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國家經濟發展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國家經濟發展共有53項結果
傳產

台電累虧3820億,傳電價調漲25%?台電:扮演物價「消波塊」,目前無調漲方案,盼政府財務支持

台電連年虧損,去年即使有政府補貼500億,虧損仍高達1985億元,歷年累計虧損3820億元;電價審議會將於3月舉行,外界關注電價是否連續3年調漲。然而,有媒體報導台電已規劃電價調整方案,可能爭取今年以不虧損為目標,讓電價調漲25%,或向政府爭取新台幣1500億元財務補助。對此,台電澄清目前內部正在進行財務檢視,後續會向經濟部報告,因為身負抗通膨重任,希望爭取政府財務支持,但目前並無調漲方案。

日期:2024-01-21

政治社會

現行法規下 對岸可蠶食鯨吞產業護國神山 中資涓滴滲透怎麼防 經民連直指三漏洞

美中貿易戰之下,國際產業鏈逐漸走向二元對立。台灣長期受到中資滲透影響,若要擺脫「紅色供應鏈」的陰影,勢必要有更明確的法規,防堵法外中資持續入侵。

日期:2023-11-29

全球股市

進場就跌...為什麼散戶總是買在最高點?達人以石油股為例:韭菜坐等豐厚報酬時,大戶往往已在數鈔票

這個故事剛好說明了股市上反覆發生的一件事,就是大眾投資者總是在股市最高點時才進入股市,等著報紙和電視上所說的豐厚回報,而專業投資者此刻卻已經在數帳戶裡賺到的錢,並開始尋找不為人知的下個投資項目了.....

日期:2023-11-03

科技

當年考MIT博士落榜2次,多年後創台積電...張忠謀笑談:創業太辛苦了!人生重來一次會更用功念書

編按: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於美國時間10月24日回母校MIT麻省理工學院以「從德州到台灣—晶片製造的人生啟示」為題進行演講。當年考麻省理工博士落榜2次,張忠謀回顧人生前半場與麻省理工的淵源,也分享半導體產業的技術歷史與重要人物,以及設計與代工切割的產業意義與創新價值,並提及台灣以及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成功的幾個重要關鍵。本文為《今周刊》專欄作家詹益鑑至麻省理工學院聆聽演講,為讀者所分享的演講重點,與他自己的心得與觀察。

日期:2023-10-26

傳產

「台灣不只半導體,還有機能衣!」賴清德:我有一個夢想,要讓台灣成為「經濟日不落國」

台北紡織展週二(10/17)登場,副總統賴清德也現身致詞,感謝紡織產業為台灣經濟每年貢獻4千萬元新台幣,貿易順差高達1571億元。他更喊話,未來要把台灣打造成經濟上的「日不落國」。

日期:2023-10-17

政治社會

蔡總統任內政見再達標!最低工資法草案政院通過、CPI列「應參採」指標…6大重點一次看

總統蔡英文首任任內所提勞動政見再向前進一步!行政院周四(9/21)於院會通過「最低工資法」草案,審議雖無公式,但將最低工資所需參考的社會經濟指標入法,更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列入最低工資審議的「應參採」指標。這次立法也建立最低工資審議會的議事規則,並設置研究小組先行評估機制。勞動部組成的「最低工資審議會」,將由勞、資、政、學四方委員代表組成,並明定每年第3季召開會議,審議採共識決,若無法達成共識,再以多數決做決議。

日期:2023-09-21

科技

東協1000大調查》去中國化、去風險化成跨國企業投資組合常態!許添財:OECD G20是未來優勢區

疫後面對全球新投資與貿易趨勢挑戰,過去40年新自由主義時代下的資本運作邏輯是否還行得通?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許添財周二(9/5)出席今周刊主辦「深化南向鏈結,共創東協榮景」2023東協臺商一千大調查暨論壇,犀利剖析全球投資貿易趨勢變革,提出精彩建言觀點。

日期:2023-09-05

金融

四年二十五家獲逾三億融資 台灣中小企業的超強助力 無形資產融資發酵 神救援明日之星

中小企業創業沒有土地、廠房,也可以用智慧財產權取得所需要的資金?透過無形資產融資專案助攻,也可以專利突破募資瓶頸。

日期:2023-04-06

職場

薪資與消費不起的慾望

薪資(低薪)是當代人的苦。初出社會工作的新鮮人、熬了幾年的社會中堅、擔任主管階級、甚至是創業當老闆,談到薪水都搖頭。當然,領薪水過生活的人,對於每月固定入銀行帳戶的薪水數字,縱使有說不出、說不完的怨氣(少有滿意),明天過後,仍然規規矩矩地到公司上班。

日期:2023-02-02

焦點新聞

台灣染疫人數是總人口千分之一…該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台灣民眾因做了「這件事」,防疫成功大半

台灣本土疫情再度延燒,春假期間連續出現破百案例,昨甚至達到2百多例,但指揮中心說高峰期還沒有到。不同於去年5月中旬的全台三級大警戒,這一次防疫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明確表達,不會升高防疫等級。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指出,社區不明感染源增加,而且感染案例還會再持續攀高,因此他認為,此刻要思考國家整體防疫戰略,究竟要清零?還是要與病毒共存?

日期: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