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台灣金融合併案正式起跑 P.94

台灣金融合併案正式起跑 P.94

今年二月間台灣股市暴跌,加權指數慘跌到五四二二,李登輝總統祭出調降存款準備率及調低銀行營業稅三%的猛藥措施來提振股市活力,李總統也提出兩項要求,一是金融機構必須卯足全力降低逾放比率,其次則是金融業必須透過合併的方式來提升競爭力。李總統這兩項指示已經過了九個月,可是銀行逾放比仍逐月創新高,而金融合併案到十一月二十八日為止也沒有出現任何一樁。沒想到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李總統開出的支票,卻由馬志玲與沈慶京幫他兌現。

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元大證券與京華證券在召開董事會後正式決議,元大與京華合併,並以元大為合併後的存續公司。台灣的部分,合併後的公司改稱為「元大京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合併後的公司由元大主導經營,合併後的換股比率為一.五股京華換一股元大,若以十一月二十九日收盤價,元大為三四.六元,折算京華為二三.○六元,而京華二十九日收盤價為二一.二元,元大與京華之間仍有八.七七%的折價,至少可讓京華證券多漲一支停板。這個結局使京華證券股東得到實質的好處。

馬志玲與沈慶京共創雙贏策略

而對於被購併者的京華證券,則因為沈慶京在大陸及香港布局深廣,因此,香港地區的京華山一證券則與元大轉投資的元大香港有限公司、元大香港財務公司、元大香港經紀公司合併,合併後的香港山一證券則為存續公司,並以元大三家子公司合併當時之淨值總額不得低於四六○○萬美元的方式,換發香港京華山一所發行的新股五二.八七萬股,合併後的公司為「京華山–國際(香港)有限公司」,由威京總部集團負責主導香港證券業務,而大陸市場則由雙方合作拓展。

今年來有關證券業合併案風聲四起,先是有富邦證券合併環球證券的傳聞,繼而又有復華與大華,或華票合併台育證券等不同版本,任誰也沒有想到會由國內一大券商元大證券先拔頭籌,值得一提的是,元大與京華證券同是綜合券商,業務十分雷同,照說這個合併不易產生綜合效益,不過這次協議,京華將國內市場讓出由元大來主導,是個了不起的決定。元大是國內第一大券商,在馬志玲領軍之下,元大經紀部門始終是獨占國內鰲頭,而過去元大的弱項在承銷,結果去年前大華總經理張立秋率領大華四十多位承銷團隊加盟元大,使元大補強了承銷實力的不足。兵強馬壯的元大與京華合併,更進一步鞏固元大第一的地位,因為大與京華合併後,股本將達一七○億元,淨值則達三八○億元,營業據點也將達到八十八個,兩家公司經紀業務的市占率將達八.八六%,已遠遠拋開與其他券商的差距。

沈慶京雖然拱手讓出台灣市場的主導權,可是京華前年購併香港山一證券卻取得合併元大香港公司的主導權,這意味了沈慶京讓出台灣市場業務,卻主導了香港業務,今後威京集團可以集中全力專注香港與中國大陸市場的經營。整體來說,這是一個雙贏的戰略,尤其是在台灣每個人都「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態,個個都想當老大,沒有人願意當被消滅公司的情況下,沈慶京勇敢做出讓京華成為被合併公司的決定,這是個難得的氣魄。

曹興誠的五合一展現雄才大略

產業為了加強競爭力,以合併整合的方式來提升綜合效益,已是跨世紀前全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全世界的汽車、通訊、資訊硬體產業不時傳出大型合併案,而國內第一宗大型合併案是聯電集團的五合一計畫,由聯電董事長曹興誠主導的五合一水平整合方案,是由聯電主導統合聯誠、聯瑞、聯嘉與合泰四家子公司,並以一股聯誠換一股聯電,一.三股聯嘉換一股聯電,三股聯瑞換一股聯電及兩股合泰換一股聯電的方式,將聯電四家子公司統合成為一家超大型的聯電,五合一之後的新聯電將在明年元月正式問世,新聯電總資本額成為九○四億元,將是國內股本最大的上市公司。聯電宣布五合一計畫後,首當其衝的就是股價,宣布合併計畫前,聯電的股價仍在六○元左右浮沉,合併計畫宣布後,聯電股價直奔八○元以上,聯電小股東自然樂觀其成。

