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養分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養分共有925項結果
生活消費

明星主廚的性格法菜

一間能夠傳達自我想法的餐廳,是料理人對客人自白的樹洞。到三位備受矚目的人氣主廚開的餐廳吃飯,從空間、氣氛到料理,感受廚房裡的人有什麼美感風格?切菜的雙手會挑出什麼喜愛的音樂和畫作?一間餐廳,一位主廚的性格,這裡的廚房只做有個性的法國菜。

日期:2024-04-02

國際總經

激勵人心的「戴資穎傳奇」 ——兼論晶圓級設備清洗廠世禾(3551)

台灣羽球名將戴資穎將於今年退役,她奮戰15年寫下的輝煌戰果,為世人留下贏家典範。而台灣設備零組件清洗龍頭世禾,在AI發展浪潮及台積電營收走揚的利多下,值得投資人關注。

日期:2024-04-02

情感關係

為何看起來和妻子感情很好的男人也會中年外遇?中年叛逆毀家庭!諮商心理師看男性感情出軌原因

不少男性感情出軌都發生在心理危機的時候,突然在人生某個時刻,受到某個事件的刺激或啟發,覺得自己前半輩子為別人而活,現在自己該盡的責任都盡了,決定追求自己的渴望與慾望,中年叛逆的能量是很強大的,往往會摧毀家庭,甚至拋下一切過去的努力。

日期:2024-03-21

生活消費

名師之作 自然裡的日本建築

自然環境與永續發展成了當今最受世界關注的議題,日本三大名建築師隈研吾、藤森照信、中村拓志,各自以擅長的建築語彙,運用天然素材、環保再利用,在土地上打造融入自然的建築,不僅讓建築美學再升級,也讓四季遞嬗成為空間最美的流動背景。

日期:2024-03-20

科技

泓德能源挾AI優勢輸出日、澳搶市 以智慧綠電系統打造電力批發事業

未來的電力世界會長成什麼模樣?隨著電動車全面普及,家家戶戶都能成為小型儲能單位,所有設備與數據全數聯網,電力公司透過APP一鍵操作,就能將你我家中的餘電轉往交易市場變現,這樣的場景很可能在五年內兌現。臺灣智慧能源領導品牌泓德領先推動綠能轉型,布局發電、售電與儲能,搭配最佳化智慧電力管理系統,從開發、維運管理到售電一站式服務,朝向「智慧綠電隨手可得」目標挺進,如今更挾在台成功開發軟硬體優勢,輸出日本、澳洲拓展版圖,擦亮國際智慧能源品牌招牌。

日期:2024-03-20

生活消費

白袍醫生 以IOT科技建立熱水器的醫院

每年一到冬天,就進入了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峰期,熱水器的瓦斯燃燒不完全,將帶來大量的危害,不僅人命關天,大自然環境也遭受破壞,然而其它如熱泵、太陽能、電熱等熱水供應技術,製水速度實在太慢,應該屈服?妥協?還是將系統拼拼湊湊?

日期:2024-03-12

生活消費

大人的爵士樂

源自美國紐奧良,強調即興演奏藝術、情感豐富與表達自我的爵士樂,被認為是具有「大人魅力」的音樂,是經過生命歷練洗禮後,才能品嘗得到其中帶著成熟、細膩的音樂情感。跟著酒吧老闆、樂手與作家一起搖擺,發現台灣爵士樂文化、聆聽其中祕密,感受獨特的音樂個性與自由奔放的魅力。

日期:2024-03-06

科技

文策院董座蔡嘉駿談影視IP金三角:故事+人才+資金 引台流出海 90億基金促產業化

(今周刊1420)從取得小說版權到節目首播,《繁花》的成功背後是一段長達十年的打磨之路。台灣旁觀這波文化熱潮的同時,文策院如何帶領公私協力,讓台灣文化產業走向繁花盛開?

日期:2024-03-06

傳產

文學少女零經驗入黑手產業、用「天馬行空」把逆境做成順境!上銀蔡惠卿:做對的事不必老想當好人

「當我面對陌生環境,又沒有學習對象時,它就是一場逆境。」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跟著上銀科技創辦人、總裁卓永財一腳踏入黑手產業,從1名文字編輯做起,到不斷有人向卓永財打聽她的來歷、熬成台灣精密機械史上第1位女總經理,甚至2015年獲選為《富比士》(Forbes)雜誌亞洲最有權勢50大女性商業領袖。「文學少女」蔡惠卿,靠著「想把事情做好」的自我要求,從實務中打磨技術,成功摸索出獨特的一條路。

日期:2024-03-06

話題人物

黃永松的《漢聲》人生 用一根線拉動一整片天空

《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因肝昏迷入住加護病房多日,周一(3/4)離世,享壽80歲。作家好友楊渡在臉書上發文證實,黃永松是在凌晨4點30分辭世。楊渡說今天早晨接到黃永松兒子的簡訊,說父親因肝昏迷住在加護病房多日,週日原本想移到安寧病房,但因怕身體無法承受而未移動。「我總感覺,永松兄是來這人世修行的神仙,修行圓滿了,要回去天庭。他為世間的神佛廟宇做了那麼多事,為民俗藝術的保存,奉獻那麼多心血,為文化的傳承創新,貢獻一生,我相信,天上神佛都會看顧著他的。」楊渡說,黃永松是民間工藝、表演藝術、民俗文化、廟宇建築、古蹟保存、歷史真相等的傳承人,也是守護神,如今,守護世間的神仙,功德圓滿,要回去天庭了,願天上神仙一起來守護他,伴著他遠行。《漢聲》雜誌辦了近半個世紀,它用細琢精雕的方式,完成了「福建土樓」、「貴州蠟染布」等,一篇又一篇,驚人的文化報導,受到了《時代》雜誌、BBC等國際媒體的肯定。黃永松,這位替「中國結」命名的老人,至今還提著鍬,在文化土壤上掘著,他說,他是拉風箏的人,想「傳」,也盼著人「承」。(原文刊載於2017/11/29,更新時間為2024/3/4)

日期: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