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罹病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罹病共有205項結果
保險

癌症在門診做治療,保單不給實支實付合理嗎?壽險公會拒絕批註通融理賠!不少爭議集中「這兩家壽險」

醫療進展快速,癌症治療型態轉變,過去須住院接受藥物治療,現於門診即可獲得治療,但卻傳出投保實支實付保險,並於門診接受治療的癌友,被保險公司以未使用健保資格住院為由,拒絕理賠。衛福部健保署建議,可採保單批註方式通融理賠,但壽險公會開會討論,全面否決此項建議。

日期:2023-11-03

生活消費

樓下鄰居一天到晚在陽台、廁所抽菸,強迫我在家吸二手菸...我能找該戶租客或房東要賠償嗎?

阿雄購買並取得凱樂社區A棟4 樓房屋所有權後,出租予阿祥,但阿祥常於系爭房屋廁所、後陽臺、室內及電梯內抽菸,所排放之尼古丁、一氧化碳及焦油等有害物質,常不定時經由室內廁所公共管道及樓地板往上到處侵入,導致樓上住戶小蓉飽受二、三手菸之危害,長期籠罩於有害物質中。小蓉曾多次釋出善意與阿雄及阿祥協調,均不見改善,小蓉深覺身體健康受到損害,該如何維護自身的權利呢?

日期:2023-11-01

國際總經

傳奇台商經商40年:猶太客戶最厲害、華人最不成器!殺價老愛說「我們都是中國人」,誰跟你中國人?

編按:1970年代,台南出生的台灣囝仔黃文局留學紐約。他身上只剩下400美元(約合台幣12000元),從未修過商學院課程,卻大膽從一張租來的辦公桌白手起家,在風雪中提著皮箱走遍紐約第五大道做生意。憑著過人的膽識與決心,加上精準的商業眼光,短短數年間,他打造出橫跨歐亞美的貿易帝國,而且站穩浪尖40年。

日期:2023-10-17

科技

從一場跨國藥廠CEO餐敘得到啟發!前衛生署長:台灣生技產業超車契機,可能在「罕見疾病用藥」

我之前跟一群跨國藥廠的台灣CEO餐敘交流,會中聊到目前台灣的生醫科技可能美國跟日本等大國相差10~20年,即使台灣非常努力,因為大家都在進步,可能20年後都沒有辦法超日趕美。但國土面積和人口和台灣相差不多的瑞士,為何可以出現Novartis (諾華)、Roche(羅氏)、AZ(阿斯特捷利康)…等國際大藥廠,這就說明了資源的多寡、國家的大小,並不是能否躍上國際舞台的重點。

日期:2023-10-04

健康

衛教篇》台灣成人每三人就有一人血糖過高 為什麼?怎麼治?會好嗎? 專家解答診間糖尿病三問

2023.08.22今周刊編按:糖尿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6位,僅2022年就有逾1.2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據國健署統計,目前全國有超過250萬名患者,且每年持續增加2.5萬人。糖尿病危害國人健康至深,但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發現,台灣未診斷糖尿病標準化盛行率約1%上下,估計約22萬人不知道自己罹病,提醒民眾若空腹血糖值大於100,就應有警覺心。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鍾仁華團隊,利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6萬多名成人資料串接健保資料庫發現,2012年至2020年未診斷糖尿病標準化盛行率約在1%上下,若以全國約2200萬成人估算,1%相當於22萬人。研究團隊並彙整7大重要風險因子,包含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BMI)、腰臀比、糖尿病家族史、教育程度、嚼檳榔等。糖尿病就像隱形殺手,早期不容易察覺,但高血糖卻會對全身帶來傷害,併發症更令人害怕,千萬別讓迷思與誤解耽誤了治療。(原文刊載於2023/04/26,更新時間為2023/08/22)

日期:2023-08-22

保險

「有我在的地方,不許不融洽」魏寶生接新壽董座、首要任務就是增資!推「國民保單」自己先下手

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周四(7/20)首度以新身分在媒體前亮相,為的就是上任後新壽推出的首張保單,同時也是國內首張結合普惠金融理念與健康外溢機制的「新光人壽Go普惠定期保險」(Go普惠)。

日期:2023-07-20

情感關係

一位7年躁鬱症患者的告白》無法專注10分鐘、2天不睡覺、直播口出狂言…換過4位諮商師「在接近死亡時,找到幫助自己的方法」

洪子如April原先是一位熱情開朗的影像工作者,27歲確診罹患PTSD、憂鬱症、躁鬱症等多重情緒障礙。受到疾病影響,她曾無法控制地做出許多不像她的事,經歷許多旁人難以體會的苦楚。她用最熟悉的影像媒介記錄自己,也在網路上長期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並寫書出版《除了病,我一無所有》坦露最脆弱的自己…。

日期:2023-07-07

健康

建立良性醫病互動 有效延緩老後失能 慢性病程漫長 為長者找對醫師最重要

衰老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人生課題,當慢性病發生時,請與它好好相處,積極面對、配合醫師、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方能減少慢性病對身體的威脅,避免器官衰竭與失能之苦。

日期:2023-07-05

科技

AI判讀快又準,未來會取代醫師嗎?前衛生署署長:人工智慧在醫學運用上常見的2迷思

已經有很多證據顯示,AI人工智慧在數位醫療影像上的判斷準確率已經高於一般醫師,AI判讀快又準,未來會取代醫師嗎?

日期: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