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搜尋條件:善終
搜尋指定關鍵字:
搜尋結果排序規則:   最新       最相關
顯示結果筆數:
搜尋結果限定年份 :  
 ~ 

共有168項結果
搜尋日期:
職場生活

74歲安寧之母趙可式癌末告白:做好5個準備,大限來時不受折磨「善終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幸運」

74歲的成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趙可式,59歲時確診乳癌,化療後身體暫時恢復,然而2019年發現癌症骨轉移,且已到第四期,若不做治療處置,醫師評估存活期只有半年到一年。當安寧之母成為安寧病人,趙可式坦然面對,身為晚期癌症的病人,她已做好5個準備,迎接終點。

日期:2022-08-19

品味人生

放棄搶救親人等於不孝?臺大醫:安詳善終才是祝福 安寧緩和照護推動30年 臺灣排名亞洲之冠 !

編按:資深藝人余天39歲女兒余苑綺因大腸癌擴散,昨(8/18)日傳出病情不樂觀,余天一家人也急奔醫院探視。問及余苑綺病情,余天哽咽說:「她用比的(手勢)叫我讓她走,我怎麼捨得,我怎麼可能讓她走,我說不可以,怎麼可以這麼殘忍!」隨即崩潰痛哭。許多人面對親人走到人生最後一刻,往往難以放手,甚至拼命用維生機器來延續患者生病,卻無法讓病痛痊癒。在台灣,死亡一直都是避諱的議題,長期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陳榮基醫師說,協助親人很安詳走完人生最後這一段路,才是能給的最好祝福。(原文刊載於2022/3/3 ,更新時間為2022/8/19)

日期:2022-08-19

產業時事

荒涼變荒唐

台灣疫情天天+0的榮耀不再,如今面對的,除了每日的死亡人數,防疫險之亂更是開了眼界。而在疫情期間失去親人的數十萬家屬,至今仍在等待撫慰傷痛的一個交代。

日期:2022-06-22

職場生活

婚後幾年她勇敢離婚、帶孩子搬回台北上班!「老娘就是有能力在不想要時,帶美好事物跟回憶離開」

大S離婚的時候,有人拍手叫好,有人覺得終於等到看好戲。人總是對於太過幸福的畫面充滿著妒意,即使是事不關己,甚至於螢幕上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我們也會充滿著妒意的想說憑什麼?於是開始懷著看你們好多久的念頭,期待預言成真。姑且不論這對姐妹花在大家心裡是怎樣搖擺或怎樣令人喜歡跟厭惡,我覺得螢光幕前的她們都不會是真實的她們。 我想分享的個人想法可能跟大家不太一樣,我不看好戲,也不幸災樂禍,畢竟每個人的幸福自己知道即可,不用去「羨慕、忌妒、恨」別人的生活。對於這對夫妻的分手,我想分享的看法是,終於有人示範把離婚這檔事,平淡的當成只是人生的一種回歸,沒有任何螢光幕前的哭哭鬧鬧、謾罵詛咒,讓離婚像是宣布另外一部新戲開拍或發表一首新歌的媒體文。

日期:2022-05-27

產業時事

「否定」不是策略

從企業推動ESG到面對新冠疫情爆發,都是全球不得不接受的嚴峻挑戰,但一昧地否定並不能解決棘手現況,正視問題、制定策略才是通往目標的捷徑。

日期:2022-05-25

職場生活

20年職涯換過22份工作!她從小記者爬到副教授:滾職場像打麻將,牌越爛越要用心打

打牌也教會我一件事,那就是牌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每把牌狀況不一樣,有人已經連五拉五,運氣旺成這樣,另外三家如果不聯手圍堵,先把莊家拉下莊,斷了莊家的氣勢,是無法改變牌局的。這時候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是必要的戰略。過去,我與平行單位之間的合作,正是這個道理的延伸,先「讓利」給別人,釋出合作的善意,方能達成更大的目標。

日期:2022-04-11

職場生活

讓台灣更美好的20個主張》調整部分法令 全面守護人民健康安全

編按:2014年,《今周刊》曾製作〈許台灣美好未來的30張關鍵選票〉封面故事,從經濟、社會、人權、政治各層面提出亟需革新的30個進步觀念,8年後檢視,當年的主張已有諸多落實,例如: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建置、同性婚姻合法、《民法》下修18歲、病主法上路等等。1312期封面故事〈讓台灣更美好的進步主張〉,我們再次從制度面著手,持續推進台灣社會進步。報導涵蓋勞工權益、全民健康安全、產業發展與防弊、國家留才制度、強化政經體質五大面向,盤點20個對你我生活有重要影響卻不合時宜的法令。

日期:2022-02-11

產業時事

守護全民健康安全

充足的醫療服務與長照機構,是因應人口老化的兩大政策支柱,但長期而言,全民健保與長照皆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不過,只要各解開一項限制,就能大幅紓解兩者的財務壓力。

日期:2022-02-09

今周刊25周年慶專區

熟齡時代新主張 引領國人善終觀念

日期:2021-10-30

職場生活

一張死亡證明拖了3年 你的「堅持」是孝心還是私心?國健署長第一線告白:沒有「它」,病人受盡折磨

台灣自2021年5月爆發新冠(COVID-19)疫情,部分死亡個案中高達9成有慢性病史,其中極少數的30、40歲年輕死亡個案,也有近7成罹患慢性病。此外,「台灣10大死因中,除了事故傷害,大部分都是起因於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臺大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詹其峰這麼說。由此可見,全台幾乎已籠罩在慢性病陰影底下。

日期: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