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投資有一個流派0050正2流,這個流派的主軸就是投資0050不如投資0050正2(00631L),既然股市都是長期向上,那開2倍槓的正2似乎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
日期:2024-10-15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無人載具技術正迅速成為未來交通與物流產業的關鍵。在全球推動數位化與自動化的大環境下,無人駕駛技術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環,預期將徹底改變現有運輸生態。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在其主持的『大師543』最新節目中,特別邀請勤崴國際副總林映帆,探討自駕車領域的最新發展,並分享無人載具未來的發展藍圖與挑戰。
日期:2024-10-15
針對中國週一(10/14)日如預期在國慶演說後宣布於台灣周邊從事軍演,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表示,總統早上已經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指示相關單位應處,國軍對於中共軍演狀況皆有全面掌握,行政院也會注意相關民生議題,維護社會安定。中國應尊重台灣人民選擇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勿再軍事挑釁。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發言人李熹海軍大校宣布,14日將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位台灣海峽、台島北部、台島南部、台島以東,進行「聯合利劍-2024B」演習。李熹說,這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謀「獨」行徑的強力震懾,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當必要行動。中央社報導,美國華府重要智庫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日發表報告指出,以2022年的統計資料,約有價值2.45兆美元(約新台幣78.74兆元)的商品貨物通過台灣海峽運輸,佔全球海上交通的1/5。中國若海上封鎖台灣,全球都會受到影響。
日期:2024-10-14
許多專家警告,AI正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但也有其他專家認為,這種警告是杞人憂天。如果今天講的是核武,大家都很清楚危險所在;但講到AI,就很難看懂這究竟是危險在哪?從工業革命的歷史,就能幫助我們瞭解這場新的「AI革命」與生俱來的危險。
日期:2024-10-09
(今周刊1451)中國人行宣布系列刺激政策,催動中國股市強勁反彈,陸股基金與ETF單周漲幅飆高。投資人尋找進場時機之際,仍須把握後續觀察指標,謹慎評估政策助攻股市的續航力。
日期:2024-10-09
編按:藝人汪建民去年11月確診肺腺癌第4期,抗癌一年仍不敵病魔辭世,享年56歲。由於汪建民不菸不酒,仍得到肺癌,胸腔科醫師杜承哲表示,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一般肺部疾病混淆,建議可以定期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早期發現,存活率可以相差10倍以上。肺癌已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除了定期篩檢外,醫師也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注意及保養,避免肺癌找上身。
日期:2024-10-08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時涉京華城容積率弊案,越來越多金流破口浮現,檢廉追查後鎖定全案關鍵人物,綽號「橘子」的柯文哲貼身帳房許芷瑜,已經在8月底前奉柯之命緊急出境到日本,柯還交代「要保護好身邊的錢」,如遲不回台到案說明恐面臨通緝。此外,週刊也爆料一段對話,已認罪行賄的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的心腹朱亞虎,向柯文哲的大掌櫃李文宗說,「小沈(沈慶京)很小氣,7人210好了,感謝560」,李文宗也隨即回應「謝謝將軍」,這段過程被視為沈與柯從期約到收受賄賂的鐵證。熟悉政治案件的律師黃帝穎分析,法院裁定扣押圖利京華城不法利益111.7億元,百億圖利案只查獲收賄210萬,確實不成比例,但司法實務對收賄罪的認定,不需查獲全部不法利益,只查獲部分金錢,仍足以定罪。柯文哲前幕僚吳靜怡爆料許芷瑜家境富裕,是柯文哲個人相當依賴的對象,她也呼籲許芷瑜,「就好好回台灣接受調查吧!如果搞到被通緝就太不值得了。」針對鏡週刊關於許芷瑜的報導內容,台北地檢署表示,經查目前許芷瑜的涉案情節及於案件中的角色,仍待調查釐清,請外界勿恣意揣測。據了解,檢廉掌握到許芷瑜已出境至日本,仍透過多種管道聯繫。
日期:2024-10-08
從前從前,有一個流傳在江湖間的故事,在全球被新冠肺炎疫情摧殘以後,有一群眼光神準的投資人,他們緊緊抓住2021年航運類股股價翻10倍的行情,在波濤洶湧的股海中豐收退場,他們就是傳說中的…「航海王」。
日期:2024-10-04
經濟部拍板10/16起,民生電價凍漲、產業電價則依產值與用電量成長或衰退,區分行業別凍漲、調漲7%或14%,平均漲幅12.5%。此外,經濟部評估此次調整,對2024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影響為0.03個百分點。而台電也透過政府編列2024年追加預算1000億元,以及編列2025年公務預算1000億元,向立法院爭取共2000億元撥補,以用於補貼過去年度民生用電未調足之差額。台經院張建一認為,目前台灣景氣有兩極化的現象,分別是比較好的「AI」人工智慧產業,與比較差的「BI」(「悲哀」台語諧音)的傳統產業,因此他歸納此次調整有三大面向。首先是照顧民生需求及弱勢產業;第二,讓用電較多且有賺錢的業者多負擔一些;第三,鼓勵企業節能。至於是否會對物價會產生多大影響?張建一認為,目前仍需更細部資料來進一步評估,但產業用電調漲,業者要不要漲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仍需看產業類型與需求而定,若屬於不一定要換新的「耐久財」產品,若漲價消費者不一定會買單。能源學者梁啟源則認為,近幾次雖然民生用電凍漲,但和2021年相較,工業電價累計漲幅已達66%,等於是近來所有電價漲幅都由產業負擔,這仍會間接導致物價上漲,當然也會影響產業競爭力。
日期:20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