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今選頻道
最新觀點
2020-11-11
詳全文
過去十年台灣正發生變化,面向涵蓋食安、教育、永續等,而「改變」是共同關鍵字,這背後,源自許多「擁有選擇」、「極度務實」、「習慣反思」的人。
2020-10-28
2020-10-16
看診後回到家,王先生告訴老婆說:「醫師叫我要開始學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王太太驚呼一聲:「什麼!聽說打胰島素打到後來會去洗腎、截肢耶…」 「不是這樣啦!」王先生回答:「衛教師說,要趁現在把血糖控制好,之後才不會搞到腎臟壞掉、或糖尿病足。」 「真的嗎?」王太太依舊遲疑著。 聽到施打胰島素針劑,總讓患者與家屬有諸多遲疑,究竟胰島素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它?請控糖專家來解說。
2020-08-26
一場戰爭啟動後,迎接的是勝、是敗,抑或同歸於盡,多是經過縝密精算的;活在美國經濟制裁的亂世中,台灣政府與企業應未雨綢繆,讓連帶傷害降至最低。
2020-08-19
告別是人生最後一幕,可惜我們自己看不到。因此,有人會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為自己辦理一場「生前告別式」,「靈堂」掛上自己最喜歡的「遺照」,在音樂與鮮花的陪伴下,跟親朋好友說:「再見!」然而,儀式結束後,有人會問:「然後呢?真的告別了嗎?」
2020-07-08
記得以前上台北,看到計程車上寫著「冷氣開放」,真是大開眼界;開冷氣讓環境更熱、更缺電,又想著砍更多樹改放太陽能板,如此惡性循環下去,怎麼辦?
2020-06-23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一連串的衝擊與震盪,促使我們將目光從「成長」轉向「繁榮」。英國經濟學家凱特.拉沃斯以甜甜圈圖像,為全球發展,提供新經濟應有的轉變思惟。
2020-04-30
「在我的觀察裡,很多人做了預知夢,自己卻不知道;或是明明不是預知夢,卻以為是預知夢。」李香盈指出三種最容易被預知出的夢境,一是健康、二是個人狀況、三是預知關係。
2020-04-28
人生危機就是轉機,外頭的世界即使支離破碎,每個人仍是自己內在的掌舵者。失婚、失業,又失去孩子的監護權,聽起來令人驚恐,但卻造就她更寬廣的路。大浪來襲,就乘浪上去看風景。王怡文的第二人生,40歲後開始。
2020-04-26
「我設定100個好伴侶的條件,像是不斷地整理自己的價值觀。寫的時候,我反省自己,這個條件我自己能做到嗎?如果我做不到,我就不去要求別人。我覺得找到好伴侶、好夥伴的關鍵,要『旗鼓相當』;兩人相遇時的價值觀要相近,兩人相遇後的成長的腳步也要相近。」
2020-04-21
當一個女人由內而外重視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她會有難以掩飾的光芒,那就是自信與魅力!這種成熟的美,會風靡全場。造型師劉為麟分享熟齡穿搭:3個常見NG打扮與4個必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