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行為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行為共有7947項結果
生活消費

入手電動機車,民眾、車行各補助3千元…這項倡議能支撐電車發展?學者提三贏解方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rt Mobility Association Taiwan, SMAT)週四(5/9)與朝野立委公布調查顯示,有9成立委支持推動電動運具發展,也有7成立委認為台灣電動運具政策落後世界各國。不過,這項朝野、民眾都樂於支持的政策方向,目前卻遇到不少挑戰,其中當然就包括政府財源和油車廠商壓力。對此,長期關注電動運具產業的台綜院副院長蘇漢邦受訪表示,目前碳費徵收與配套措施仍有研議的空間,可以讓企業協助電動車推廣,補助員工購買電車來減免碳費,如此一來政府不用出錢,也不會排擠到其他預算。

日期:2024-05-09

政治社會

打詐新四法騙愈多關愈久,最重判10年!TikTok等4大網路平台須設法律代表,違者罰款可封網

新型態詐騙手法層出不窮,行政院周四(5/9)通過「打詐新四法」,其中最重要者為制定《詐欺犯罪防制條例》專法(打詐專法),要求一定規模的網路網路廣告平台業者負有4項義務。首先這次專法最特別的是「類落地」義務,是要求域外業者須提報「法律代表」,作為在台灣的防詐窗口,第二是強化網路廣告資訊透明度,第三是制定詐欺防制計畫納入風險管理措施,第四是執行詐欺廣告處理與通報。未來無論是TikTok(抖音國際版)、LINE、Google、X(原Twitter)以及Meta(Facebook, Instagram, Threads)等大型業者,需負擔上訴義務,違者可處新台幣250萬元至2500萬元鍰並限期改正,且得按次處罰,拒不配合者,情節嚴重甚至可管制流量或阻擋連結(封網)。

日期:2024-05-09

政治社會

酗酒、家暴、偷錢…子女想「棄養」這款父親,法官會判准嗎?免除扶養義務怎做?會被告遺棄罪嗎?

「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照顧父母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但若是在孩子從小就「缺席」,甚至是對家人長期有暴力、辱罵情事的父母,長大後還得盡扶養的義務嗎?日前有一紙判決指出,一名父親長年酗酒不工作,甚至會對家人暴力相向,偷錢、恫嚇、放火……無一不做,法官審酌後認為情節重大,並直言若強令子女等負擔該男的扶養義務,明顯有失公平。

日期:2024-05-08

科技

自動駕駛前哨戰漸趨白熱化 ——兼論汽車煞車零件大廠永新-KY

2025年,台灣自動駕駛技術衍生產值將達2887億元,車用電子產業可望長期趨勢向上,台灣不應缺席。

日期:2024-05-08

科技

看舉止穿搭 深智科技幫實體零售業抓住客戶 AI辨識免刷臉 解析消費行為不踩隱私

「為什麼這個商品賣不好」、「誰會對這產品有興趣?」這些零售業者常見的銷售問題,在AI幫助下已經有解,台灣新創深智科技是專家。他們怎麼用AI影像辨識,幫業者解決問題?

日期:2024-05-08

台股

想在股市淘金大不易!如何闖出一片天,實現財務自由?「這兩種力量」缺一不可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朋友問我,想要在瞬息萬變的股票市場存活,累積財富,早日實現財富自由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其實,金融交易是一項具備需要高度專業技能的工作,並非一般大眾想像的,只要聽聽消息,按按交易軟體買進賣出,大把大把的銀子就會從天上嘩啦嘩啦地掉下來,而是需要經過不斷地嘗試錯誤,記取教訓,修正調整,漸漸地培養出各種的交易能力,才有辦法在多變的市場中屹立不搖,穩健獲利。

日期:2024-05-08

政治社會

李紀珠告贏新光金前獨董李勝彥,遺孀兒女須賠200萬!一件事沒做拿錢不辦事?全被認證「惡意評論」

新光金控前獨董李勝彥2022年驟逝,時任新光金控副董事長李紀珠認為,李勝彥生前詆毀指摘6個侵權行為,求償300萬。士林地方法院判李紀珠勝訴,李勝彥遺孀與兒女3人,應在繼承遺產範圍內連帶賠償200萬元,並在聯合報等三報頭版刊登勝訴啟示。

日期:2024-05-08

政治社會

與殺人犯對話 死者家屬告白:沒有原諒但放下 「修復式司法」助尋訴訟外的正義與真相

上個月的死刑違憲言詞辯論中,犯罪被害人保護議題備受關注,「修復式司法」也成為大法官的答詢焦點。修復式司法是什麼?台灣目前做得如何?又面臨哪些挑戰?

日期:2024-05-08

政治社會

責罰從官員擴及民間、 恐遭判刑、定義不明 三大爭議待解 藐視國會罪該給過嗎?

未實質審查,甚至會影響到企業、民眾權益的「藐視國會」法案,七小時送出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要趕在五二○前通過,朝野攻防,要是政治大於一切,誰來幫法案品質把關?

日期:2024-05-08

科技

Why is AR Glasses,not PC or Mobile ? 才能釋放Gen AI人工智慧的真正潛力

如果PC or 手機 App 就能搞定空間運算或是元宇宙,為何Apple Vision Pro and Meta Quest3 / Ray-Ban 等科技巨擘要另外做個硬體AR/VR/MR XR可穿戴裝置?真正讓智慧可穿戴裝置變「智慧」就要越靠近口、眼、耳越好, AI感測器靠近臉是合理選擇,從人角度思考,既然五官都在臉部,硬體越靠近頭部越好,另一個角度,機器人是否(把感測器)也都放在臉部?值得探討。

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