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暴食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暴食共有126項結果
情感關係

高齡求子受煎熬,生二胎「沒辦法辦到」...林志玲如何養成「剛剛好的優雅」?逆齡靠9大祕訣

有「台灣第一名模」之稱的林志玲婚後與老公AKIRA住在日本,之前出席活動,分享求子心路歷程以及婚後生活,談及備孕過程忍不住哽咽,被問到有無生第二胎的打算,她也直言:「我覺得我沒辦法辦到,身體會告訴你,我應該已經盡了該有的努力。」久未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林志玲,即使當媽媽後,身材依舊保養得宜,已經47歲的她究竟如何保養的,「凍齡」秘訣也讓人好奇。

日期:2022-10-13

焦點新聞

那天,我打了失智母親一巴掌!一個50歲孝子的告白:我的孝順已經到了極限

編按: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全台長照人口將突破100萬人,許多家屬不堪長期照護壓力而走上絕路,長照悲歌一再上演!屏東一名55歲男子照顧病母長達33年,今年5月母子雙雙確診,男子竟將母親從2樓陽台推下,隨後自己也跟著墜樓。高雄則有66歲女兒與99歲父親同住,因為老父失智後行為脫序,女兒持刀刺死父親後,自己割腕自殺獲救。對許多家屬來說,長期照護如同走在看不見邊際的黑暗中,再有孝心、耐性,也未必能支撐到最後。日本作家松浦晋也是一位與母親同住,過得自由自在、50多歲的單身漢。萬萬沒想到,年輕時精明俐落,盡情享受人生的母親,卻在晚年患上了失智症。從事科學報導多年,凡事講求合理及邏輯,面對行為舉止無法用理性來分析的母親,他開始體會到一個單身男子照顧患病母親的難度有多高。打開家門看見如戰場般的髒亂環境、打開存摺看見不斷減少的餘額……母親似乎變成和從前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像個失控的孩子,永遠在挑戰理智的極限……這讓他彷彿置身於壓力鍋中,擔心隨時都會爆炸。他如實的寫下自己的經歷,讓更多人知道老年照護的現實與糾結,也讓身處相同境遇的讀者更從容的看待漫長的照護生涯,不再是只能對著被照顧的親人說聲:「對不起。」(原文刊載於2019/10/03,更新時間為2022/10/7)

日期:2022-10-07

健康

2個多月瘦10公斤、腰圍少3吋...歐都納董座被下樓梯「腿軟」嚇到,下定決心減重,現在一次爬19層樓

隨著年紀增加、新陳代謝速度下降,容易出現許多「大腹翁、小腹婆」,減肥似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無痛激瘦》作者、醫學博士久賀谷亮指出,瘦不下來其實是大腦惹的禍,透析大腦運作方式,運用正念認知、善待自己等方法,5周就可以打造易瘦體質。

日期:2022-10-07

健康

無痛激瘦!他不忌口、每天喝可樂...20年來身型都沒變,原來符合這種「腦神經科學原理」

「減肥」不論在何時都蔚為風潮,總有五花八門的瘦身方法,例如168斷食、生酮飲食、蛋白質減重法、水煮食物…但有許多人卻越減越肥,或是拼命挨餓後,陷入暴飲暴食的負面循環。對此,《無痛激瘦》作者久賀谷亮從腦科學專業出發,提出何謂「真正的瘦身」,無須克制慾望,就能由內而外打造易瘦體質,重整自己的人生。

日期:2022-09-30

健康

5周瘦了10公斤!最適合長大後才變胖的人...耶魯醫學博士實證:近90%有效的瘦身術

真正的瘦身,不是魔鬼訓練,也不是168斷食,而是面對最真實的自我,藉由飲食重整自己的工作、日常與人生。AMAZON讀者:「看完這本書,我5周瘦了10公斤!」

日期:2022-08-30

健康

今天暴飲暴食,明天運動贖罪「還是會早死!」…專家揭35萬人健康真相:吃得好也要動得好

現代人熱愛吃美食,卻擔心肥胖、三高找上門,開始強迫自己出門跑步、上健身房想保持健康,但哈佛專家指出,抱持著「今天暴飲暴食,明天運動贖罪」的心態繼續吃吃喝喝,對健康的危害不會因此抵消或減少。

日期:2022-08-19

健康

燃燒吧,卡路里!運動減脂不再那麼痛苦 營養師一圖揭:這12種「燃燒系食物」越吃越瘦

想要擁有好身材,許多人都知道可以靠飲食搭配運動,來達到增肌減脂的效果,但你知道其實有12種「燃燒系」食物,吃了能夠幫助身體消耗熱量、越吃越瘦嗎?

日期:2022-08-16

健康

外婆的玉子燒─減肥失敗,是因為你不懂善待自己的方法

大腦是個好東西,但害你在瘦身路上屢屢碰壁的兇手

日期:2022-07-26

健康

打破瘦身思維的三個迷思:該改變的是飲食模式、要駕馭慾望而非壓抑、滿足內心與大腦而非肚子

真正的瘦身,不是魔鬼訓練,也不是168斷食,而是面對最真實的自我,藉由飲食重整自己的工作、日常與人生。《最高休息法》作者親傳腦科學瘦身術,實證近90%有效。找回對食物的愛,每一口都是激瘦的滋味!

日期:2022-07-26

健康

吃太快難消化 狂喝水反讓肚子滿是氣 中醫調理胃脹氣 想消氣先改飲食習慣

當消化系統的氣體產生過多或排出不良,就有可能出現脹氣。若想避免,應從細嚼慢嚥做起,並注意是否有消化道、肝膽胰臟、糖尿病等疾病。

日期: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