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走上街頭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走上街頭共有219項結果
政治社會

走出來才有勇氣!《時代革命》導演用淚拍片,擔憂被警抓走…4歲兒不怕:我們一起把香港變美麗

香港理工大學是全球前百大的研究型大學,「QS世界大學排名」比台大還要前面,難以想像3年前的11月,有很多學生穿上潛水裝,搬開人孔蓋,鑽入水深及頸的污水下水道,忍受著惡臭與蟑螂匍匐前進,只為了逃離校園。這是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尾聲,曲折又幽暗,「理大圍城之役」的示威者擔心被警方拘捕後遭武力對待,不得不出此下策。即將於二月底上映的紀錄片《時代革命》,更進一步揭露了鮮少人知悉的悲劇——有手足的手機的定位系統一直停留在下水道,負責提供逃生路線的 Telegram管理員語帶哽咽地說出最壞的下場,「恐怕是行動失敗,最終因迷路而葬身污水......。」

日期:2022-02-18

政治社會

張清溪把理念留在校園 蔦松藝術高中45人到22班的傳奇

「經濟學台大四人幫」之一的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張清溪,今年一月中因心肌梗塞在捷運上暈倒,送醫不治,享壽七十四歲;在二十七日上午舉辦的告別式上,總統蔡英文、立法院院長游錫堃等重要官員,都出席向這位大師級人物致上敬意。

日期:2022-01-28

教育

從地方創生到臺日大學聯盟,USR量能疫後更加綻放

從2017年試辦至今,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累積豐碩的成果與能量,在疫情期間為社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迎接疫後生活新常態,USR推動中心計畫總主持人蘇玉龍如何帶領各校USR擴展新量能?

日期:2021-12-03

生活消費

家,不只是近在身畔的日常,家也可能是遙遠的朝聖與嚮往,深植於精神的原鄉

活在山岳之島的我們,生來屬於山脈、屬於森林。循徑而行,路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日期:2021-10-05

房地產

中國房市骨牌效應滾大

中國房地產巨擘恆大集團爆發財務危機,近期股價重挫、市值縮水,深圳總部還遭投資人包圍抗議,被外界視為是中國版的「雷曼事件」,令投資人擔憂恐醞釀一波中國房地產商的破產潮。

日期:2021-09-22

政治社會

原鄉護地》面對經濟開發、財團利誘 如何讓文化長存 泰雅族兄弟接力奮戰 用永續精神守住新竹鎮西堡

對於泰雅族人來說,土地不是地籍謄本上的所有權概念,「土地是母親」才是他們的文化內涵。然而面對利誘,許多族人抵抗不了,阿棟兄弟們決定發展有機農業,為子孫留住山林。

日期:2021-08-18

政治社會

巴努.嘎巴暮暮:我將生命奉獻給臺灣原住民族

從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到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簡稱邵文協),巴努.嘎巴暮暮一生都在為臺灣原住民族的權利奮鬥。雖已年近古稀,但一談到族群事務,他依舊生氣勃勃、雙眼清明地說:「我的生命已奉獻給臺灣原住民族。」

日期:2021-07-08

政治社會

《東洋經濟週刊》獨家授權!一個大學生之死,引爆「六月抗爭」:韓國民主背後的血與淚

編按:1989年6月29日,當時掌握韓國政權的全斗煥政府,在「六月民主抗爭」的社會壓力下,被迫發表了「6.29民主化宣言」。今年6月,日本《東洋經濟週刊》主筆福田惠介特別撰文回顧這場民主勝利,他採訪了當年以《聯合報》特派員身分駐韓採訪的朱立熙,以及當時親身見證民主浪潮的韓國人士,並且對照了幾乎同時風起雲湧的台灣民主進展:

日期:2021-06-29

健康

失眠、憂鬱與焦慮 除了安眠藥、鎮定劑 還有什麼選擇? 大麻在台灣是毒還是藥?

1930年代起,以美國為主的國家憂心大麻(Marijuana)有強烈成癮性,使用後會使人喪失心智進而犯罪,因此使其成為禁藥,但近幾年隨著大麻的醫學療效抬頭及去污名化後,從毒品搖身一變,成為罕見疾病家屬眼中的解方。隨著世界興起大麻除罪化風潮,4月20成為國際大麻日。在台灣,現行大麻依照《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被列為第二級毒品,受到高度管制,但2019年開始有團體走上街頭,甚至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展開連署,訴求開放合法進口大麻藥物,用於罕見疾病、化療等,連署民眾在三個月內突破5000人。此外,有政黨將藥用大麻合法化列為黨綱,盼為大麻去污名化。今天是世界大麻日,大麻究竟是毒還是藥?本文帶讀者一窺大麻的多面性。

日期:2021-04-20

國際總經

311福島事故10周年》核四捲土重來? 台灣若發生核災,4成民眾認為會比日本更嚴重

2011年3月11日,強震引發的海嘯,讓福島第一核電廠停擺失控,險些釀成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核災;日本首相甚至擔心科幻小說中的「日本沉沒」,即將成為現實。最壞的劇本雖未發生,但足以讓人反思使用核電的風險與代價,台灣社會也因此出現前所未有的反核意志。10年後的今天,「非核家園」這項曾具高度共識的價值,卻屢屢受到挑戰;重啟核四,再次成為公投選項。究竟是外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還是我們忘記了當年的教訓?

日期: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