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痛苦指數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痛苦指數共有59項結果
理財

PIMCO週期市場展望重點摘要:逆風前行

這是投資人與決策官員的關鍵時刻。地緣政治局勢、高波動的金融市場,加上數十年來最快速的貨幣緊縮政策,造成異常不確定的經濟環境。我們再度聚集各界專家美國加州新港灘召開「週期展望論壇」,這是PIMCO每年四次重量級論壇之一,針對未來 6 至 12 個月全球市場和經濟趨勢進行辨證。在會中我們預期,儘管經濟前景持續充滿挑戰,但殖利率攀升已為債券帶來值得投資的理由,而高評等債券將重拾與股票間較正常的負相關性。

日期:2022-10-19

國際總經

高薪打工誘當「豬仔」...男被囚虐、女被性侵?生活柬埔寨4年台人 揭開這國家黑暗內幕

連日來台灣人被騙到柬埔寨從事詐騙行業,人數多達上千人,使柬埔寨成為熱搜詞,也讓不少人好奇柬埔寨當地究竟多混亂、腐敗。一名在柬埔寨生活4年的當地台人PO文揭露內幕,曝光腐敗不堪的現況。

日期:2022-08-05

嘉義|農工大縣 正在實現

房價所得比全台最低 購屋天堂成家不是夢

高房價讓居住正義淪為天邊一朵雲,但年輕人可別急著躺平放棄,嘉義縣房價所得比僅5.62倍,房貸負擔率低於30%,購屋壓力全台最低,加上縣府積極推動創造多元就業機會與環境,搭配中央與地方推出社會住宅、青年住宅與租金補貼等多元青年安居方案,讓「回嘉」成家立業不是夢。

日期:2022-08-04

生活消費

月薪破10萬「為何生活還是這麼痛苦」?現在的你已無鬆懈本錢...他點出2關鍵:這幾年真的很誇張

月薪10萬是否生活就能過得優渥、舒適點?一名網友表示,以前學生時期聽到月入10萬的人,心裡都會油然升起一股憧憬,而出社會4年後也確實實現了這個目標,可是現實卻與他想像的相反,不僅沒感到生活好轉,還因房租、物價上漲等種種生活開銷,生活越來越痛苦,讓他不禁懷疑自問「為什麼月薪破10萬,但一點都沒感覺」?

日期:2022-07-10

國際總經

聯準會高舉「抗通膨」大旗,加速升息、縮表時程 停滯性通膨恐再現 聰明布局「雙抗組合」

三月底,美國二年期、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出現「倒掛」,正式敲響經濟衰退的警鐘;國內投信業者建議,投資人可趁此時布局能源、大宗商品、高息股,或公用事業股抗震。

日期:2022-04-20

國際總經

上海封城後,「外賣小哥」成了最難約到的男人…如果連北京都跟進,中國經濟恐會走向這樣的結果

「若干年後子孫繞膝,問爺爺為什麼愛囤貨,我雙眼凝視夜空,語重心長地說:這事說來話長,你爺爺在和平年代的GDP第一的城市,差點餓死....。」「一群累的死去活來的醫護,照顧著一群生龍活虎的確診者。醫院裡精力旺盛的確診者滑著手機,命繫一線的病危者卻被擋在醫院外」「有人提議將上交所改成方艙醫院,確診者進來之後立馬就轉陰的(4/11當日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這是4月1日上海封城後的冷笑話。

日期:2022-04-12

理財

升息、通膨、經濟衰退隱憂下 台股第二季怎麼看? 總體經濟三變數 專家:歹戲還沒演完

升息、通膨與戰爭等因素交互影響,使得全球股市在第一季出現較大的震盪。專家建議,第二季情勢仍不明朗,可布局抗通膨相關的標的,消費性電子類股則暫時避開。

日期:2022-04-06

政治社會

挺政府打炒房不打房!永慶房屋捐助成立「政大不動產研究中心」,產官學攜手促進居住正義

近期陸續傳出「排隊搶買房」的奇特現象,高房價再度引爆民怨,除了政府積極祭出一波波精準打炒房,而不是打房的政策,企圖遏止不當炒作,這住不起的島,回不了頭的房價怎麼救?也促使產官學者整合力量,由永慶房屋捐助的「政大不動產研究中心」,在12月8日宣布成立,將透過各項調查與研究計畫,建立起產官學合作的平台,盼能匡正市場秩序,促進居住正義,創造公平社會。

日期:2021-12-20

台股

群創(3481)跌到15元,越跌我越買!營業員年領70萬股息:存股「買了就跌」反而該慶幸

編按:作者施國文曾是證券業務經理,42歲就靠股市投資賺到財富自由,50歲離開職場,股息年收入約70萬元。施國文也曾是一個在股市殺進殺出,喜歡「重押」單一股票、賺快錢的超積極投資人,直到2008年經歷金融海嘯,財富大起大落的震撼教育後,才開始修正自己,憑藉著股海投資20多年的資歷,開創了屬於自己「穩中透強」的「GOWIN投資模式」。

日期:2021-10-26

國際總經

疫情繼續燒、台灣GDP成長率5%恐不保? 勞工痛苦指數攀升 專家示警:今年還有這「灰犀牛」攪局!

新冠肺炎持續蔓延,全國第三級警戒持續月餘,人民宅在家、經濟活動受限制,大幅衝擊台灣產業。不過,行政院主計總處月初(4日)公布今年最新經濟成長率預估保5,更大幅上修至5.46%,創10年來新高。但有國內學者提醒,薪資成長率低加上全球通貨膨脹影響,民眾荷包縮水的感受恐怕會更強烈。

日期: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