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共有495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17
麥克連 全球總經及ETF操作:ETF養錢術

5/29 台灣景氣燈號連四降 GDP不保四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2-05-29

投資理財

「你認為5年後台積電(2330)不到500元的機率有多少?」陳喬泓看台股:投資想獲利其實就是5原則

今年以來股市持續回檔修正,加權指數從年初最高點18619點一路下殺至15616點,波段下跌逾三千點,其中有不少好公司的股價也跌至合理、甚至便宜價。(原文發布於5/24)

日期:2022-05-26

產業時事

聯手美國打造亞洲新秩序 一個月訪20位國家領袖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瘋狂外交超展開

俄烏戰爭僵持不下,掀起地緣風暴的影響,已經擴及亞洲地區;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近來全力展開領袖外交,並呼應美國的印太戰略。他這樣做,是有什麼打算?

日期:2022-05-18

產業時事

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公布,面對淨零碳排的機會與挑戰,淨零轉型是下世代最具潛力的商機。工研院「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涵蓋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永續環境四面向創新科技,全面網羅產業邁向淨零的必備關鍵。

日期:2022-05-16

產業時事

2022地方創生論壇、創生青和力在地無距離

行政院二〇一八年成立「地方創生會報」,二〇一九年核定國發會提出「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秉持以人為本精神,結合新創觀念,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促進人口回流地方,期待透過地方創生政策達成「均衡臺灣」的目標。國發會自二〇二一年起推動「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強化青年扮演的角色與主體性,並強化城鎮機能及環境整備等地方基礎建設,更推動青年留鄉或返鄉相關支持系統,透過補助設置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等方式,鼓勵青年在地扎根開創地方創生事業,並以多元徵案模式導入民間多元靈活的創意思維,以利地方創生政策全面有效落實。數年過去,一個又一個返鄉扎根、攜手地方共好的動人故事嫣然誕生。

日期:2022-05-12

產業時事

台灣用電劇增12.6%,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電量大增、區域電網恐拉警報

去年五月中下旬接連二次的大停電,造成全臺輪流停電,影響約481萬民生與工商業用戶無電可用,而513、517大停電也讓臺灣缺電危機再次浮上檯面,臺灣為什麼總是缺電?

日期:2022-05-09

產業時事

美國第一季GDP衰退好可怕!?關鍵藏在細節裡,「這個產業」遇到高通膨還是存股族的好機會

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追蹤指標看這個!資金緊縮高通膨,大環境變數多,存股族鎖定這個產業有看頭。

日期:2022-05-09

產業時事

捷運開不動、大巨蛋點不亮...比缺電更迫切的「台灣電網危機」:為何有電卻送不進去?

編按:歷經馬郝柯3任市長、延宕逾20年的電力建設松湖超高壓變電所,據了解將在11/24都市計畫審議會議排定審查。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台電與北市府多次溝通後,9月底都審會議通過松湖變電所「下層」設施,但「上層」建築物退回,要台電納入更多公益設施、外觀須重新設計等,不過就算闖過都審、開始動工,最快要7年才能完成。無黨籍候選人黃珊珊曾在早前的辯論中提到,台北市有22件用電申請案被限電,因此無法核供電力,台電後發出聲明指出,台北市不是沒有電,而是電送不進去。台電強調,已與北市府多次溝通達成共識,盼候選人回歸專業探究實際問題癥結,台電在後續行政程序上將盡最大努力,也非常願意持續與北市府團隊溝通,共創台北產業發展及供電雙贏。經濟部長王美花也針對限電一事表示,台北市並不缺電,問題在於輸電,台電希望能和台北市政府在松湖變電廠規劃上好好合作、解決用電問題。而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則是說,黃珊珊從議員到副市長都一直阻擋松湖變電站解決方案是事實,「她當了副市長也提不出更好作法,這也是事實」。《今周刊》早在2022年5月,第1324期《台灣電網危機》探究供電危機成因,不能只爭論「缺不缺電」,因為電網的脆弱,是眾多因素加總現象。(原文刊載於2022/5/4,更新時間為2022/11/22)

日期:2022-05-04

產業時事

政府力援〉專訪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 缺宿舍新解! 高雄首創企業安家媒合平台

為了增加企業投資誘因,高雄市政府率全台之先,積極打造企業安家媒合平台。該平台如何協助企業對接土地供需雙方,藉此有效解決缺員工宿舍的問題?

日期:2022-04-06

產業時事

18位產業大老赴總統府…他們為何訂單滿手,卻嗨不起來?一文解讀製造業老闆的「新三缺」苦水

一場總統宴,老闆們向小英吐的苦水不是水、電供應隱憂; 缺地、缺工、缺宿舍,才是當前台灣製造業的頭號大敵。 「新三缺」的難題,是否真比想像中更嚴峻? 《今周刊》採訪團隊前往台中、嘉義、高雄三大現場,一探究竟。

日期: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