不過聯電的五合一計畫畢竟只是聯電集團內自家人關起門來開會就可解決的事,因為聯電與聯誠、聯嘉、聯瑞等只是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係,聯電大一統後,其一可消除外界對聯電財務不透明的疑慮,增加外資對聯電的持股信心。

其次則是聯電透過水平整合的方式,綜合內部資源,有助於進一步提高生產力與競爭力,曹興誠以很大的魄力促成聯電集團大合併,外界都抱持好評,只是聯電是關係企業內自家人對自家人的合併,聯電凸顯了曹興誠的雄才大略,不過難度並不是很高,真正的大考驗則是不同企業集團或不同公司間的合併,這次元大與京華的合併就是個難能可貴的範例。

元大是民國五十年成立的老券商,目前上櫃的證券公司有日盛、亞洲與大信等四家公司是在中華民國證券市場成立之前第一批設立的證券公司,其餘都是七十七年券商開放設立後成立的證券公司。七十年代的證券業,日盛在陳士元領軍之下獨占鰲頭。進入八十年代,馬志玲夫婦銳意經營,元大後來居上,成為券商龍頭,目前元大分公司有四十六家,京華則有四十二家,元大前三季獲利三二.九四億元,獲利在證券業勇冠三軍,京華證券前三季獲利僅一.六八億元,主要是因為九月承銷部與自營部提列巨額損失,單月巨幅虧損四億餘元,使今年全年獲利大打折扣。京華股價也因為如此慘跌至一五.八元。

國內券商合併揭開序幕

從經營績效來看,資本額一一七.二五億元的元大從業人員一八六九人,而資額七○.二六億元的京華證券卻有二二九八個從業人員,顯然元大的經營績效略勝京華一籌。兩家公司合併後,元大全力接收京華在台灣的市場,可望充分提升京華的競爭力,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今年下半年,元大為迎接網路下單浪潮,發動完全理財方案,目前送出的電腦已超過兩萬台,這套制度如果全面在京華推動,元大自成一格的網路系統將更具規模,元大在網路化的基礎上也取得領先的優勢。

國內券商的合併,由最大規模的元大證券先拔頭籌,這是一個十分正面的示範作用,而元大這個動作也可能催化其他券商加速合併。目前中華開發透過東南亞投資公司,以外資身分頻頻買進大華證券持股,目前黨營的建華投資控有大華證券二七.七%股權,顯然可見劉泰英才是大華證券最後的決策者,未來黨營體系的券商是否在中華開發主導下,由大華證券與復華證券合併,或者是有其他更大動作,仍值得再觀察。而最早傳出有合併計畫的富邦,因為富邦大股東個人持有環球證券三成股權,兩家公司合併一直甚囂塵上。

從整個證券業發展的態勢來看,面對網路券商的新衝擊,證券業在八十六年的高成長、高獲利黃金時代已成過去。今年來股市起落不小,成交量也比八十七年高出很多,不過證券商除了元大、日盛仍保有不錯獲利成績外,不少券商都出現虧損,證券業進入另一個回合的淘汰賽。從股價的絕對值來看,目前股價在三○元以上僅元大與日盛兩家,股價在二○元以上則僅大華、元富、京華、寶來四家,股價不及票面的則有亞洲、金鼎、大信及新寶四家,似乎象徵了證券業進入低股價時代。

如果以美國資本市場經過一番激戰,最後只留下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少數明星券商,日本證券市場則僅存野村、大和、日興三大券商來看,台灣的證券業加速整合已是一條不歸路,元大結合京華成了開路先驅,券商合併勢必成主流。未來兩年在證券業購併風潮之下,排名在前五大之後的券商生存空間恐怕不大,目前股價在面額以下的券商可能是第一批淘汰者。如果網路券商進一步發揮影響力,證券業的淘汰速度一定加快。有了元大與京華交出第一張合併成績單,我們幾乎可以預言公元二千年必定是金融業的合併年。

