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00881 00878 00900
搜尋條件:房價
搜尋指定關鍵字:
搜尋結果排序規則:   最新       最相關
顯示結果筆數:
搜尋結果限定年份 :  
 ~ 

共有3402項結果
搜尋日期:
財經時事

AMC 會讓台北市房價掉一成 P.106

因為擔任中芯董事傳言,消失一段時間的前中華開發總經理胡定吾,現階段的事業重心在資產管理( AMC )和生物科技。 目前還擔任開發常董的胡定吾許久接受媒體專訪,十月十八日特別接受本刊專訪,暢談他的事業、中芯事件,還有他絕不從政。從開發退下來的他,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看書,最近,他剛剛讀完巴菲特的《如何選擇股票》。

日期:2001-11-01

財經時事

房價倒、廢聯考有什麼關係 P.130

時屆年關,職場氣氛頗為詭異,尤其去年不景氣,大家都很擔心,這次會有多少年終獎金,甚至是有沒有年終獎金。只是老闆心意尚未公布,同事們仍需努力,希望還有一線機會。在辦公室不好對此問題大發議論,於是網路論壇上就顯得特別熱鬧,以下就是本周國內網路論壇的有趣話題:

日期:1999-01-14

投資理財

優質住宅區房價高不可攀? P.111

請下載附件

日期:1997-03-26

投資理財

5年來18萬人出走北市、6行政區新案每坪卻漲逾20萬!六都桃園最多人口遷入、單價狂飆6成

台灣人口減少還有高齡化問題,人口紅利成為各都主要課題。台北市民政局統計,近5年台北市人口減少約18萬人,12個行政區的人口數量全數下滑。其中,士林、大安人口減少約2.1萬人較多。然而《住展雜誌》統計,近5年北市各區新建案房價都上漲,南港新建案平均單價上漲29.3萬元,顯示北市房價未因人口負成長而下跌。另外根據內政部資料,近10年六都人口數及平均房價變化,台南市及高雄市人口分別減少1.4%、1.6%,房價卻大漲69.7%、50.7%,人口及房價反向成長。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總監郎美囡分析,台南市及高雄市受科技園區議題及疫情資金潮帶動,加上房價基期低,故人口尚未大量隨科技業南漂,房價卻率先反應。

日期:2023-05-29

投資理財

房價驚驚漲!除營建成本上升外 為何代銷老總批「政府也是房價飆漲的元兇之一」?

周六的下午,位於基隆的新建案「新橫濱」,看屋人潮擠滿現場,可說是熱鬧非凡。據現場銷售人員表示,原本的洽談桌還從10桌增加到30桌,卻仍然爆桌,且該建案僅開賣短短3周,已簽約達上百戶之多,其中,有9成以上都為自住,因其「2字頭」的價格,吸引不少年輕的首購族。由此可見,雖然房市一度受到疫情衝擊,但是仍有其剛性需求存在。

日期:2021-10-04

投資理財

搶救年輕人購屋夢跨步走?

北市房價所得比站上世界第一,不僅輿論撻伐台灣高房價引發的世代不正義問題,也凸顯馬政府無力解決房產稅沉痾窘境。

日期:2014-04-24

投資理財

20年房貸vs.30年房貸該選哪一種?他以買1500萬房300萬自備款為例:原來加入通膨差這麼大

台灣的房價越漲越高,特別是雙北的新屋房價實在是高不可攀,為了讓年輕人買得起房子,部分銀行推出了30年甚至40年期的房貸,還款時間拉長,可以大大降低了每個月還款金額,但也有許多人抱怨,拉長貸款期間只是讓年輕人背更久的房貸,一輩子就為了一間房子在努力,政府應該要讓房價下跌才能讓更多人負擔的擁有一間房。房價是否會跌,能不能跌個3成讓更多人能夠負擔的起,老實說,我認為難度相當高,但本篇的重點不會討論未來的房價漲跌,我們僅單純討論,在負擔的起的房價上,貸款選擇應該選20年還是30年呢?

日期:2022-05-27

投資理財

房價降息漲,升息也會漲?4指標剖析2022年房市變化:出現這3個訊號,房價就跌定了

編按:央行理監事聯席會議週四召開,全體理事一致同意調升政策利率0.25個百分點(1碼),啟動睽違10年的首次升息循環,從3/18起升息1碼(0.25%),政策利率調高到1.375%。------2020-2021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世界各國的政府都開始大量印鈔,利率創下新低,同時助攻房價大漲。在2021年末的時候,物價指數持續上揚,市場開始有討論是否升息來抑制通膨。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的一句話,升息可能助漲房價,引發大家熱議,為什麼之前說降息有助於房價上漲,但現在要升息了,房價也要漲嗎?(原文刊載於2022/1/28,更新時間為2022/3/17)

日期:2022-03-17

投資理財

這波房價為何漲?學者:政府所做超乎我想像極限

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先前許多人預測房價應會一路盤跌,沒想到,近一年各地房價不跌反漲,除了北市,其他都會區均創歷史新高。房產學者章定煊無奈說,有些東西,在預測的時候根本預測不到。「政府不只做到我想像的極限、甚至超越極限」。

日期:2020-09-03

投資理財

房屋會過剩嗎?房價會大幅下修嗎?

台灣近期新屋的餘屋量很大,但有沒有過剩呢?

日期: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