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共有243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8
產業時事

高評價通過美國兩認證 林口長庚再獲「全方位智慧醫院」肯定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持續朝全方位智慧醫院前進,今年11、12月分別在原長陳建宗、主席溫明賢主導下,以視訊方式分別獲得EMRAM(電子病歷)第七級續認證以及INFRAM(IT基礎建設採用模型)第六級認證的殊榮。

日期:2023-12-21

職場生活

「沒有臥床餘生,很感恩」畢業62年的國小同學會...劉秀枝醫師:退休16年裡我學到的4件事

最近接連有2位同事屆齡退休,回想起我當年擔任科主任時,兩位都還是住院醫師,這才猛然警覺到自己已退休16年,剛好是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年數。我不禁思索:在這漫長又覺得像轉眼而過的16年「社會大學」中,除了持續寫兩個專欄文章,希望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梁之外,75歲的我還學到了什麼?

日期:2023-12-20

職場生活

因肚子痛發現胃癌,讓追求名利的人生按下暫停鍵...唐玲:罹癌後才知道我以前多麼糟蹋自己的身體

文/謝玲玲(唐玲)罹癌之後,我才知道以前是多麼糟蹋自己的身體。「在妳的胃裡面發現潰瘍,需要做切片檢查。」記得剛從胃鏡檢查的麻醉中醒來,醫師將我叫進診間,「可能是惡性腫瘤。」

日期:2023-12-15

職場生活

59歲提早退休時,榮總長官還猜我會無聊到想回去上班...劉秀枝醫師聊老後:別讓自己只有同事卻沒朋友

16年前當我從臺北榮總退休時,曾有位醫師長官說:「給她一個月的時間,保證她會無聊到要求回來上班的。」我在心裡嘀咕著:「是嗎?」

日期:2023-12-13

職場生活

「神經罕病權威」宋秉文離世,享壽70歲,一生奉獻小腦萎縮研究,病中仍掛念學術,單指打字完成專書

今周刊編按:國內神經醫學與罕見疾病權威、台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治醫師兼科主任宋秉文11月1日離世,享壽70歲。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證實,「宋秉文醫師在臺北榮民總醫院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過程平靜安詳」。據了解,宋秉文一生致力於推動台灣神經遺傳疾病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為該領域學術巨擘,即使在病中仍心心念念學術,主持編纂「小腦萎縮症的臨床試驗」專書,彙集當代學者研究精華並於今年付梓出版。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表示,宋秉文堪稱醫師科學家典範,即便在人生最後這3年身體不舒服,仍致力編纂專書,用一根手指,一字一字打出來。

日期:2023-11-03

職場生活

病危女嗆「活著出院告醫師」,他嘆:救人一命卻收傳票...從活菩薩到罪犯,台灣為何被告率世界第一

醫護人才逐漸流失,人力缺口也讓醫護負擔越來越重,醫療糾紛事件更是屢見不鮮。其實台灣醫師已成為「犯罪率」極高的高風險行業,為什麼台灣醫師犯罪率特別高?因為技術、醫療品質特別差?還是另有原因?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分享,一名病危女病患質疑主治醫師的判斷,揚言「若我活著出病房一定要告他」,甚至揚言聯絡媒體公開此事,讓蘇一峰無奈嘆:「醫護救人一命得到法院傳票一張」。

日期:2023-11-02

產業時事

跨域創新 韌性未來

面對內外在環境挑戰,工研院第十二屆院士,匯聚智慧之光,帶領產業跨域突破,迎向創新及美好的韌性未來。

日期:2023-10-20

職場生活

最好的病房給健保病人 百萬癌症療程免費治弱勢 暖心行醫30年的北榮院長陳威明: 能救多少人是多少人

醫術精湛的骨科權威醫師陳威明,是癌童口中的「陳爸爸」、病人稱呼的「陳健保」,更是出了名的暖心仁醫。去年接任台北榮總院長後,他將理念注入政策,從新大樓病房到高價新科技醫療,都保留名額給弱勢,處處為病人設想。

日期:2023-09-20

職場生活

第六屆「南山醫務社工獎」彰顯專業堅持與創新價值,「以生命影響生命」帶來溫暖力量

在醫療現場,除了醫護人員在第一線救病扶傷,背後還有一群醫務社工從社會與心理層面來協助病人跟家屬,解決關於經濟、社會及情緒的各種困難。長期關注醫療環境的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攜手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發起「南山醫務社工獎」,盼能透過獎項,讓醫務社工的專業與價值能透這個舞台發光發熱,帶給社會更溫暖美好的未來。

日期:2023-09-20

產業時事

南山醫務社工獎出爐/家暴翁癌末想見兒子被拒,她用喪父痛促成無憾道別!守護醫病關係成「安定力量」

近3年疫情期間,全台近2,000位醫務社工堅守防疫前線,如今台灣逐漸脫離新冠肺炎的暴風圈,他們依舊穿梭在門、急診和病房間,不停為了病家、各項團體及社區工作而忙碌著。因應後疫情時代醫療服務的新挑戰,醫務社工發揮其多元角色及應變能力,連結新的資源及整合數位科技發展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品質並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日期: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