守護台灣!

台灣民主繼續向前進

文.陳玟錦

敬仰的范疇老師一路好走,

台灣民主繼續向前進。

我們非常想念您

文.游正田∕康和証券顧問

見解精闢透澈,憂國憂民,我們非常想念您。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文.江瑋倫 ∕ 「范局」YT頻道及臉書小編

幾年前,我有幸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范老師。當初,能夠近距離與我仰慕已久的戰略學者交流,讓我感到非常緊張。我仍然記得第一次見面時,我甚至厚著臉皮請老師幫我簽書。

隨後,我參加了許多老師舉辦的演講及活動。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在我母親因病去世時,老師還特別來電關心我的狀況。那份關懷至今仍然在我心中回響,他是我在母親離世時的一盞明燈,幫助我走出低谷。

然而,世事無常,我原本計畫等到2024年後再次到三芝拜訪老師,卻沒有等到那個機會。老師離開了我們,但他生前所倡導的「台灣學」理念和相關作品,我將竭盡所能去推廣。我希望我的微薄之力能夠為范老師的思想火種添磚加瓦,並不負他生前的努力。

范老師,一路好走。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榮幸出版你的書

文.蔡慧華 ∕ 八旗文化

2011年11月,范疇老師在八旗出版了第一本書,他是八旗創始的元老作家之一,因此,這一路走來,他與八旗有了深厚的革命情誼。

總是懷念起他的親切和幽默,總是想念他在台上侃侃而談,陳述與分享他的獨到觀點。

自2011~2021年間,他在八旗出版了八本書並改版了一本舊著,我們在此,非常榮幸有機會能參與他的每本新書活動,也因我們曾經合作如此密切,所以對於他的離開才會感觸特別深。

在這最後的道別時刻,八旗感謝范疇老師給我們出版他著作的機會,也感謝他為我們留下許多獨到且發人省思的智識與觀點。

謝謝范疇老師,我們再見。

范疇在八旗作品
•2011/11《台灣是誰的?》
•2012/02《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
•2012/06《大拋錨?!中國號超級拼裝巴士駛向何方?》
•2013/01《台灣會不會死?:一個火星人的觀點》
•2013/05《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 (改版上市) 》
•2014/03《與中國無關》
•2014/10《與中國無關:第二季襲來!!三十年後的三種台灣》
•2015/12《與習近平聊聊台灣和中國》
•2019/07《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
•2021/07《被迫一戰,台灣準備好了嗎?:台海戰爭的政治分析》

追思范疇──不做現代文明的次等公民

文.梁永煌 ∕ 今周刊發行人

我是在11月7日周二下午,從同事口中得知范疇往生的噩耗。當天是《今周刊》截稿日,我同事為了取回當期專欄的校對回稿,持續撥打范疇的手機,但一直沒接通,直到午後接近四點時終於撥通,卻是從親友口中收到了不幸訊息。

在11月1日,周三晚上,我才和范疇等幾位朋友在連元龍律師家餐敘,針對藍白是否會合作等大選話題,高談闊論。不到一星期,突然聽到噩耗,真的很震驚,難以接受他就這麼走了!

和范疇結緣是在2014年7月左右,當時《今周刊》副總編輯方德琳邀請范疇在《今周刊》開「重磅觀察」專欄,每週一次。第一篇專欄在2014年7月28日刊出,標題是「自己的幸福自己救」。這幾天,我把范疇的文章一篇一篇地重新閱讀。看到一篇篇重磅的評論,讓我心緒翻騰,深有共鳴。

在2014年10月「良心沒有成本?」專欄中,范疇指出,黑心食品能存在十餘年,是因為政府的物價干預、廠商的將本求利、消費者的貪便宜所致,「當造假事件發生時,消費者認為自己受騙,卻從不反省自己也是造就騙局的一員。」

在2015年7月,「台灣都是魯蛇的天堂」文章中,范疇兄認定,「得過且過、隨波逐流、不求長進、假面欺世都是魯蛇,是現代文明下的次等公民,侵蝕正義感的罪人。」

看著范疇一篇篇文章,感受他對於自我的思辨、對於國家的針砭、以及對於人民的期許,令我深有共鳴,這也是我們《今周刊》一直以來所追求的;2016年2月,《今周刊》創刊1000期的封面故事,就是直擊「最強公民國---瑞士」,深入探討瑞士人做為現代頭等公民的思維及堅持,與范疇的許多倡議不謀而合。

建構一個現代公民社會,追求自主幸福、保衛自己國家,是范疇念茲在茲的目標,如今他在天上了,《今周刊》期待和在場所有的朋友繼續努力,儘早建設台灣成為現代公民社會,以告慰范疇兄的在天之靈。

電子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