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升息 006208 美元
搜尋條件:廢核
搜尋指定關鍵字:
搜尋結果排序規則:   最新       最相關
顯示結果筆數:
搜尋結果限定年份 :  
 ~ 

共有131項結果
搜尋日期:
產業時事

不要讓福島核災再次重演,發展再生能源,不走核電回頭路

「首先,容我報告10年前核災事故至今的狀況,發生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廠有6座機組。 最後1號2號3號機爐心熔毀,甚至熔穿壓力槽,4號機目前也在進行廢爐準備。」日本前首相,現任國會議員菅直人在演講開頭這麼說。

日期:2021-08-06

產業時事

《東洋經濟週刊》獨家授權!一個大學生之死,引爆「六月抗爭」:韓國民主背後的血與淚

編按:1989年6月29日,當時掌握韓國政權的全斗煥政府,在「六月民主抗爭」的社會壓力下,被迫發表了「6.29民主化宣言」。今年6月,日本《東洋經濟週刊》主筆福田惠介特別撰文回顧這場民主勝利,他採訪了當年以《聯合報》特派員身分駐韓採訪的朱立熙,以及當時親身見證民主浪潮的韓國人士,並且對照了幾乎同時風起雲湧的台灣民主進展:

日期:2021-06-29

產業時事

車諾比35周年》核災影響深遠.... 環保聯盟再籲「廢核」:以人民力量為核四送終

今(26)日是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發生重大事故35周年的日子。環盟創會會長施信民教授,他曾於1996年(車諾比核電事故後)與時任立法委員的陳其邁、市議員廖彬良、張武修教授等,到現場勘查此一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電災變。施信民表示,此事故起因於人為操作不當,導致反應爐爆炸起火,釋放出大量輻射物質,前蘇聯政府緊急疏散方圓30公里內13萬5千人,但污染範圍更廣,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等國高度污染地區總面積,高達台灣面積四倍以上,約900萬人受到影響,超過四十萬的民眾被迫離開家園,連北歐、南歐都受到輻射污染。

日期:2021-04-26

產業時事

311福島事故10周年》核四捲土重來? 台灣若發生核災,4成民眾認為會比日本更嚴重

2011年3月11日,強震引發的海嘯,讓福島第一核電廠停擺失控,險些釀成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核災;日本首相甚至擔心科幻小說中的「日本沉沒」,即將成為現實。最壞的劇本雖未發生,但足以讓人反思使用核電的風險與代價,台灣社會也因此出現前所未有的反核意志。10年後的今天,「非核家園」這項曾具高度共識的價值,卻屢屢受到挑戰;重啟核四,再次成為公投選項。究竟是外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還是我們忘記了當年的教訓?

日期:2021-03-10

產業時事

福島核災10周年》「10年前,我也以為日本核電很安全...」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讓台灣核電歸零2忠告

今年是福島核災10周年,10年過去了,日本改變了嗎? 人類有因此而記取教訓嗎?日本當時的最高負責人、前首相菅直人,如何回顧過去的決策,對台灣又有什麼樣的建議?

日期:2021-03-10

產業時事

「歐盟未將核能納入綠能」 經濟部長文槓網紅重批「斷章取義」

近日部分媒體稱歐盟將核能納入綠色轉型,藉此批評台灣能源政策,經濟部20日發新聞稿澄清「歐盟發布的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 正式文件中,沒有納入核電」,稱該文件內容遭部分媒體斷章取義外,也針對台大醫學院麻醉科教授王明鉅表示德國承認廢核是錯誤一事,表示包括聯邦政府發言人、環境部都已指出德國走向2022非核家園的方向沒有改變,希望王明鉅可以在寫臉書批評前,學著使用網路搜尋功能。

日期:2019-12-21

產業時事

「日本無法擺脫福島核災陰影,帶給台灣什麼啟示?」英籍專家關注核能議題35年 重磅揭露引國際關注

英國籍核能專家蕭恩.伯尼,關注核能議題35年,自福島核災後,他常駐日本追蹤調查,今年初揭露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擬將輻射汙水排入太平洋,引發國際關注。

日期:2019-11-29

財經時事

核電一年、核廢萬年!運不出台灣...你知道「核廢料」最後都去哪了嗎?

政黨執政無關,因為核廢料是國際性的難題,即使是國民黨執政縣市也不可能輕易地接受核廢料,光喊口號是無助於解決核廢問題的。

日期:2019-09-11

產業時事

世界首位漸凍人當選國會議員!「令和新選組」顛覆日本政壇菁英主義

2019日7月21日,日本參議院例行改選結果出爐,如預期的,執政黨自民黨與公明黨在改選的124席中,取得過半的71席,加上未改選的70席,在參議院中取得壓倒性的優勢。雖然,這次大選結果並令人不意外,卻也藏著日本民意開始變遷的小亮點。

日期:2019-07-26

產業時事

蔡英文再上網紅節目 對賴清德、郭董說出心裡話

蔡英文總統參加網路上當紅的脫口秀節目「博恩夜夜秀」,應主持人要求下向投入總統黨內初選的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說一段心內話,蔡總統說,「一加一,一定是大於二,支持者想看我們合作,我們就應該合作,我們一起來度過我們最具挑戰性的時刻」。

日期: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