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搜尋條件:金融經濟
搜尋指定關鍵字:
搜尋結果排序規則:   最新       最相關
顯示結果筆數:
搜尋結果限定年份 :  
 ~ 

共有42項結果
搜尋日期:
職場生活

下屬能力強,有一天踩到我頭上怎麼辦?給40歲主管的忠告:活在世上每一天,總會有人踩下你

「這是我的問題,也可能是你的問題。」來自6000萬讀者的靈魂拷問,帆書(原樊登讀書)APP創始人 樊登 寫給現代人的生活解方!

日期:2023-05-02

產業時事

美國升息循環何時中止? 智庫學者預言:5月再升一碼就會停 …... 台灣央行之所以升半碼,因蔬菜肉類雙漲

美國聯準會3月會議決定,升息1碼至 4.75%至5.00%區間,當天道瓊指數大跌了530幾點。從去年3月16號美國聯準會升息迄今,總共升息9次、升了19碼,對金融、經濟市場帶來巨大的影響。謝金河在《老謝看世界》節目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台新金控經濟學家李鎮宇,共同探索升息後全球經濟的影響。

日期:2023-03-27

產業時事

Fed第4度升息3碼》一文看懂聯準會:為什麼「升升不息」是為了救經濟?

編按:美國聯準會(Fed)近日再宣布升息3碼(0.75個百分點),也是連續第4度升息3碼,使聯邦資金利率區間來到3.75至4%。 2008年金融海嘯和COVID-19大流行期間,全球政府為了救經濟,紛紛「大撒幣」;現在為了經濟過熱和一去不復返的物價指數,由美國的中央銀行──聯準會帶頭搶救,不斷調高利率(升息)。從金融危機的刺激景氣政策,到通膨升溫下的全球升息潮,央行的所作所為讓民眾不解,直呼吃不消,甚至對未來茫然、恐懼。這其實是因為民眾對於「金錢」與「聯準會(央行)」的理解不夠。為什麼央行「升升不息」?說是為了救經濟,央行究竟在做什麼!

日期:2022-11-09

投資理財

金融市場是否已步出低谷?該如何管理風險?你該弄懂的投資關鍵問題

2022年對全球投資人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我們很可能已經步出谷底,我只能說「可能」,因為沒人能準確預估後續發展,或是斷言何時是市場的最低點。

日期:2022-09-19

產業時事

他是蔡英文財經諸葛,被控背棄「不碰政治的婚前承諾」...鄭深池女兒忍無可忍告離婚判決出爐

有「蔡英文的財經諸葛」稱號的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中信金融學院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陳錦稷,因屢屢違背「遠離政治」的婚前承諾,妻子鄭明宜向法院訴請離婚,台北地方法院判准2人離婚,可上訴。

日期:2022-09-05

存股助理

存股助理第106期︱美國進入升息循環,股市多頭不死,投機遇壓

美國聯準會(美國中央銀行)本周三開會後決定,已經準備對通貨膨脹問題認真以對,改變先前認為「通膨」只是暫時性的立場。聯準會釋出利率點陣圖(各委員們對利率升降的預測)暗示,2022年可能升息3次,2023年可能升息3~4次。這意味著,美國明年將進入升息循環,這對存股族會有什麼影響?我們該如何因應?

日期:2021-12-17

產業時事

大立光、安隆…公司治理兩樣情!黃志芳:ESG將是未來企業核心競爭力

上月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落幕(COP 26),顯示各國越來越重視全球暖化議題;而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會)主委、監察院長陳菊今(6)日出席公開活動引述貿協董事長黃志芳文章,強調「ESG是未來國際趨勢,像海嘯一樣來臨」,時值全球供應鏈重組時機,台灣企業需要調整轉型,以因應國際對於ESG要求,才能與國際競爭。

日期:2021-12-06

投資理財

通膨陰影下的投資策略

近期台灣疫情升溫,投資人恐慌心態直線上升,對於未來詭譎多變的狀態,投資應更為謹慎看待。一如M&G多重資產團隊最新報告指出:身為專業投資人必須牢記,即便市場預測通常看來十分有說服力,但總是會有意外的驚喜。就像一年前,如果有人預測2020年美國股市將出現兩位數的報酬、2021年3月會出現通貨膨脹,一定會讓人嗤之以鼻。面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陰影及可能發生的情況,投資人該如何面對?

日期:2021-05-26

財經時事

蔡英文稱短期內2次停電「連我也很難接受」 經長王美花再度致歉,「這樣回應」懲處問題

上周才剛發生「513大停電」,台電檢討報告都還沒出爐,昨(17)日又上演「517大停電」,連總統蔡英文都在臉書寫道,「大家都很難接受短時間兩次停電,連我也很難接受。」今(18)日傍晚,經濟部長王美花透過影片,再度向民眾致歉,並針對相關懲處問題,提出回應。

日期:2021-05-18

產業時事

台股破「萬五」卻沒賺到錢 GDP亮眼薪水還是低…台灣為何落入「一個國家、兩個社會」?

自去年3月谷底反彈以來,美股一路狂飆、屢創新高,台股也不惶多讓,不僅打破高懸30年的12682高點紀錄,甚至進入「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境界,陸續突破「萬四」、「萬五」大關;在此情況下,投資人理當賺得盆滿缽滿?但實際情況卻可能是,多數人根本「無感」。

日期: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