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物理治療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物理治療共有165項結果
健康

宅在家的身心鍛造

運動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恆,然而疫情爆發讓許多人無法到健身房或戶外運動,時日一久,筋骨也容易僵硬,不妨跟隨健身教練及瑜伽老師一起居家運動,或藉由一些互動式遊戲來伸展筋骨,既能維持健康活力,還可解憂流汗不無聊。

日期:2021-07-21

政治社會

戴資穎赴日坐經濟艙惹議,一個羽球界前輩這樣看:「教練們坐經濟艙,選手敢坐商務艙?」

晚上打球回來,看到《戴資穎赴日坐經濟艙 戴爸有話說》這則新聞炸翻了,全國都在罵政府,但我有一些話不吐不快,或許是另一面向的看法,要炮我,歡迎,但如果對羽球界不熟的話,奉勸你還是稍微保留,因為我敢冒大不韙,絕對不是吃素的。

日期:2021-07-21

生活消費

買芒果挺果農!產季到七月中下旬 慈惠醫專號召「用新台幣讓芒果下架」 

呼籲各界送暖屏東芒果,南台灣名校慈惠醫專發起師長團購力挺屏東芒果,一口氣買50箱,呼籲校友與各界持續力挺屏東芒果,多支持比較不會行銷的老農、小農與青農,至少還有數十家芒果農需要幫助。

日期:2021-06-30

政治社會

除了輕微發燒沒別的症狀,卻差點送命...一個從鬼門關回來的新冠故事,讀完可能會救回你一命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日期:2021-05-24

健康

靠推拿除痛 九大身體狀況不適用

推拿能消除疲勞、減緩疼痛,還能調整臟腑機能,改善血液循環並促進修復。但哪些身體狀況適合、哪些不適合?小孩也能推拿嗎?一次說分明。

日期:2021-03-31

健康

戰勝五十肩 勤做居家復健是不二法門

五十肩病人因肩關節發炎,導致肩膀被「冰凍」,連舉手都困難! 慶幸的是,歷經疼痛黑暗期後,多數病人都會慢慢痊癒,並恢復到原先身體狀況,若再透過適切治療與復健,即可改善生活品質。

日期:2021-03-24

教育

解密!教部USR計畫》三位初加入的大學生—洄游青年、非典型大叔、理科女子

「萌芽的螺絲」是教育部USR推動中心對甫加入USR計畫的大學生的定位,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期許。在第二期USR計畫成果中,透過三位USR新鮮人的故事,感受到他們初試啼聲的熱情火苗,即便是初淺參與的過程,也將會持續燃燒。

日期:2020-12-24

保險

「我的父親中風了!」良心保險員含淚整理「重大疾病險」全攻略

父親中風時我才知道,原來保險不是什麼都賠,原來中風也有分程度。

日期:2020-12-14

政治社會

永續臺北 擁抱多元的共融城市

作為首善之都,民主、自由、多元特質已成為臺北市的基因,也是最珍貴的軟實力,近年來臺北市政府推動一系列提升共融的政策,打破界線藩籬,不分族群、年齡、性別都能在此找到歸屬感,使得臺北不僅是國際性永續宜居城市,更是一個有溫度的地方。

日期:2020-12-14

教育

2解方翻轉偏鄉早療!用科技打破距離限制 為慢飛天使打造更好療育環境

同一句話說好幾次,孩子總聽不懂甚至不專心聽?多數家長會對此感到沒耐心,但或許,孩子不是不會,只是學習較為緩慢。科技部發起「偏鄉早療實驗計畫」,藉由科技改善偏鄉人力與資源不足,讓孩子把握0-6歲的治療黃金期,展開療育。

日期: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