中銀、交銀、世華三合一受矚目

除了證券業掀起的合併浪潮,年底前銀行業合併也很可能成為國內金融界的熱門話題。十一月二十九日國內股市除了元大與京華股價漲停,迎接合併佳音外,交、世華與中國商銀,股價在開盤不久即跳高漲停。很顯然是在迎接新的合併題材,證券業由元大與京華先拔頭籌後,銀行業的合併到底誰捷足先登?今年來有關銀行合併的傳聞一直是股市矚目焦點,先前有人倡導三商銀合併成為一家超大銀行,立委林文郎對此案最熱中。也有另外的方案是台灣銀行來合併華南銀行,由於台銀持有華南銀行三五.一六%,由台銀合併華銀,順便使台銀挾帶上市,不失為一可行辦法。

不過也有一說認為台銀也持有台灣中小企銀二八.四六%股權,在中小企銀競爭力逐漸喪失,企銀股紛紛改制商銀之際,台銀合併台企銀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甚至也有人提議由台銀主導將台企銀與華南銀行合併,來個「二合一」也是一個可行辦法。至於財政部也有人主張由台銀與土銀合併。不過這些不同組合只是聞樓梯響就不見下文,甚至台中商銀受到廣三事件影響,一度瀕臨險境,財政部金融局一度洽商匯通銀行合併台中商銀,可是在地派大小股東全都反對,霖園集團的蔡鎮宇知難而退,此案遂胎死腹中。銀行合併案就這樣喧騰了九個月之久,財政部合併成績單仍繳了白卷。

不過財政部長邱正雄十一月間卻胸有成竹地宣布,十二月一定有一樁銀行合併即將宣布,從股價的表現來看,中國商銀、世華銀行與交通銀行很可能是雀屏中選的名單。 今年年底由於中國與美國達成加入 WTO 的諮商談判,中國大陸在明年可能順利加入 WTO,而台灣也可望隨後加入,兩岸同時加入 WTO 之後, 這五十年來兩岸分治之下,中國商銀與交通銀行與大陸的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名字相同,為免造成混淆及政治上的問題,中國商銀及交通銀行明年可能被迫易名。既然要改名,順理成章推動合併,成為可行的辦法之一。

另一方面,這三家銀行各具特色,中銀向來以外匯業務見長,海外據點之多也是國內之冠,已具外匯銀行的特色,而交銀則是從事中長期授信的投資銀行。

至於世華則是國內最具活力的商業銀行,單是國內營業據點就多達七十二個之多,這三家銀行結合外匯、投資及電子金融的特色,三合一成為一家超大型銀行,很可能是國內金融合併最具號召力的一個個案,因為中銀、交銀、世華的合併,若不論換股比率,如果是一比一的換股,那麼三家銀行總資本額達七八六億元,一年可創造二一八億元獲利論獲利實在不輸台積電,甚至是五合一之後的聯電,以三家銀行目前股價均不及五○元來看,合併後的三家銀行應極具潛力,更何況三家銀行獲利好,逾放比率均低,且這三家銀行這次在地震中受到衝擊最小,使得這樁合併案備受外界矚目。假如三家銀行如預期宣布合併,股價有上漲三成的潛力。全世界的金融合併,股價在宣布合併後,至少大漲三成,多者大漲一倍、兩倍,國內首樁銀行合併案到底花落誰家?值得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她帶導盲犬去用餐被拒「總店說狗嚇過人不准入內,要去行文走流程就去」…起家雞喊員工誤解了

2024-05-08

不是台清交!這所大學畢業生企業最愛「保證就業」,唯一私校是它…18學群「資訊學群」最搶手

2024-05-07

台灣人到底多有錢?全球百大富有國第14名!超車德英法日韓,連瑞典都贏…「原來擁有2優勢」

2024-05-08

兆豐金、第一金、合庫金...為何今年官股很敢配股票?存股100張金融股達人:股利2大特色「這檔最吃驚」

2024-04-25

中租-KY(5871)暴跌快10%,為何我沒下車還加碼70萬?一圖曝玄機:租賃龍頭落難「已低於便宜價」

2024-05-08