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直選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直選共有94項結果
焦點新聞

農水署剛掛牌 為何就害農民損失慘重?

十月中旬,農委會宣布桃竹苗灌區全面停灌,令農民措手不及,也造成重大農損。農民認為,若農田水利署發揮改制前的協調功能,至少能挽救部分農作,不至於全面廢耕。

日期:2020-11-18

焦點新聞

大學時的一堂課改變我一生!一個農村子弟憶李登輝:他教會我政治要和經濟一起看

前總統李登輝過世,全民悼念。報章雜誌上刊登很多紀念文章,大多著重他從政後期的事蹟。我大學時代,有幸能夠聽到他踏入政壇前,給一小群對當時台灣農村問題有興趣的學生上的一堂課。課堂上他已完全展現一個偉大政治家應有的人格特質:知識高度、道徳勇氣和悲憫同情。記憶所及,寫下以為追念。

日期:2020-08-13

焦點新聞

三則近身側寫 你不知道的李登輝 迂迴改革的哲學家總統

大人物終於嚥下最後一口氣。在台灣,愛李登輝、恨李登輝的人都不少。他常被譽為「民主先生」,也有人認為他是「台獨教父」,甚至還有人視之為「黑金教父」;親暱一點的稱他是「阿輝伯」,至於厭惡他的,就當他「老賊」、「老番顛」,李登輝在政壇叱吒風雲一甲子,好惡褒貶者皆眾。

日期:2020-08-05

話題人物

李登輝人生謝幕 他為台灣留下哪些遺產?

前總統李登輝在七月三十日晚間,以九十七歲高齡辭世。他在總統任內,多次主導修憲,實現國會全面改選、總統全民直選等多項民主化里程碑;卸任後的他仍未離開政治舞台,曾推動台灣正名,晚年則倡議「第二次民主改革」。李登輝的影響力橫跨多個世代,《今周刊》從四個代表性的場景,回顧李登輝不同階段的執政成績與政治理念,期望使讀者得以客觀評價這位台灣首任民選總統的功與過。

日期:2020-08-05

焦點新聞

李登輝的最後一本書,吐露「在蔣經國身邊學會的事」,當年接班的背後原因是...

我在今年一月迎接了91歲到來,前年11月我接受了大腸癌手術,接著又在去年7月於頸動脈中放入了支架,我感覺自己也終於來到了不得不去意識到自己所剩時間的處境。我到22歲之前都是在全然的日本教育下長大,所以這本書揭露的,可說是原本身為日本人的李登輝,他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揭露了像我這樣的人是如何演變而來,還有我如何評價日本精神和武士道這些享譽世界的優秀資產,以及祖國台灣的現狀與未來、長久以來處於「單相思」的台日關係和左右國家方向的領導者條件與修煉等等,本書可說是集我平日思考之大成的豐富之作。

日期:2020-07-31

焦點新聞

一國兩制是不可能的!李登輝道出「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遺憾還沒宣告「台灣是一個國家」

台灣人長期以來,有著自己無法治理自己國家的悲哀歷史,而我生為台灣人,也曾處於想為自己做些什麼卻辦不到的年代。

日期:2020-07-31

政治社會

期望像牛一樣守護國土,李登輝:為了台灣,我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

我在1999年出版的《台灣的主張》一書中寫道:「『新台灣、新台灣人』一定要基於使命與責任,彰顯自己的存在,創造新的歷史。」我這個想法至今仍未改變。未來,我們需要處理的問題無可勝數。為此,我希望重新指引出台灣未來該走的方向,故將本書題為《新.台灣的主張》。

日期:2020-07-30

政治社會

李登輝走了!集矛盾、衝突於一身 「民主先生」跨越解嚴到民主,奠定台灣政治格局

李登輝過世了。距離他卸任總統已經過20年。在外界認為他最強悍的對手—郝柏村過世之後,李登輝也走了。

日期:2020-07-30

焦點新聞

最恨李登輝的人竟是他的親戚!李登輝:父親來請託也被我回絕,政治人物保持潔白很困難

李登輝,一個台灣近代史上內外皆知的名字,也是台灣政壇上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1923年生於台灣日治時期的地主之家,李登輝並沒有因為富裕的家境而變得養尊處優,反而因為過早的自覺讓他從年少開始便苦於自我的追尋,這些思考生死的痛苦掙扎,最終都在他今日回首時,成了成就他今日之我的養分。

日期:2020-07-30

政治社會

曾被黨內大老攻訐…妻子一度哭求「別再當總統了」!李登輝坦言:當總統12年,每天都在戰鬥

李登輝,一個台灣近代史上內外皆知的名字,也是台灣政壇上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1923年生於台灣日治時期的地主之家,李登輝並沒有因為富裕的家境而變得養尊處優,反而因為過早的自覺讓他從年少開始便苦於自我的追尋,這些思考生死的痛苦掙扎,最終都在他今日回首時,成了成就他今日之我的養分。今年已年屆97歲的李登輝,2011年底曾接受過大腸癌的手術,出院修養半年之後,便於2012年4月,秉持著「現場主義」的信條,展開了屬於他的環島「生命之旅」,決心用自己的雙腳走遍台灣的每一個角落,用自己的雙眼好好看看台灣的美好與不足,也用自己的耳朵直接傾聽人民的聲音。2013年,他在旅途中因為身體不適,又動了椎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可是之後他還是造訪了綠島。這樣的堅持背後,是什麼在驅使著他呢?

日期: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